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下人的悲歌终将消逝

方家评说 方家评说 2022-09-09

 (全文3550字,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



城里人有城里人的欢乐,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悲歌。

每一个乡下人、每一个从乡下走出来的城里人心里都埋藏着乡下生活的波浪与淤伤。

 


乡下人的悲歌




 

当前,乡下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但远没有到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这等地步。在我看来,至少还存在着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相对贫困问题。这些年,乡下最欣喜的变化是经济脱贫。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在脱贫攻坚战略的旗帜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然归零。乡下人的收入水平纵比增幅明显,但横比落差较大、城乡“二元”反差的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有数据显示,我国还有约6亿人每月收入也就1000多元。乡下人一定占据这6亿人中的绝大多数。

 

二是老人养老问题。在农村人财物严重外流的情况下,村庄传统结构性力量解体,基层组织体系功能弱化,农村社会产生了各种问题。其中,农村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最后承受者。知名“三农”专家贺雪峰说:“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尤其集中于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有老年人说现在农村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笔者在农村调研时发现,老年人非正常死亡也不全都是因为子女虐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年父母身体不好的时候担心拖累子女,选择自杀。”

 

三是小孩教育问题。时常从线下线上看到那些留守在乡下的老人和小孩的生活图景,让人心酸。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村庄里剩下的就是老人、小孩和妇女,小孩一般由老人带,小孩的教育成为难题。乡下小孩度过了玩泥巴的快乐时光之后就要到村小学读书。很多学校因为儿童流失,几个年级混编在一个班,而且因为人才流出,师资力量极差,教育质量不可与从前、与城市同日而语。

 

四是文化衰落问题。这些年,乡下最遗憾的变化是文化衰落。在机械化快速推进、化肥农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不再是重体力劳动,农忙时间大大缩短。乡下人获得了充分的闲暇时间,但生活品质并未提升。乡下人毕竟没有城里人会玩也没有城里那么多文化娱乐设施,赌博、迷信活动、地下宗教、人情泛滥、无序竞争,以及其他以感官刺激为基础的各种低俗文化泛滥。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方面表现为,生活污水管网基本未建,生活垃圾污染、牲畜粪便污染尽管这些年在治理但收效甚微。在生产方面表现为,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广泛使用,直接破坏土壤、污染水流,“有机产品”越来越稀缺。在生态方面,除了前述的农业生产影响之外,各种不达标的工厂往往会选择在农村附近,以规避各种检查,这些工厂往往排废系统不达标直接向农村排放废物加剧了农村生态的污染,蓝天、白云、净土、绿水、青山,在有的农村也是一种奢侈品。

 

此外,还有农村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明显。城乡之间的差距最大的不在收入,而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

 


乡下人的欢歌




 


持续“战贫”,让乡下人逐渐摆脱贫困;成功“战疫”,让城里人默默喜欢上了乡下;密集“占地”,让乡下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铁腕“战腐”,让乡下干部更贴心服务了;真刀“战狼”,让乡下黑恶势力灭绝;竭力“战污”,让乡下生态渐渐恢复;乡村振兴,唱响乡下人的欢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走进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伊始,乡村振兴首次被写入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时隔三年,在完成2020年第一步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上,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行动纲领,“全面”二字直击当前“三农”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的痛点,并依次铺排行动方案。国家乡村振兴局低调成立、高调张罗、压实责任、压茬推进。高层会议紧锣密鼓、重磅文件接二连三。

 

2020年12月底,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后,召开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胡春华强调,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文件提出了新目标、制订了政策,条条与乡下人息息相关。比如,再提种业打好种业翻身仗、观光农业探索灵活多样用地新方式、乡村建设不得违背农民意愿、首次提到推进燃气下乡、厕所革命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教育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移风易俗治理婚丧嫁娶不良风气、乡村改革宅基地改革要稳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旨在切实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文件提出了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的鼓励机制和实施计划,力图将城市体系中的人才类型移植到乡下,从各方面全方位促进乡村发展,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文件提出了实施本土人才培训、本土人才借调、外来人才引进、青少年教育帮扶等四种人才培养方式

 

3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网上公开发布。文件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场过程中的衔接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从这可以看出,说到就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是总书记抓工作的显著特征。

 

 


乡下人的救赎




 


高层的操持、战略的秉持、政策的支持、各界的扶持,这些外在救赎是乡下人改变命运的外因。挟持乡下人从贫困、愚昧走向富裕、文明的还是乡下人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改变命运的内因。自我救赎、自我革命才是王道。

 

传统中国农村,乡下人的宗旨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这样的终极价值让农民可以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的子孙延续的意义。然而,随着农村快速的变动、市场经济的深入、阶层固化的加重、放开生育的迟滞、关系链接的异化、养老问题的未解等等彻底打破了农民对传宗接代终极价值的信仰,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荒漠化。有些乡下人对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活法才是对的感到迷茫。

 

终极价值的丧失亦或迷惑,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当城里人在为子女教育殚精竭虑之时,乡里人几乎选择了放弃。一个原因是教育的昂贵、家庭的贫穷、精力的有限,更主要的原因是教育之后的就业艰难。这是一个越是处于金字塔上层的人关系越丰富、而处于底层的人其“关系贫困”“关系级差”时代,从前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的朴素信念显得有些稀释、动摇甚至瓦解。

 

曾几何时,村里的人都在比谁家小孩读书成绩好、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现在比得更多的是谁家赚了更多的钱、做了更大的房、开了更好的车,对于从政与经商都用这样的经济标准来评判。难怪有的贪官忏悔录多以“我是农民的儿子”开头总结自己的贪腐堕落过程。锒铛入狱才想起是农民的儿子,风光之时却从未想起身为农民,这种忏悔是对农民的一种亵渎!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得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乡下人或者从乡下走出的城里人要改变命运,就得剜心刻骨地从旧的环境和固有思维里撕裂和分离,打碎自己再重建,进行自我救赎。而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是勤奋——勤奋地学习、勤奋地工作,除此无它捷径。小说《乡下人的悲歌》中的主人公实现从穷小子到耶鲁博士的蜕变,靠的是勤奋学习,怀抱勇者之心走向幸福之路。

 

近日读了安徽省长王清宪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他在文中写道:“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之后,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每一个个体的不懈努力,汇集成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世上没有永远的悲歌,欢歌总是在环境的改善、内心的改变之中响起。作为乡下人,能伴随我们的,只有勤奋、勤劳,只有不妥协、不放弃,和在艰难人生旅途中“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样的勇气和执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