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62岁任湖北省委书记,63岁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去世后没有照片、没有生平、没有墓地......

深海官察 方家评说 2023-10-06

在武汉石门峰纪念园的遗体捐赠者纪念广场,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墙长50米、高3米,墙面总面积达150平方米,镌刻名字的设计容量为50万个名字。在一排排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中,第1304个名字和其他人一样,没有生平,没有照片,他的名字叫沈因洛。

故事还要从2007年4月28日说起。

当天上午9时许,湖北省红十字会,走进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要求领取《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一笔一划地填写好所有内容,并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仔细核对,用了一个多小时。在姓名栏上,老人填写的名字是:沈因洛。

1920年12月,沈因洛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农村。1937年,华东沦陷,他毅然弃医从戎,和十几个进步青年一起,跋涉数月,途经武汉,于次年抵达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沈因洛跟随部队打击日寇,曾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原突围,在枪林弹雨中为革命出生入死。

1961年,沈因洛临危受命,赴武钢工作。从副经理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沈因洛带领干部职工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炉子不熄火,轧钢不停机,武钢由此跨入人们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

1982年至1993年,沈因洛先后在省委、省顾委担任重要领导,也曾任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当得知沈因洛要捐献遗体,子女和老伴都劝阻他,甚至发生了争吵。但是他拿出了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198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倡议人中就有沈因洛。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他以理相劝,“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遗体捐献,是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更多的生者找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全家人拗不过他,只得签名同意。

2016年,沈因洛去世,他的遗愿由家人帮助完成。他也是湖北第一位捐献遗体的省级领导干部。


临危受命 主政武钢


1961年3月,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一接到通知,他春节也不过了,卷上行李就走,把我和孩子留在了广东。”沈因洛的夫人曹俊敏说。

1961 至 1982 年 10 月,凡 21 年,沈因洛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经理,公司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公司党委第二书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武钢人都知道,沈因洛是从部队选调的四位“大校”之一,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谈话派到武钢工作的。沈因洛在武钢工作21年,离开武钢34年,而沈因洛的故事,至今在武钢新老职工中口耳相传,历久弥新,成为武钢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遗产。

沈因洛在武钢工作21年,工作人员多次要给他更换办公室,都被他拒绝。他的办公家具又破又旧,夏天那么热,后勤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决不要。他总说办公室比锅炉前凉快多了。

在沈因洛看来,当领导的一“大方”,风气就会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帮助有困难的职工,一举两得。

“作为单位一把手,沈因洛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武钢冶金渣公司原工程师周晓说,沈经理号召节约用电,每天下班后,挨个在厂区和办公楼巡查,把没关的灯关掉,时间一久,全厂都自觉做到了下班关灯。

进车间、入工厂,检查安全生产,倾听工人心声,是沈因洛风雨无阻的“必修课”。久而久之,工人们把沈因洛当成贴心人,有苦水都愿意向他倒。一次,均热炉的工人反映:从炉底上下一趟不容易,班组没有钟表,大家掌握不准时间。去食堂早了,没开饭,去晚了,没饭吃。次日,沈因洛自己掏钱,给工人们买了一只马蹄表。

“沈经理对待工人像亲人一样。每逢春节都会来看望我们,还自己掏钱,给每一座炼钢炉的工人买上两包烟。”武钢炼钢工人赵梅奎说。

武钢实业公司退休厂长喻雁生记得,1961年冬天,材料处科长战友贵病逝,沈经理第一时间赶到战家,掏出50元钱(当时的50元是一笔大钱,比一般职工一个月的收入还多)给战家料理后事。事后,沈经理又亲自写条子给有关部门,给战友贵的妻子安排了一份工作。

沈因洛在任期间常到食堂突击检查,最爱去的地方,就是食堂后面的猪圈,猪养得好,他就表扬,说“饭菜里面出钢铁!”

武钢炼铁厂退休老工人陈大年说,沈经理对职工真是体察入微,他经常深入车间班组,和当班工人共同劳动,到了吃饭的时候也不去吃小灶,而是和工人一起围着饭盆吃饭,我在炼钢厂当工人的时候,有一次夜班抢修时沈经理也在场,吃宵夜的时候,我吃了一碗没有吃饱,想再去饭盆里盛饭,看见人太多厂长经理都在,又有点不好意思,犹豫间,沈经理发现了,他放下自己的饭碗,排开众人走到我面前,拿过我的碗,替我盛了满满的一碗饭……可恨可笑的是,沈经理对职工的关爱和支助,“文革”中被污蔑为“用金钱和小恩小惠腐蚀工人阶级队伍”!

陈大年还记得,有一次,沈经理到炼铁厂劳动,休息时喝汽水,不小心将瓶口碰破了。他马上向财务科照价赔偿两毛钱。后来,那张他忘记带走的收条,在增产节约活动中展出,让职工们深受教育。

初到武钢时,沈因洛的工资级别按照部队军衔标准计算,每月280多元。按规定可以将280元工资保留一年,然后按企业级别调整为220元。即便这样,也跟当时的总经理韩宁夫(后任湖北省长)的工资一样多,比其他副职高出一二级,而这些副职中,有延安抗大时的教员,有武钢创建之初的领导人。了解这些情况后,沈因洛主动找到财务处,要求将工资按地方人员标准,降到186元。“文革”中,沈因洛被造**派打得死去活来,吃中药、喝童子尿,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后来落实政策,补发给他300元,他全部交了党费。


严于律己  丹心照人


1982年,沈因洛从武钢调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兼组织部长。本来,家属可随调省直单位,可他坚决不同意。“不调也就算了,他还动员我提前退休。”当时在武钢教育处工作的沈老的夫人曹俊敏回忆,“老沈的理由是,他当了组织部长,单位肯定会有意无意照顾、优待我,退了,就没这种可能了 。”

沈因洛初到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家还在武钢,组织上专门在宾馆为他订了房间,他住了几晚,就搬回办公室住,说“住宾馆太贵、太浪费 ”。

年终,常有单位请他吃年饭,他总是委婉拒绝,“实在是要请我吃也可以,我自己付钱,司机、秘书、加上我一共要交多少?”对方只得打了退堂鼓。

沈因洛当省政协主席5年,为省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得到党内外人士高度认可。

1995 年 8 月,沈因洛离休。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蒙美路说,沈老坚持参加离退休党支部活动,每月的党费都按时交、多交。

2014年后,他走不动了,就让秘书推着轮椅参加学习。支部会议上,他总是积极拥护党的决定。对社会不良现象,他告诉大家看问题要看本质,看现象要看主流,要对党中央、对省委充满信心!

沈因洛退下来的20多年里,离岗不离志,始终不忘记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情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里出台的重大战略、开展的重大活动,他总是率先站出来支持、点赞。沈因洛所在党支部书记曾重郞说:“沈因洛同志党性强,对自己要求高,总是按时交纳党费,而且请工作人员帮助多交。省政协老干部支部召开的会议、开展的各项活动,没有特殊原因,他总是按时参加。”省委组织召开的形势报告会和其他重要活动,沈因洛总是积极参加,他说,“参加省委组织的活动,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规矩,我要按规矩办。”

沈因洛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说,沈老在最后的时间,还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湖北发展。2012 年,沈老参加了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参加鄂州代表团讨论,居然对每个镇的情况都了如指掌;2013年,93岁高龄的沈老到农业厅调研;2014年,躺在病床上的沈老,还在为支持三角山创建国家5A风景区而呼吁;2015年,他给省委手写了一封关于湖北省农业发展的16条意见。

2015 年 9 月,沈因洛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马在学回忆,沈老婉拒了省里送去的5000元慰问金,要求送给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当工作人员报告,钱已分别转赠红安县七里坪两个贫困烈属,用于资助烈士后代上学,沈因洛高兴地说,“谢谢你们!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能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领导干部,得恩于党和人民。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沈因洛对普通群众,尤其是老区、贫困地区的孩子,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宣传处处长郭睿始终记得沈老对他的谆谆教导。“1982 年,我还在麻城农村,高考落榜后,试着给当时分管教育的沈书记写信,10多天后竟然收到沈书记的亲笔信,写满了鼓励的话语。”郭睿牢记沈书记教诲,发奋用功,终于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沈书记得知,十分欣慰,特意邀请郭睿到家中做客,高兴地与之亲切交流,教导他身为年轻党员干部,要注意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勤政廉洁。“对一个山里的穷娃子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激励,让我牢记终生!”

沈因洛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从多年前就开始了。陈明说,沈老每年都要捐助一个月工资给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机构,近20年已经捐了14 万元左右。

对困难群众慷慨,沈老对自己却很“抠门儿”。省政协老领导曾重郎说,沈老生活十分简朴,经常步行上下班。陈明说,他看沈老穿了多年的布鞋太破,就自作主张给老人买了双鞋,不想遭了一顿责备。

“一件蓝色棉袄,一穿10多年,临终的当天上午还穿在身上。”陈明哽咽地说。

为避免妻子因自己受到特殊关照,从武钢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前,他动员妻子提前离休。

沈因洛的二女儿沈海鹰说:“父亲身居要职多年,从不曾以权谋私,也不让家里人占公家一点便宜。我们深爱着爸爸,敬佩爸爸的公私分明。”

一次,沈因洛的外孙女乘夜班飞机返回武汉,试着央求爷爷派车去接机。沈老沉默半晌,轻声对孙女说:“你搭车回来吧,车是公家配给爷爷工作用的,不是咱家私车。”

“多年来,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庭,很少照顾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公而忘私。”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就像涓涓细流融入心田,为子女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声明|根据湖北省政协网新闻综合如有不妥,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一个寒门子弟到正国级的逆袭!


钱运录,轶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