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考察三苏祠,有何深意?|独家解读

深海官察 方家评说 2022-09-09


6月8日上午,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了三苏祠,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情况。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


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专程走进三苏祠,这是一种对历史敬畏、对文化敬畏的恭敬姿态,也是一次呈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崭新形态,更是一场引领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的宏声表态。


“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总书记此次考察三苏祠,其行深入,其意深远。


探源中华文明


5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端午过后,芒种时节,总书记来到千年古城、考察三苏祠,实际上是一次探源中华文明的刻意安排,是一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的具体行动。



总书记站在古朴典雅的祠厅之中,背后是厚重的一柜典藏,窗外透过的一米阳光与一丝绿意,共同构成了一幅漫步古旧时光、探寻文化魅力的诗意场景。


三苏是历史名人,三苏祠珍藏着他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我们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忆与努力。


三苏祠在遭到地震破坏之后,得以原汁原味地修复并保持古祠原有风貌,而且还配套建设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生动映照和时代缩影。


引领文化认同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明确提出:“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


然而,有的人在对待民族文化上,不是在用心“浇灌”而是在存心“浇熄”。曾几何时,解构英雄、诋毁历史,成为一种思潮。前些天还有退休的“网红官员”在诟骂屈原、侮辱先烈。


苏东坡作为北宋最耀眼的明星,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遭到了诬陷和攻击。


今天,我们对待这位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一定要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


苏东坡,是总书记引用诗文最多的中国古代名人之一。


总书记走进三苏祠,既是对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仰望和崇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宣扬。


总书记走进三苏祠,既是对文明传承的氛围营造,也是对文化认同的“直播带货”。


大国领袖的率先垂范与身体力行,必将引领国人在增进文化认同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倡导家风建设


苏家一门三杰,其文章和为人被后世称颂,这一切与好学、仁爱、清廉的高雅家风密不可分。


三苏父子既树立了一个家教成功、家风传承的典范,也树立了一个家庭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典范。


苏东坡贬谪儋州时,已是60多岁,但梦里还出现50多年前父亲严厉要求他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苏轼《夜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让总书记至今难忘的是,小时候母亲背着他去书店买小人书《岳飞传》,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


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赓续中国文脉


罗马大文豪西塞罗说过:“历史是时代之见证,真理之光辉,记忆之赓续,生活之导师,往事之信使。”


“条条大道通罗马”是罗马帝国丰盛时期的写照。但伴随民族灵魂的逐渐丧失,罗马帝国终将消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滋养了“唐宋八大家”这样的时代名人,延续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脉。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今日之中国,亦需出现苏东坡这样中国文脉的“高山”。这是时代的呼唤,亦是人民的期待。


如今,“世界时间”的钟表摆向中国。我们在聚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之时,亦发力文化繁盛,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脉在传承与创新中弘扬,并使之迈向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新征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我们应有这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苏东坡同志是合格的杭州市委书记!

斜杠青年,苏东坡!

记得星标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