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复兴”的见证人,10余年走遍东亚,带你感悟“茶有真香”
▲
“正如柳宗悦所说,
中国是坐享大陆的泱泱大国,
这里地老石坚,祁寒酷暑。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陆上,
诞生了古老的茶树,
衍生出制茶、喝茶、品茶之法则。”
▲
《茶有真香》▼
预售价 98 元(定价 138 元)
随书附赠定制款“千里江山图”茶巾一块
从小白到老茶客,身与心的感悟之旅
▲
▲
▲
当我自己走过10次20次,不断地去采访、去研究,会发现大家永远在互相学习和影响,这是一个“和”的过程,而不是不同的过程。
在日本采访一个比较出名的设计师、陶瓷制作者的时候,他说自己受荷兰陶瓷影响很深,但其实荷兰陶瓷又是受了中国清代陶瓷的影响。当他的公道杯在中国开始流行时,很多景德镇的作者又去模仿他,这个传播路径就非常有意思。
他说:“大家永远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过去从中国学习了那么多东西,现在中国如果有陶瓷作者在学习我的东西,我一点都不在意,我觉得是件非常好的事。”我突然能明白说他这种不断“回游式”的系统,特别美好。
其实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国家的茶的特点,形成一套自己的品饮方式和对器物的喜好,好处是它们在不断地流变,而不是凝固的。
我很感谢那段时间,一开始是因为做记者,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人。接下来因为写得多了,业界的人都知道你了,即使我去陌生的城市,也可以找到一个当地很好的茶室。
这样一来,我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见识这10多年来中国茶的变化和走向。特别像金庸小说里的某个年轻人,有机会见识了各个流派,见识了这个拳那个剑。我们喝茶也是,见识了武夷山的茶、云南的茶,又见识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绿茶体系。通过茶,你又看到了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在这上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这10多年中国茶复兴过程中,我所耳闻目睹的变化以及身体力行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记录。
《茶有真香》▼
预售价 98 元(定价 138 元)
随书附赠定制款“千里江山图”茶巾一块
预计2023年1月28日起陆续发货
以当下大家热捧的岩茶为例,喝到一泡好喝的“牛肉”,你会问,为什么今年的好,去年的不好?是不是它的水分和土壤中间缺失了什么?又或是制作过程中师傅出了什么问题?这就形成一个新的“魅惑”。
书中我对岩茶有比较深的讲述。武夷山我去过很多次,每一次见不同的人,感受也会不一样。岩茶的体系,也不仅仅是(形成于)风土,它跟做工、天气、喝法、泡法都有关系。
▲
一条曾报道过的“浮云堂茶书院”
去年,我跟一个好朋友在下雪之后,到西湖边的浮云堂泡茶。我们带着一泡非常好的岩茶,却怎么也泡不好,香味出不来,喝得特别闷。
后来我突然明白了,雪后风景虽美,但气压低、环境潮湿,茶根本升不起来,更打不开,再加上感官系统也打不开,自然难以泡好。
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瞬间,让我感到在茶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无限走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
《茶有真香》▼
预售价 98 元(定价 138 元)
随书附赠定制款“千里江山图”茶巾一块
预计2023年1月28日起陆续发货
懂茶的开始
这10多年,正好是中国茶产业复兴的过程,也不一定要用复兴这么大的词,但真的是茶的各个领域都在深耕的一个时代。
尤其两处特别难写,第一部分是如何把茶的“精神性”的变化写清楚。
茶是一个特别具有文人审美的东西,尤其是中国茶,我觉得中国茶在精神性上甚至超过了以茶道著称的日本,也超过了茶具做得很好的韩国。我们其实仍然是核心地位的国家。
某个茶如果它多了一个奇特、美好的“文人香”,就可以卖得更贵,一两千块钱大家也接受,但如果是人工添加就完全不行。比如武夷山的岩茶,它为什么要有兰花的香味、青苔的香味或是木质感?我们会追寻每一泡的变化,其实都是在追求它的精神属性的变化,因为香气本身就是偏精神属性的。
我们甚至在种植茶和制作茶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精神属性。
关于各地的茶的种植和制作的改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再加上跟人文学科结合起来了,所以这一部分挺难写的。
▲
武夷山牛栏坑
中国人愿意为香付出很大的价钱,甚至付出几代人的努力,都要把茶的香味做出来。我们知道,武夷山人到了做茶的季节,深更半夜也是不能睡觉的,因为可能耽误了5分钟,这个茶就毁了。可以说无论是制茶还是喝茶,对香味的体系的追寻是中国人最认真、最卖力的一件事。
所以我觉得“茶有真香”,可能真的是中国人对茶认知的根本所在。
▲
一条曾报道过的“食养山房”
另外一部分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茶空间的变化。
其实这20年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过去都是用大杯子随便泡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会在家里专门做茶室、茶空间,来满足自己的喝茶爱好。
我正好去了无数的茶空间,有日本、韩国的,也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新兴的空间。你会发现这些空间的美学的变化,带来的喝茶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茶室茶主人的态度,都对喝茶时的感受有着纤细的影响。我特别想把这些影响表达出来,给大家一个对于空间美学的新认知。
带着疑问去接触茶的世界,特别容易被穿透。写书的过程我有很大的收益,解决了自己的诸多疑惑,相信很多也是大众的疑惑。
比如说普洱的熟茶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在喝但讲不清楚。我觉得熟茶很有意思,它的发酵到底难在哪?为什么熟茶的工艺是很值得被尊重的?普洱的山头茶是怎么回事?除了耳熟能详的“老班章”“冰岛”,其实这里面还有更宽阔的世界。
中国人喝茶很多是从茶城里学的,每个茶老板都有自己的说法,道听途说、约定俗成或者各种吹牛,因为它的商业性质比较浓,并不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茶,而是根深蒂固的谬论。
我们这个时代虽然讲茶的著作很多,但也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写。正是因为我喝茶喝得太多了,见过很多有意思的人,就会觉得“教人怎么泡茶”是件比较奇怪的事情。所以这本书就是从“人”和“文化”出发来讲的。
还是那句最古老的话,“授人以渔”。单纯讲故事或是教人泡茶,都不如告诉大家怎么来理解“茶”这件事。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每个个体与世界的接触方式和沟通方式都不一样,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开启属于自己的茶的灵魂,让它成为“懂茶的开始”。
本文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