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 | 让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

新法治报 2023-09-22
开栏的话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作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近年来,江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目标,推动将法治元素融入红色文化中,挖掘、整理、保护、利用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强化立法和普法,创建红色治理品牌,建立一批法治文化阵地,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2022年8月,省委依法治省办召开全省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会,为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再添一把薪火。  聆听历史回响,做文化传承践行者。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今日起,新法治报开设《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专栏,通过一组报道生动讲述江西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打造红色法治文化名片的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江西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

让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


6月15日,清晨的阳光穿过瑞金苏维埃大道上的“胜利之门”,照耀着赣南这片热土,也唤醒了这里的红色记忆。

这份记忆的深处,承载的是那些星罗棋布于赣鄱大地的红色资源。穿越历史的脚步,追寻近百年的光辉岁月,红色法治的回音依然强劲——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独创性地开展了法制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初心,在赣鄱大地上播撒下红色法治的种子。  当红色法治与文化邂逅,便产生了强大磁场。从赣州到上饶,再到吉安,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不断唱响红色法治文化,通过挖掘、整理、保护、利用、传承,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立起来、活起来……




“饮水思源”





夏日的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内,草木葱茏,绿荫如盖。一块标注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与那口著名的红井,通过小学课本传遍全国,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此“饮水思源”。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此宣告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红色政权的伟大实践。  与红井隔塘相望,有一个个黄墙黛瓦的院落,院门的挂牌上写着“最高法院”“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等时代印记里镌刻的名称,它们走过近百年岁月,见证了红色法治不断走向成熟。  如今,这片红色圣地又迎来了自己新的使命。就在瑞金市红井旧址群不远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暂定名)(以下简称“纪念馆”)的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初具规模的苏维埃法律体系和一套较为系统的政法组织体系,为防范打击敌人、巩固红色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群众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初创和发展的光辉一页。”参与纪念馆专家论证的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红星认为,通过建馆来保护和宣传好这一段法制建设历史,是新时代赋予江西的重大使命,也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积极行动。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司法实践,相关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历程、文物、文献等苏区法制元素,将在纪念馆的陈展中进行呈现,展示完整的苏区法制建设史。





法治之光





6月19日,记者来到山峦叠翠、红叶掩辉的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一座黄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格外醒目,这里是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院内一颗芭蕉树枝繁叶茂,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亲手种下的。站在树旁,能感受到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力量。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六大苏区之一,方志敏、邵式平等优秀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群众“由弋横向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前后坚持革命斗争近10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法治印记。

  

据不完全统计,闽浙赣苏区自1928年颁布《平债法》,到1934年,短短六年多时间里,先后颁布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信江苏维埃政府临时组织法》等15部法律法规。

  

走进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曾经的方志敏办公室兼卧室仍保存完好,陈设一如当年,还留着主人睡过的四轮架子床,墙壁上糊着《工农报》《红色东北报》。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独创性地开展了法治建设,其中蕴含的法治理念、工作方式和具体措施,对当代司法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横峰地方志中记载,“审判葛源青湖村瞒田案”时,曾组织巡回法庭到青湖村审判,当着群众的面向犯人宣布判决与执行判决,判决书就公布在《工农报》上。

  

现如今,“携卷下乡、就地办案”已然成为中国司法工作者的工作常态,象征着公平与正义的法徽出现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门口,司法为民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新的诠释





1934年10月,8.6万余名红军战士集结,横渡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5月19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的东门渡口,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泳士”横渡于都河,以此来寻访红色足迹,感悟再出发的力量。  于都河水依然静静流淌,于都河畔早已不是旧时模样。  就在东门渡口不远处,是去年落成的于都县红色法治文化园。15个书台,沿着园区长廊均匀分布在草地绿树间,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红色法治史、红色司法机构和红色法律体系,撞击着每一个游览者的心灵。  苏区红色法治,伴随着踏上长征之路的红军队伍,沿着革命的足迹播撒开来,从未止步。  “各位网友,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观看我们的红色法治进乡村直播节目。”于都县紧跟时代,创新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县司法局通过直播,将红色法治故事延伸到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在线上线下进行普法宣教。  “打铁佬”是于都县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匠。当地将“千锤百炼”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巧妙结合,进行了新的诠释。  一大批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和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热心公益的人士成为“打铁佬”调解员,形成了“专群结合”多层次、多领域的“打铁佬”调解员队伍,大量矛盾纠纷在乡村一线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他们,正在用不同方式,诠释着红色法治文化的内涵。





完美融合





位于吉安市青原区的渼陂古村,以其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以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吸引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会议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作了比《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更为详细的规定,也为后来土地法的制定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  近几年,渼陂古村接待旅游参观学习人员超百万人次,有10万余人次干部群众在这里接受红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当地举办红色法治讲座、活动100余场次,是青原区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弘扬新时代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青原区,像《赣西南土地法》颁布旧址这类革命历史遗存、旧居旧址有400多处,通过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红色资源与法治元素完美融合。  如今的赣鄱大地,不断唱响红色法治文化,一个又一个基层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西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推进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内容来源:新法治报(文/图 全媒体首席记者吴强 全媒体记者全来龙)
编辑:何山

往期推荐



江西任免一批领导干部

“某某某”

TA太能“装”,我该怎么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