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 | 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的力量

新法治报 2023-09-22


一隅古村,1930年2月,《赣西南土地法》在此掀起土地革命高潮;2023年,数以万计的拳拳“红心”来此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的熏陶。  一座小院,1930年5月,寻乌调查得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经典之论;2023年,“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深入基层,“圩日法庭”为民解烦心事。 一处渡口,1934年10月,30余万于都人民助红军悄渡于都河;2023年,全国千名“泳士”下河争渡,上岸学法。  这些赣鄱大地上涌现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点点滴滴,是跨越历史时空的一脉相承,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也是江西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的见证。


寻乌县三二五村法治广场


吉安
红色旧址成为宣教基地


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是国家4A级景区,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在此驻足。  有人爱她风景秀丽。渼陂古村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群山环抱,绿潭点缀,阡陌交通,白墙灰瓦。  有人则为追寻那抹红色。古建筑上的凹凸纹理中积攒了历史的细沙,忽有阵风吹过,细沙扬起,光影婆娑,“二七”会议会址牌匾被仔细描摹。  渼陂古村还是名副其实的“电影村”,《闪闪的红星》《决裂》《井冈山》都曾在此取景。电影与现实交织,游客穿越历史,又悦享当下……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渼陂古村主持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七”会议。  “‘二七’会议的成功召开,解决党内的争执,确定了党的几个中心任务与策略,挽救了赣西南党的危机。”1930年3月的《中共赣西南特委向省委的报告》这样写道。  会议提出,“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并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在此前《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基础上作了更为明确的或新的规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重要红色法治成果。至此,赣西南苏区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  历史的刻刀,将红色法治文化镌刻在了渼陂古村的沟壑之间。  为了传承并发扬古村的红色法治文化,吉安市青原区将《赣西南土地法》颁布旧址与“二七”会议旧址合为一馆,并将《赣西南土地法》颁布旧址列为第四批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其打造成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法治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近年来,该旧址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超过100万人次。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法治讲座……各类普法活动在此开展。  此外,吉安市还积极探索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融合之路。自2020年10月《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吉安市依托红色名村、革命旧址等,打造了16个红色法治文化阵地,不断推动法治小区、法治街区等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该市共建成法治公园27个、法治文化广场41个、法治文化长廊481个,有11个法治文化阵地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庐陵大地不断奏响红色法治文化主旋律。


寻乌
“唯实求真”精神薪火相传


1930年5月,在寻乌县马蹄岗的一栋客家建筑里,一群身份各异的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查会。煤油灯噼啪作响,“商业”“土地”“经济”“交通”等字眼频频出现。  调查会接连开了十几天。此后,毛泽东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典范之作。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多年来,寻乌调查的“唯实求真”精神,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出漫野橙花,结出“寻乌经验”的丰硕果实。  2017年,寻乌法院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法治服务下沉乡村,常态化开展调查走访,推动民情在调查中掌握、风险在调查中防范、矛盾在调查中化解,初步形成“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  又是一幢客家建筑。2018年,寻乌法院联合澄江镇党委,将澄江镇谢屋村的祠堂翻新改造,设置“自治区、德治区、法治区”等功能区,传统祠堂摇身一变成为“法治小院”。
  2023年5月,寻乌法院澄江法庭在谢屋村“法治小院”搭起了“圩日法庭”。赣南农村历来有赶圩的传统,寻乌法院便利用这一实际情况,每到赶圩日,便走进圩镇、走入村组,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  “双方是否同意调解?”“同意。”“我也同意。”这是“圩日法庭”一个庭审的场景。  一枚国徽、几张桌椅,便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圩日法庭”。谢屋村里一些有空闲的村民坐上了旁听席。  在庭审中,当事人凌某道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此前,凌某在寻乌县某村种植果树,由于资金不足,于2019年11月和某银行签订了金额为10万元、期限为三年的贷款借款合同。贷款逾期后,银行多次催收未果,遂诉至法院。  庭审过程中,法官和“五老”调解员对双方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当庭达成协议,农民果园生产得到了保障。  这是新时代“寻乌经验”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于都
从长征源到法治文化园


“30余万于都人民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去过于都县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秘密?  1934年10月,8.6万余红军战士在于都县的渡口集结渡河,当地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搭设浮桥,秘密帮助他们踏上了长征路。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被认为是不朽的长征源。  今年5月19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泳士”在东门渡口下水,横渡于都河,寻访红色足迹。  在渡口,不少“泳士”注意到了一处特别的地方——红色法治文化园。  


远远望去,这里与普通的公园长廊无异,走近一看,却发现15块书台沿着园区长廊均匀分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法、土地法……在长廊内一路细看,就像看完了一部红色法治史。长廊内,不少群众驻足阅读书台上的内容,红色法治文化园俨然成为了丰富群众法治文化、培育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一个普法阵地。  苏区红色法治,伴随着踏上长征之路的红军队伍,沿着革命的足迹播撒开来,永不停歇。  “30万于都人民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2022年11月1日,在长征出发纪念园,长征源合唱团成员陈香兰对着手机镜头,向网友和在场的观众们讲起这个故事。当天,于都县司法局联合于都县国家保密局在此开展了以保密法为主题的直播宣传活动。“什么是保密法?”“普通群众在生活中如何辨别哪些信息是国家秘密?”直播现场,工作人员对网友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回复。
  于都县紧跟时代,创新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县司法局通过红色法治栏目直播,将红色法治故事延伸到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线上线下普法宣教。  “88年前,我们30余万于都人民能够想方设法帮助8.6万余红军秘密横渡于都河,突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踏上长征路,这是我们于都人民的骄傲。那么这期保密法,我想我们于都的同胞们也能掌握得不在话下!”普法直播当天,主持人小清说。



内容来源:新法治报(文/王琨 全媒体记者方维芳 图/全媒体记者陆文青)

编辑:何山


往期推荐



网民发帖称被民警强奸,警方凌晨通报

知名艺人夫妻联合声明:起诉!

双开!逮捕!一天内连打五“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