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臺灣社會研究」課堂上的演講稿
最近读到一篇台湾学生整理的与论文写作有关的演讲稿,非常有启发,与大家分享。
经作者本人同意转载后,现全文摘录如下:
以下摘錄自黃樹仁老師2006年5月9日於臺灣清華大學「臺灣社會研究」課堂上的演講稿。如今讀來依舊擲地有聲,以此自勉。謝謝Peter Zhan做了這麼好的逐字稿 :)
「所有的論文都非常粗糙,ok?即使在美國,典型的博士論文都是非常粗糙的, 一個論文的好壞,不是由他是否粗糙來決定,所有的論文都很粗糙,越好的論文通常越粗糙。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來寫,你只有時間構想,所以一篇論文的好壞不是由他寫作是否粗糙來決定,而是由他是否擁有創意,以及理解社會的深度來判斷,好的論文可以非常粗糙,但是,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理解社會上,有足夠的xx。
論文決定你一輩子。一個人若是在寫完博士論文的時候,四平八穩,沒有創意的話,這輩子是不可能做出學問來的。甚至,一個好的學者,在碩士論文階段就應該看到創意,如果你的碩士論文就沒有創意的話,你博士論文有創意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有人說做學問是一輩子的事,趕快畢業然後再做。沒有,如果你碩士論文沒有創意的話,你的腦子是沒有創意,因為你思維水準不會超越你離開學校的時候,一旦你離開學校,你的工作會忙碌到使你,即使大學教授都一樣,忙到沒有充分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問題。所以,在畢業之後才想要達到思考突破的機會是百分之零點一。
在我看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學者的話,最簡單的檢驗指標是你的論文有沒有創意。我說有創意並不代表他寫的很漂亮,論文可以非常粗糙,你去看美國頂尖博士班的博士論文,通常都是在畢業前兩個月鬼扯出來的。為什麼?急就章寫出來的。因為什麼,也許是量化的理由,他們根本不在乎寫些什麼,他們討論的是,你的東西是否看出東西來。然後終於找到工作了,剩下兩個月趕快把它寫出來。所以所有博士論文,包括傑出的博士論文,都非常非常的粗糙,但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創見,創見表現在你的題目是否是關鍵,是否是理解社會的關鍵,或是瑣碎無聊的題目。
第二個重要的是,你是盲目的亂套理論,還是你真的看出了名堂?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現象?創見跟理解力是一個學者最重要的資產。寫作的漂亮是次要的,你有了創意,要寫作的漂亮是可以做的到的,但是只有寫作漂亮而沒有創意,這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有所成就。
所以,一個學者很重要的是,你在碩士論文階段,你挑選的題目是否顯示出你會掌握關鍵的題目,然後你會跳出亂套理論,開始形成自己的觀點。你可以不成熟,你可以很粗糙,但是你必須顯示出這個理解力,這是一個學者生命最關鍵的,如果你在論文裡面不能產生任何原創力,不論讀多少書、寫得文字多漂亮,都不會讓你有原創力。如果你離開學校的時候沒有原創力的話,你這輩子是不會有原創力。
所謂做學問是一輩子的事,但是做出學問是在離開學校之前的事情。一個人如果在離開學校之前培養出原創力、培養出理解世界的能力的話,理解能力會與日俱增,越來越增厚、越來越成熟。但是,如果你沒有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培養出這種原創力的話,離開學校,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會產生原創力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全世界頂尖的學者,都是在離開學校的時候 ,就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
當你寫論文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找到好題目,題目比答案重要,很多人以為做學問是在尋找答案,錯了,做學問的重點,學術訓練的重點不在尋找答案,而在於尋找好的問題、關鍵的問題,並且用一個有創造力的方式去問。問了一個好的問題,問題會帶你去找答案,而答案經常已經呼之欲出;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或無聊的問題,不論你花了多少力氣去尋找答案,你可能會做一個很嚴謹但是很無聊的工作,對你的知識增長跟人類都沒有貢獻。
學術最重要的是問一個好問題,在問一個好問題的時候,你的答案可能非常粗糙,不太正確,甚至很多頂尖大師他們最初的問題,他們問的問題,以及他們的答覆經常是可疑的。
比如Max Weber新教倫理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但是他答案其實是錯誤的。所以他對學術界的影響,不是找到正確的答案,而是問了一個好問題。剛開始階段,一百年,大家才知道答案可能是錯誤的,但是他問了一個好問題,因此帶動社會科學裡面關鍵的研究。
答案錯誤是次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你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這是為什麼我讓你們讀不太成熟作品的理由,是因為他問了關鍵的問題。
另外一點是,在談臺灣經濟跟臺灣農業的時候,這是臺灣社會科學裡面經常最談不清的問題,我必須補充一點就是,我覺得社會科學的學門劃分是非常害人的。
一個很簡單的理由是,社會現象不會尊重學門劃分,社會現象會說,這是經濟學領域,所以我的因果關係到此結束,我不應該影響第二個學門的地盤嗎?
社會現象是跨越學門,可是社會科學為了訓練的方便,以及專精上的需要,要分學門,這本來只是一個訓練的方便,但學術界經常把它當成神聖的分工,這實在很可笑。學門劃分沒有什麼,只是為了訓練的方便,但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自限的話,你已經在誤導你自己,所以不要把學門劃分當成神聖的事情。
你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科學家,而不是一個社會學家。你是社會科學家,但是為了訓練的方便,你訓練的重點掌握在社會學或是政治學、經濟學,但是當你觀察現象的時候,你應該要注重跨越學門,不要過度的把某一個學門的概念或理論當做圭臬。
所以當你在談一個社會現象的時候,當你過度強調經濟學的邏輯,而忽略社會學的變項是很糟糕的,因為這會侷限你的視野。但是,如果你也過度注重社會學而忽略經濟邏輯的話,你也不會理解現實,因為這些現象根本就含在一起了,學科劃分只是為了訓練的方便。
我必須告訴你們,我對社會學非常不滿意,社會學有一種反經濟學的情緒,好像覺得經濟學家都很反動。很多頑固經濟學家的確很反動, 但是那是經濟學本身,社會學也可以很反動。
好的社會科學是,你有你的專業訓練,但不要把它當作神聖的指標,不要把分工當做具體的,他只是為了方便而分工訓練,但不要把自己侷限住,硬要用什麼理論來解釋現象。
社會現象跨越學門,今天經濟社會學最大的問題是,基於對經濟學的反動,因此過度強調社會學,那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讓我們回到一個問題來講,討論經濟現象不討論社會學的變項,只討論經濟學的變項是很荒謬的,但是如果只強調社會學的變項,而不討論經濟學的變項,荒謬的程度並不亞於前面的錯誤。
所以,我希望你們,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放在一起,當你要理解社會現象的時候,你必須把這些東西放進去,這超出了多數人的訓練,因此它變得非常困難,但是如果你沒有這種眼光的話,你會發現,你對現實的理解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