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他还是个孩子” ,为何网友非要“弄死他”?

2016-11-10 天涯舆情 天涯舆情

观察 OBSERVATION



“他还是个孩子” ,为何网友非要“弄死他”?  



天涯舆情分析师辛露


  11月7日,承德市公安局官网承德公安网发布通报称,承德县“11·03”特大杀人案成功破获,犯罪嫌疑人为该小区住户王某(承德县下板城镇水岸新园小区居住)落网。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据悉,王某是名中学生,有报道称王某未满14岁,案发前预谋到超市抢劫财物,案发当日(11月3日)以买东西钱不够为由,与女店主争吵并将其一家三口砍死(包括一6岁孩子),抢走收银柜里的钱,20余盒香烟及一部手机后逃离现场。11月4日上午9时,其在父母陪同下到下板城派出所投案。王某到案后,开始时编造谎言拒不如实交代案情。审讯人员利用充分的证据展开讯问,最终王某交待了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



  

  据天涯舆情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0日14:00分,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80624条,其中微博75501条,网站1356条,微信1196条。11月7日,承德警方发布通告后,关注开始上升,于11月8日19:00分达到首个峰值(3061条),其中微博3029条;11月9日关注最多,达54184条,并于当日15:00分达到事件最高峰值(10505条),其中微博占比高达10457条。



  

  从传播分析,相关媒体转发后,并未引起舆论较多关注,分析认为舆论关注主要被受美国大选吸引。该事件从发酵、传播至高潮等,均以微博为主,微博发挥着最主要舆论场作用。从来源类型统计看,微博占比高达96.82%,9日占比更达到98.49%。



  

  舆论情绪形成一边倒态势,敏感内容达95.92%,9日占比则高达98.97%。




  11月9日,是个重要的节点,关注量最多、微博占比最高、敏感占比最大,那么这天到底放生了什么?什么因素造成“最多、最高、最大”?11月9日10:43分,网友@鋼筆様子 曝光河北承德县11.03特大杀人案嫌疑人王某无码照片,称其“小畜生”。



  

  而在此前相关评论中,就曾有网友称“为什么要给杀人犯罪的人打马赛克?”,“保护犯罪分子?”,点赞者甚广。

  

  微博中评论一边倒,“他还年轻,别放过了”、“他还是个孩子,千万别放过他”、“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让他重新投胎吧”、“关到18岁枪毙”等极端言论占据主导,点赞者甚多。微博作为“草根媒体”,能真实的呈现舆论的一些普遍倾向。对于该事,微博评论中出现一边倒的动辄上万或几万点赞的极端言论,一方面反映出舆论对于低龄犯罪的恐惧,认为在法律层面难以寻得安全感,是对低领犯罪问题上的法治失信;另一方面也是对以暴制暴思维方式的呈现,这也说明距全民法治理性仍有一段距离。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分析师点评


  在低龄犯罪问题上,舆论争论已久。在众多报道中,低龄罪犯最后“罚酒三杯”的惩罚,一直是舆论指责的关键。而在近年的一些报道中,低龄犯罪越发突破大众认知底线,杀人方式更为残忍,理由也更为“无厘头”,“为了几十几百就能杀人”,该案中抢走“20余盒香烟”更让舆论心惊,有网友感叹“大家回想一下你们初中的时候在干嘛?是不是漏写一次作业都胆战心惊的怕老师骂?”。在这种报道渲染下,形成的是社会群体的不安全感,犹如“精神病杀人无责”造成的社会恐慌,谁都不希望身边埋个炸弹。


  在此背景下,网友公布犯罪嫌疑人“无码照片”,更多具有“发泄情绪”的成分在,当对法律失去信心时,加强自我保护、远离危险也就成为必然,“也许只是想在恐惧中保护自己”。所幸,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并不在少数,很多网友呼吁保护犯罪嫌疑人的隐私,特别是肖像,毕竟犯罪嫌疑人在法院未确定的情况下,仍然是嫌疑人,可能也是无辜的人。因而,保护犯罪嫌疑人肖像其实是对法制的尊重,也是避免这种泄愤行为可能形成的社会舆论影响。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什么样的法?其实多数网民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而一些媒体报道中也缺乏释法的这一部分。留给网民的更多是“未成年人=保护”、“低龄杀人=无责”的印象。因而,当类似低龄犯罪新闻出现时,就会出现废除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声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名称虽然指向性一目了然,但也容易造成误解,这种情况近年来颇为多见。



天涯舆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意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