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镕基总理喊你帮忙查一查这句话的出处

综合 方家评说 2020-09-16

朱镕基总理虽已经退居二线多年,但有关他清正廉洁的故事却总在广为流传。他是以人民的名义在做官,他讲的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犹言在耳。


199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反腐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同志到会讲话。他说:“1988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讲得很好。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

时任《金融时报》总编辑的杨其广参加了此次会议,他牢记总理这个嘱托,并一直四处寻找。1997年4月,《金融时报》捐资兴建的延安金时希望小学建校一周年,杨其广在赶赴庆贺的归途中路过西安。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偶然在展厅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发现一块斑驳脱落的石碑,碑上刻着三十六个字的《居官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解答了朱镕基的一个疑惑,也打开了找寻为官之道真谛的大门。

追溯这三十六字《官箴》,最早出于明朝理学之冠——曹端之口。曹端倡兴理学、躬行实践,首倡“公廉”说。1414年,他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专门去拜别恩师,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对他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在曹端及洪应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撰写出了这则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官箴》,于明代天顺三年(1458)刊立于泰安府署,以儆官员。其后由泰安知府颜希深及其子颜检、其孙颜伯焘一门三代,在局官处倡导刊刻,并由此流布全国。颜希深57岁时,儿子颜检升任浙江巡抚后,也将此官箴刊刻于衙门之厅壁,视为座右铭,这也是“公廉”官箴在浙江流传之始。又过了几年,颜希深的孙子颜伯焘,授陕西延榆绥道台,携拓片上任后即示戒同僚,并准备刊刻,但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刻工,便将拓片寄给长安知县张聪贤,委托其代为刻石立碑,道光四年碑成,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于西安碑林内的官箴碑。

《官箴》在全国共有五处,其中三处已失传,现仅存两处,一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另一处存于河北省无极县委大院内。明嘉靖年间,河北无极县知县郭允礼也曾亲笔题书,镌刻于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世人欣赏和敬慕。遗憾的是,无极“官箴”将“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两句误刊为“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