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买股票,怎样才能不踩雷?

2018-02-01 LUCKYRICKY 花儿街内参

最近股市天雷滚滚,獐子岛的扇贝又出走了,乐视跌得连贾跃亭都爆仓了,保千里连亏损多少算不清......大家都不想踩到这样的雷,那么,在投资中,该怎样避免踩雷呢?雪球用户LUCKYRICKY写了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股票不能买,雪球菌想问问大家认不认同。



先来回顾一下2018年1月遇到的各种雷:


贝因美:我亏10个亿,服不服?


乐视网:不服,我加个零,亏了100多亿......


st保千里:我整个2017年亏的数都数不清。


獐子岛:哦,我扇贝又跑了(上一次水底扇贝减值计提是2014年)


盐湖股份:我计提30亿资产减值,财务大洗澡!


湖北宜化:我计提22亿资产减值,财务大洗澡,还剩10几亿净资产~


石化油服:我也财务大洗澡,净资产负50亿了,三年亏完,厉害不?


德豪润达:下调盈利至亏损,预计亏损9亿;


本剧完。


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了:


对于上面这些或是业绩不行、或是内部管理有问题的公司,这些“黑天鹅”事件一直都存在,其实有隐藏问题的迹象也很明显,要么是商业模式说不清楚、要么是现金流一直都很糟糕、要么是应收帐款一直增加、要么管理层言行不一致、要么本身就是个高风险行业。。。。


现在何必恐慌,整体上宏观经济已在改善:


经过过去数年的供给侧改革、产能出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国企改革、金融秩序整顿、整体降杠杆、加强银证保的监管,以及我国对教育和新兴行业持续的提供资源培养,国内vc、pe陆续推动了很多优秀的公司在海内外上市。即使这样,很多人也许还停留在“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的阴影中,却忽视了现实已正在改善。


印象中,2011年至2015年,国内制造业PMI长期处于荣枯线下端,PPI也处于负增长,这段时间中国经济确实很艰难;而最近两年,2016年至今,虽然实业企业家普遍反映生意难做,但客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好转,并且经过过去2年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经济的主要风险基本出清。





虽然经济企稳,回到投资决策上,该做的功课不能避免:


基础功课就不多说了:研究企业和行业基本面及前景,深挖股东和高管是否靠谱,考虑企业目前估值是否合理等等;


重点是,在买入前,必须排雷:


证券投资过程中的排雷的手段很多,思路也多样化,主要的作用是尽可能的避免因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已买入的股权价值发生“根本性损失”,这里的“根本性损失”指的是企业价值发生大幅度折价、重大亏损、资产减值、完全失去竞争优势等情况。


只有做到买入前花费足够的时间排查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到底排什么雷?


1、宏观雷:


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时候,对利润和营收影响最大的是工业及高端类消费领域,to C端的个人基础类消费的企业可以很坚挺(如:粮油、食品等);俗话说,与趋势作对,必死无疑。趋势也分为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


在证券市场里,短期趋势更多是由市场参与者的心态、情绪、资金决定,因此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看到的上下起伏和k线,交易和波动是分歧的结果(如果每个市场参与者对一个企业的价值没有分歧,那么股票根本没有成交,因为没有人愿意卖,也没有人愿意买)。


长期趋势却只能由企业的基本面决定,因为即使市场再疯狂,大体量资金的职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还是偏理性的,这个群体更多会考虑企业的价值中枢和未来创造价值的潜力;因此我们能看到,有业绩支撑的公司涨起来了,只要没有偏离合理估值太多,股价基本上会在某个区间运行(直到某些情况打破目前的平静,比如业绩、消息、业务规划、对外合作等),而很难有机会跌回原来的市值(例如现在恒、碧、万的内房股,中国平安、格力等);而没业绩及支撑的公司涨起来,若被某个概念(例如雄安、区块链等)炒作一波,由于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不足以支撑炒作后的市值,因此事后往往一地鸡毛。


而宏观方面的变化,主要影响的是长期趋势。例如:


- 出口转内需:中国普通制造业的出口在下降,这个时候投资依赖于对欧美出口常规商品的制造业就不是一个好选择;


- 消费升级:中产阶级对消费品质要求,因此传统的家化品牌、零食品牌、方便面等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就再难有增长;当代小康群体和95后对品牌崇拜的弱化,使得国产自主品牌开始在各个领域抢夺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例如汽车);


- 经济周期与技术周期的区别:常规大宗商品用途广泛,价格和需求受到常规的经济周期影响很大;而像是通信、芯片等科技领域,企业利润的波动受到技术周期影响更大;比如之前3G完成建设、4G网络未开始铺设的阶段,由于运营商的资本性支出(CAPEX)大幅减少,造成通信设备厂商的收入和订单都被迫减少;


2、财务雷:


衡量净利润转化为现金的有效性,果断pass掉现金流很差的、巨额无形资产的、商誉减值、存货减值、巨额应收款的企业;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式通过财务报表判断企业是否有风险;


对于财务报表(三张表及注释)的具体分析,就要结合行业特征了,例如:


- 存货减值风险:像是地产、高端消费品、上游化工品、酒类等行业的存货减值风险就很低,因为这些行业的存货货值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不贬值不打折;但如服装、食品等行业的存货却随时面临短期内大幅度贬值的风险(海澜之家这种独特商业模式的例外),一旦有存货减值风险,会在某年的财报随时成为一个坑。


- 商誉减值风险:有些企业(尤其是新三板的)在上市后,特别喜欢满世界并购,当时体现出来的是每年的财务指标高速增长(被并购的资产的财务数据并入上市公司导致),但这种外延式并购往往都是伴随不低的溢价,长期下来就是积累了巨额的商誉,未来若某个并购进来的资产经营不善,就会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又回成为一个坑。因此投资要格外重视企业的内生式增长。


3、业务雷:


排除主营业务太复杂以至于难以看懂的企业,优秀的投资机会绝大部分做的事情是易懂的;对于主营业务依赖某几个重大客户的企业也不考虑(比如苹果、华为、三星供应链的零配件公司),因为一旦某个年度失去其中一笔订单,对利润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主业太杂:这种公司没有一个业务主心骨,什么赚钱就搞什么,最终结果大概率是每一项业务都十分平庸,长期下来在每一个涉足的领域,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 业务价值难以衡量的:有些公司在做的事情是外界难以衡量经济价值的业务,例如生态链概念、区块链概念、某个细分领域的;虽然可能会有黑马出现,但对于这种绝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行业,建议还是不碰为妙。


4、人品雷:


重点看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是否足够的靠谱,这一点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比较难做到,唯一可以依据的是判断过往公司承诺的是否有兑现、老板是否在上市公司体外有太多其它的业务或投资(查询工商信息)、股东和董事会的背景和经历、股东是否全为个人等等;这一方面要善用搜索引擎;


5、估值雷:


当一个公司各方面都过关了,还要重点考虑目前市值是否高估,对比的是利润指标、资产指标、技术储备等核心要素;否则,即使一个优秀的公司,估值过高的话,市场上理性的投资人和机构会选择观望,市值只会阴跌,漫漫熊途。(例如2008年的中国平安、现在的华大基因)


- 潜在的维持竞争力的成本:一个营收50亿的芯片公司,和一个500亿的芯片公司,哪个更靠谱?如果其他因素都一致的话,当然首选500亿的芯片公司;因为这类科技公司的特点是极度依赖技术优势,因此要不断投入研发费用来维持技术优势(否则可能某天一觉醒来就被世界淘汰);此时同样是营收5%占比的研发费用来看,当然是大体量的科技公司有优势;(像科大讯飞、华大基因这种公司,就应该重点考虑竞争力成本)


- 壳价值:可能市场普遍认为一个壳值20亿元,但若考虑这个经营不善的公司有潜在对外担保、债务等情况,以及净资产潜在的计提减值,那就未必值20亿元了;因此对于赌重组类公司来说,很难去衡量到底多少亿的市值才是合理,只能控制仓位、且行且珍惜了。

花儿街小密圈上线

希望更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行

通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