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0位顶级摄影师,带你上帝视角看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如此震撼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0-09-06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今年9月,由一批国家地理控组成的“星球研究所”
和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联合出品的
《这里是中国》出版。


主创们耗时3年,
研读专业文献千余篇,遍访各地专家,
耗费1000个小时绘制53幅专业地图,
并且联系了3000多位摄影师,
从中精选出365张中国风光照,
多数是俯瞰图,以上帝视角带你看遍中国。


一条专访了该书的主创耿华军和地质学家邓涛:
“中国的诞生要从6500万年前的大碰撞说起”,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烟雨江南”,
“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无人区,这就是前车之鉴”,
“大家对河南有很多偏见,但它孕育了中华文明”,
“成都的烟火气,离不开3种人的塑造”
……
让我们一起,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撰文    倪楚娇


珠穆拉玛峰北坡 / 摄影 李健

约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狠狠撞在了一起,
这一撞,塑造了中国三级阶梯的地形,
也让青藏高原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是中国三级阶梯中的第一级阶梯。


藏东南冰川 / 摄影 曹铁

它有多达4万多条冰川,
冰川的覆盖面积比台湾岛还大许多,
高原上众多的高原湖泊群,
奠定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


甘肃透明梦柯冰川 / 摄影 陈剑峰
冰川融水和高原湖泊汇集成河,

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
孕育出中华文明。



长江第一湾 / 摄影 崔永江

喀拉峻“人体草原” / 摄影 都文明
犀牛海 / 摄影 曾勇前
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
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峡谷,从火山到冰川,
从湖泊到大河,从沙漠到绿洲。


昭苏县马场 / 摄影 赖宇宁

雪地上嬉戏的黑唇鼠兔
摄影 裴竟德

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片来源@可可西里管理处

大熊猫
摄影 周孟棋
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之广,
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
全世界22.5万种植物中,
中国就有3万种。



贡嘎山西坡 / 摄影 南卡

但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说:
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
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

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
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


摄影 程伟刚
这里是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白银市景泰县,
现存城址为明代遗存。
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
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

摄影 刘艳晖 
永定高北土楼群的承启楼,
人们在元宵节“游大龙”。
福建多山、支离破碎的地形,
使得人们在各自的小环境中独自演化,
发展出更多的方言,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孤岛。 
他们有各自的戏剧,
崇拜各自的神灵,多达 1000 多种, 
民俗节庆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摄影 林文强 
宁德市柘荣县的梯田。
历史上,
福建对于耕作不便的山地,
都采用高超的筑坝技术,
投入不亚于北方修建长城的人力,
才得以开垦出千万亩梯田。
梯田一层层地向山顶延伸,
俯瞰犹如密密麻麻的等高线。

摄影 徐俊
梵净山新金顶,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见新金顶上部存在裂隙, 
山峰一分为二,
峰顶之上各建有一座寺庙。

摄影 杨思航
伊犁夏特古道,始凿于西汉,全长120千米,
有考证认为玄奘西行曾走过此道。


古格王城遗址 / 摄影 毛峰

阿里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
一两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来到了这片土地。
公元前4世纪,先民建立起强大的联盟,
人称“象雄王国”,
建造起规模庞大的都城。


摄影 文兴华 

这里是楼兰三间房遗址。
公元前176年,楼兰第一次出现在西汉史籍中。

后世流传着很多和楼兰有关的诗词,
王昌龄诗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上海黄浦江及沿岸建筑群
摄影 袁博 
1842 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
上海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由此崛起。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成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郑州东动车段 / 摄影 焦潇翔
 广州南沙汽车码头 / 摄影 林宇先 

1978 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我们开采矿产,设立工厂,
建立码头,向全球输出产品。
我们建设高铁,修建公路通达四方,
建立起汽车王国。

世界上本没有中国,
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



耿华军,今年40岁,毕业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他做过5年出版社编辑,又干了8年房产互联网。

从小,他就是地理迷,喜欢找各种地图来看。

念大学的时候,在北大旁边的二手书摊上,他偶然发现了几本二手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一看“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原来这个世界还能这样去展现。”

2016年11月,37岁的他创办了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带着几个国家地理控,一心一意做起了地理科普。

最初的团队很小,只有5个人,佛系地保持着10天一更的节奏。哪怕是掌控着阅读量命脉的标题,他们起得也异常耿直:《什么是成都》、《什么是湖南》、《什么是云南》…… 



2019年7月的一篇《什么是武汉》,在发布的第二天,就突破了1000万的阅读量。“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是时候给我的家乡正名了!”是多数人看完文章的反应。

说起这本书的制作难度,耿华军跟我们举了一个小例子。当时在写《什么是武汉》一文时,他们专门组建了一支9人的团队。

光前期看文献,就花了1个月时间。正式动工后,9个人又加班加点做了20天,光选图就花了10天,他们从武汉多位摄影师提供的将近30G作品中精选出了66张。

而《这里是中国》一书介绍了中国16个城市和地区,其难度可以想象。


为了展现一些超全景的景象,这本书里面有一张一米八的长图,拍摄的是西藏阿里地区的扎达土林,它总共的长度是170千米,在远古时期它是一个大湖,湖泊干涸过程造成大量的沉积,就形成了这个扎达土林。

这张照片让很多读者好奇和喜欢。有一个读者,甚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头接着脚地躺在地上,和这张照片比了比长度。 

“其实我们中国人,对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得非常少。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大家可以重新发现中国之美。”耿华军说。


 中国从哪里来 

《这里是中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到底从哪里来?

解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地质学家的答案或许最为特别,因为他们会从一个行星尺度的宏大视角出发。

答案不在掌控中国经济命脉的繁华都市,而在这颗星球上非常突出的一块寒冷高地 —— 青藏高原。



原视频制作@Christopher Scotese

常年在青藏高原,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的地质学家邓涛告诉我们,中国能有现在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源于约6500万年前的一次大碰撞。 

当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非常快,能量极大,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形成了中国三级阶梯式的地形。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就不会有西北大漠、烟雨江南……

沿着北纬30度的纬度线看过去,会发现这里遍布干旱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带。而江南,也处于同一个纬度。

正因为青藏高原,它平均4000米的海拔,占据了对流层的2/3的高度。到了夏季,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会对地表进行加热,导致气流上升。

这让青藏高原变成了一台“抽风机”,吸收着周围的空气涌入高原。比如说从太平洋过来的东亚季风。季风带着大量的水汽,途径江南一带,江南就此成了一个非常湿润的地区。

可以说,没有6500万年前的那次碰撞,就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图片来源@NASA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之美,耿华军的团队以中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式的地形切入,推翻了我们一贯以“行政区”的角度看中国的方式。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它是以荒野为主。
第二级阶梯新疆、云贵高原这一线,是荒野和文明区结合得很紧密的地方。
到第三级阶梯就是以文明为主。
这能展现出来中国整体格局上从荒野到文明上的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
摄影 孙岩

 第一级阶梯:荒野世界 

第一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实际上就是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周围由一系列的山脉,比如说喀喇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圈起来的地方。

最大的特点就是海拔高、气侯寒冷、森林稀少、人口不多。



藏羚羊 / 摄影 布琼

可可西里,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荒野”,面积有二十五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英国的面积。

由于寒冷、湖泊沼泽化、地处偏远,所以许多是无人区,这是由野生动物和植物完全掌握的地方。最知名的藏羚羊,每年的迁徙主要发生在这里。

“我们当时跟可可西里管理局的书记交流,自2009年起,可可西里就没有再发生过藏羚羊偷猎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远保持荒野。”耿华军说。


冈仁波齐峰 / 摄影 向文军

记录着先民生活的岩画
摄影 卡布

阿里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汇集,却也不乏人类的足迹。他们制作石器,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在岩石之上。

地质学家邓涛,常年在这里做研究,“我们的队员在当地发现了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梅龙达普洞穴,距今至少有4000年,洞穴中保留了大量的石器。”



九寨沟 诺日朗瀑布
摄影 林榕生

在2017年8月的时候,九寨沟发生了地震,当时很多人担心,再也看不到九寨沟的美景了。“从我的角度来理解,九寨沟的形成其实本身就跟地震、泥石流,各种滑坡有关。”耿华军说。

比如诺日朗瀑布的形成,就和崩塌物质的堆积有关系。九寨沟的五花海也是因为泥石流的物质堵塞了河道,最后形成了五花海。

九寨沟在4亿多年的成长中,一边毁灭,一边创造。大自然在造景的时候,动作是很大的。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是创造。



塔里木河 / 摄影 赵来清

 第二级阶梯:荒野文明 

第二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大概在一两千米,是荒野与文明的结合。“理论上,这里应该有很多的森林、很多野生动物,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了,这跟人类生活有关。”邓涛说。

罗布泊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死亡地带,荒漠遍布,寸草不生。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曾是连绵沙漠中最湿润的地方,历史上产生过很强的人类文明。


“小河公主”遗体 / 摄影 刘玉生

公元前三千年,吐火罗人来到这里来定居,诞生了小河文化。最著名的是小河公主,她是一具出土的干尸。干尸保留完整,连睫毛都被保留了下来。她戴着毡帽,穿着毛裙,脚长穿着皮靴,依然符合现在的审美观。

汉代的时候,楼兰古国在这里建立。

这两个文明在后面都消失了。核心的原因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小河文化时期,当地人的棺木用的是胡杨木。大量砍伐,重生却缓慢,导致整个环境恶化。

耿华军开玩笑说:“也许过了若干年后,未来的人就像现在我们去看小河公主一样,在挖掘我们的古迹。”



川剧吐火  / 摄影 朱建国

成都茶馆 / 摄影 朱建国

在创作的时候,最让耿华军头疼的是太过出名的城市,比如成都,因为有太多文章写过它了。

成都是一个被贴了很多标签的城市,比如大熊猫、美女、打麻将、茶馆等等,但对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总结。

在看过3个G的资料后,耿华军抓住了一条主脉络:成都是一个三教九流混杂在一起的城市,整个城市非常包容,充满了烟火气。三千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无数人逐一登临成都这个舞台,共同营建出了一个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 



杜甫草堂 / 摄影 樊哲

除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王侯将相,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第三种人对成都的塑造也起了决定性因素。

在元明清朝代更迭之际,频发的大屠杀使得成都人口锐减。来自湖广及其他省份的新移民大规模进入成都。

大地主们建立起超级庄园,客家人将土楼引入成都,满族人则按照北方的习惯建立起类似胡同的宽窄巷子。

移民们带着各自原籍的生活习惯、方言,五方杂处,互相通婚,最终在成都这个熔炉中被塑造为全新的成都人。 


河南省境内的农田,远处河流为黄河
摄影 陈俊杰
 第三级阶梯:文明 

第三级阶梯的海拔在500米以下,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人口分布最繁密的地区,大量的土地都已经被人类所开拓。

身为河南人的耿华军说:“我觉得大家对河南确实有很强的误解。它之前的情况确定是比较穷的,这是因为此前它经历的战争、自然灾害都非常多,比如黄河决堤的情况。”

但河南其实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的 4820 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 1834 个,300 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 171 个。 

“和平年代,河南的优势就出来了。它地处天下之中,去中国任何地方都是比较近的。不管是高铁、还是航空的规划,郑州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经济实现转变之后,大家对它的看法自然会发生一个显著的改观。” 



江南地区及范围示意图

江南,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之名。早在 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宁夏平原就被称为“塞上江南”。

此书中介绍的“江南”,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 8 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西湖“曲院风荷” / 摄影 肖奕叁

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

第一个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的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率先崛起的是江南相对靠北的南京。

到隋唐的时候,开始修建大运河,扬州崛起。

南宋的时候,杭州成当时的首都,杭州崛起。

拙政园一角 / 摄影 赵永清
再之后到明清时期,因为手工业、工商业的发达,而且航运比较发达,苏州崛起。
近现代是面向海洋时代,上海成为整个长江流域的龙头。 



1973年,中国科考队员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考察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之中写道:“到1907年1月为止,我们对行星面上的这部分(青藏高原)与对月球背面同样一无所知。”

1909年,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成立,到今天正好是110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用科学的方式认知中国的里程碑之一。

建国之后,我国派出了很多科考队去青藏高原、去大西北等地考察。



科考队员行进在冰川上
图片源自@青藏科考

对于西藏的了解,始于40多年前。一批科学家凭借简陋的装备毅然进入青藏高原,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这是中国第一次用系统的、科学的方式,丈量地球第三极。

“那时候,都是非常简陋的几条公路,有一次遇到塌方,川藏公路被整个堵死,车是开不进去了。当时的三个领队,孙鸿烈、何希吾、王震寰带着队伍徒步走了进去。

科学观察的仪器也很差。但是科考队员非常努力,做出了大量非常好的调查结果,为以后的科学调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邓涛说。



邓涛(左上一)及队员在珠峰大本营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启动,数千名科研人员被召集起来,邓涛也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将持续十余年,是全球地学界极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

除了科考队员,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发现中国之美。他们可能是登山家、是潜水爱好者、是驴友、是摄影师、是喜欢用手机记录美景的普通人。


嘉楠在拍成都
摄影师嘉楠,连续三年每天早上六点钟去登龙泉山,等待机会拍摄成都的全貌。
2017年6月5号那天,他登上龙泉山的时候,云雾正好都消散掉了,阳光也刚好。他一连拍摄了32张照片,最后接成了这么一张照片。



胶州湾跨海大桥 / 摄影 孟涛

广州猎德涌赛龙舟 / 摄影 陈冲
耿华军感叹:“这本书的编写离不开中国科考队员、专家和摄影师们的帮助。没有他们,中国之美就没法展现。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是中国人定义了中国之美。“

图片提供:星球研究所
封面摄影:徐俊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