其他

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哪去了?

2017-08-07 花儿街内参

本文作者密斯桃,曾在美国总统竞选班底任职,最不正经留美海归。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密斯桃(id:misstao413)。LinkedIn经授权转载。


飞机起飞前,在Reddit上读了一篇最近美国网络上的十万加爆款文。




这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文章,讲了这么个事儿,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文章援引了经济学家Veblen对“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解读,即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比如,使用银器,曾在欧洲被看作上流社会的象征。游艇和带有全套智能安保系统的度假别墅,一度是欧美富人的标配。放到现如今的国内,似乎女士的特殊皮质爱马仕铂金包,男士的奔驰s级轿车和白手套司机,被看作是有钱有地位的符号。



当年客厅里银器,如今衣帽间的铂金包,车库里的s600,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它们都属于Veblen理论中的炫耀性消费品。


但为什么现在说这种“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了呢?





“炫耀性消费”

在美国的终结


“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要归咎于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经济,制造业大量外包给中国导致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标签,以及对新兴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的开发,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


在美国,一些普通或过季款式的gucci, fendi包,ferragamo皮鞋,在打折季时像白菜萝卜一样被堆在货架上。或者你去中国游客钟爱的奥特莱斯看看,那里终年陈列着平价的名牌商品。


美国女大学生不用“裸贷”就能买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她们更富裕或者更聪明,只是因为新款苹果手机可以以299美元的首付,每月话费外加40美元,一年内还清全款的政策轻松获得。


不仅苹果手机可以贷款,价值十多万美元高级车辆的租赁方案,也让普通人有了开好车的机会。


我在美国的同事有一辆路虎揽胜,付过2000美金的首付后,每月只需再缴纳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选择付清剩下的5万美金,获得这辆路虎车的所有权,也可以退还给车行。



这是所谓的消费民主性。


然而,民主性显然破坏了特殊性。


当大部分中产与精英阶层都能购买名牌包与高档汽车,都能支付去欧洲度假,或者巴哈马游轮旅行的费用时,他们看上去,没有区别。


精英阶层们感到了不安,他们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


在讨论精英阶层的“新手段”之前,我们来弄清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处于美国社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阶层?


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社会前1%的门槛是年收入38万美元,但如果按净资产计算,你需要拥有至少840万美元的资产进入这个阶层。


根据《Business Insider》15年时的数据,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方可跻身城市的1%。在三藩,需要达到55万美元。在波士顿,需要达到52万美元。


他们是医生,是集团律师,是对冲基金的管理人。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这一群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显示,美国精英阶层花费在物质上的钱明显减少,普通中产阶级保持稳定。


精英阶层们

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比方说教育。


前1%的人中,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产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


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绝对高过当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显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甚至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消费。它是无形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昂贵的,普通中产无法支付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渐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阅读《经济学人》之类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级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文中将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有抱负阶层(aspirational class)”。


事实上,这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当下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有抱负阶层”。


前两天在搜狐教育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加入了个国际学校家长群,然后吓死了!》。说实话,看完我也被吓到了。


据文章里描述,一些国际学校小升初就要求考托福,小朋友四年级就在背托福单词。有个小朋友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大家问小朋友的妈妈,小朋友是什么英文水平。这个妈妈平静的说,“我儿子小学二年级,去美国可以给我当翻译,他在修第二外语,每周会有20小时的第二外语课。”


我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托福单词,大一才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的。不难想象,二十年后中国的人才竞争,会是怎样一番高手对决。


更关键的是,写这篇文章的“妈妈”,宝宝才1岁,然而她已经开始做打算。比你有钱有资源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现在我们国家最富有那群人的下一代受到关注,大多还是因为花花新闻。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的精英阶层中,会出现越来越多像川普之女Ivanka Trump,巴菲特之子Peter Buffet这样的财富继承人。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国内的阶级固化,翻身很难,但当金字塔尖被这样一群人占领时,才叫真的没有机会。好在还没有,我们还可以努力。


阶级与阶级之间

根本的差距是什么


想起另外一件事,这几年“直播”很火,不少网络女主播在这波热潮中赚得满盆满。她们中有很多之前没读过什么书,或者家庭条件原本非常普通。财富突如其来,大部分人花重金购置行头,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贵妇的样子,好像从此变为了“人上人”。但她们真的实现阶级攀升了吗?


我听说其中有个女主播,把所有直播赚来的钱花在了去英国留学上。


在我看来,她是她们中最有可能真正实现阶级攀升的一个,因为她领悟到了阶级与阶级之间,根本的差距是什么。



说起中国,很多人在说机会。我理解的机会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既定格局很难再被改变,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反而有更强的社会流动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国和美国国情完全不同,但美国精英阶层们的消费行为依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至少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有钱人在做什么,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可以让财富保值甚至增值。


Richard Reeves今年6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Stop Pretending You’re Not Rich,讲美国阶级固化的严重性,我写了那篇《别再假装你不是有钱人》。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那些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一双名牌鞋子的人。


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你与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包,几双鞋。



附读:美国富人怎么教育孩子,终于明白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了...                


曾经,沸沸扬扬的李天一事件,各种媒体的报道和分析,特别是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文章,更加大了事件在全球的扩散和影响。作为名人富人之后,这个孩子的行为确实让他的父母和天下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为之失望和难受。

在硅谷,名人、富人挺多的。我想说的是,你从外表看他们一点不像富人,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有钱人最优越的地方就是嫌公立学校不够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他们会送孩子上私校,但不管上哪所学校,都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参加运动队,男孩子从小加入童子军,去锻炼自己的体格和意志,学会野外生活的经验,女孩子,体能训练强度上比男孩小,但附加学会做饭和手工。

而这边的孩子通常比较自觉,他们觉得父母的钱,是他们自己的,挥霍父母的钱是可耻的,比方女儿高中时候打工的同伴Lisa,家境很好,她去年去了洛杉矶读硕士,学费由自己申请贷款,生活费和零用钱,也是自己打工去赚;我们教会一个姊妹,自己是注册护士,先生有自己的生意,他们给儿子付一部分学费,而吃饭穿衣的头等大事,也是儿子自己解决。

也有家长会给孩子付完全部的大学学费生活费的,但是,一旦大学毕业,如果想继续“赖“在回家住,对不起,请付房租和饭钱;有个朋友因为生气儿子毕业后不积极找工作,他说,会请会计师给自己算好,在死之前,把钱花光,一毛不留给孩子;最近有个朋友的儿子准备结婚了,小两口收入都不错,可老当”月光族“。

美国的婚礼一般由女方家付钱,可女方家没钱,加上朋友有钱,所以,儿子就打起老爹的主意了。朋友也不是不给孩子操办,家里的豪宅提供给你举行婚礼,还不够给你面子,美国人喜欢看风景,婚礼就在家里的后山上举行,因为可以看到大海,父母还是很够意思的,租了铲车请人做草皮,什么?蜜月还要我给你3万块?对不起,你要奢侈自己去赚,要我支持?最多给你4000美元去一趟墨西哥海滨。

看起来,美国有钱的父母真的“好狠心“,好像不爱自己的孩子似的。江江,就是被我”责怪“过的朋友之一。

几月前,在江江家碰见她女儿Jean,她普通话非常标准,也很礼貌,跟我打了招呼去楼上自己房间,江江说了一句,她皮肤黑黑的,Jean有点不高兴:“人家这是在山里跑老跑去晒的嘛。“女孩子都爱美,Jean也是。

同样出生在一个很富裕的家庭,Jean大学毕业后,想要环游世界,江江担心她的安全,但她看到女儿坚持要去,就说,我可以给你提供飞机票,但生活费,你得自己去赚。就这一句,Jean已经很感恩了,她自己设计旅行计划,自己上网找Deal,就是便宜而安全的住处,自己联系短期教英文的工作。

有次,江江实在不放心,知道她正在在法国某处教书,就让她的好朋友帮忙去看看,她的朋友就做了一回“侦探“,发现Jean坐在公园的凳子上,她从背包里拿出两块面包,用酱料涂涂就算午餐了,就这样,她用了两年多时间,转遍了五大洲。而她旅行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关注环保。

比方,她在欧洲看到很多房子的顶上都有植被,她就想,如果这个计划其他国家也推行。一,房子会冬暖夏凉,二,更加节省空间来绿化环境。不管她的想法是不是成熟,但她有这个胸怀天下的心智。

回到美国后,江江“逼”她重返校园,Jean却又有了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江江一再反对,因为担心有危险。原来,Jean联系了一个项目,和几个指导员带一群吸毒的孩子们去大山里戒毒。这些孩子家境都很优越,因为父母忙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去监管孩子,让他们小小年纪染上毒瘾,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唯一能帮助的孩子的,首先让他们戒毒。

加入这个计划,家长每天要花500美元,除了Jean等几个指导员有车有食物,这些孩子每天的任务就是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除了一壶水,没有人给他们准备食物,有 面包吃面包,没面包就在山里找到什么吃什么,很多孩子因此受不了那个苦头,加上毒瘾发作,有人试图走路从山里逃出去,可走了4、5小时,也没有办法走出大山,最后,都是Jean他和其他指导员堵在路口,把他们接回去。一直到计划结束,Jean和她的同伴们成功地帮助了很多孩子戒掉毒瘾,所以,Jean的皮肤当然不是黑,而是晒黑了,做妈妈的,应该夸赞她很美丽才对。

江江以为这次回来,女儿应该会去求学,把硕士念完,可Jean已经申请了去非洲支教的工作,江江再次“生气“:”你喜欢做义工,那就自己赚钱去奉献,一分钱也别想在父母这拿去。“女儿却一点不生气,因为她本来是没有期待嘛,而且,这次她的准备是充足的:她把上次在大山里钻赚来的微薄的薪水支付去非洲的费用。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从国内过来的有钱人,她拿出一个单子,都是亲人朋友托她在美国买的名牌,陪她去采购,她几次看看,摸摸,就是不买,我大概能猜到她的心理,跟她说:“我在农村长大的,我不舍得花大钱去买名牌,那不是我的生活。”我这么说,她突然跟我大倒苦水,她本来是给儿子过来留学看看环境的,可这一趟变成代购,有些亲戚的孩子,他们还从来没工作没赚过钱,有一个开口就跟她要Gucci的包,还规定要金属链,多大尺寸,我跟她转了好几家Gucci店,每个她想要的那个款式,都接近$5000美金。

她总是跟我摇头:“我老公跟他哥哥从小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家里就这么个女儿,要什么给什么,买个别的代替吧,担心得罪她,也影响我老公的兄弟之情。”

从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无疑,江江是充满智慧的。虽然对女儿有点“残酷,”但她觉得在Jean成长的过程里,没有让她饿过肚子,没有挨过冻,还要怎样?

有时候,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确需要狠心一点,即使家庭很富裕,如果孩子不争气,多少钱都可以糟蹋完,而在享受惯了挥霍金钱带来的各种快乐,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我相信,李天一绝对不是很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里的个别现象。

美国富裕了那么久,可到处是教堂,而且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有钱后,物质上 能满足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我们知道,人物质极大满足后,精神就会空虚,而教堂,恰恰会帮助那些精神的贫乏和饥饿者…

特别说明: 

从2017年6月1日开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为符合这个新规,并继续为读者提供更具市场投资价值的财经信息咨询,故此,今天起开始将微信公号读者引导入“内部会员版”,并可升级为花儿街的正式会员,享受独家私密的深度分析。对由此给读者造成的麻烦,尚请理解。具体转入方法如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