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男德班”:男性在课上抗拒、投入、流泪……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2023年2月底,
一场被民间称为“男德班”的工作坊在北京举办。
发起者,是国内性与性别领域的著名学者、
性教育专家方刚,
他从90年代就开始关注女性主义与性别意识的普及。
“男德班”的主题,
是要教男性成为“好伴侣、好父亲”。
包括反思男性气质、拒绝家庭暴力、承担家务、
学习照顾伴侣和孩子、给孩子讲绘本等等。
这次9位参与者,
最小的23岁,最大59岁,
体验过程中,他们有抗拒、有投入,
方刚接受一条专访
在课程忙碌的间隙,
一条和方刚聊了聊他眼中的“男德”、
他对当下剑拔弩张的性别问题的理解,
编辑:周天澄
学员们年龄最小的23岁,还是高校学生;年龄最大的59岁,是学校的教师。除了都是男性,他们的背景、行业、婚恋情况都不一样。
53岁的汪先生,是因为爱人的推荐来到“男德班”。他坦言,自己听到“男德班”这个词,第一反应是抗拒。他说:“自认为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意识比很多人都好,课程还会占用陪伴孩子的珍贵时间。但基于夫妻之间多年的信任和默契,还是来了。毕竟好的路上也没有尽头。”
“男德班”学员合影,左二为23岁的小郭。学员们肚子上被绑着十斤左右的水袋,这是课程第二天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一天,他们需要对水袋小心照料一整天,体验女性怀孕的感觉。直到下午结课,才被允许“分娩”。“分娩”时,有学员激动到几乎流泪
学员小郭来到这里,是出于好奇。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在读硕士,因为“社会上性别议题的讨论也比较尖锐,想要来这里看看,大家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
带领者谢谦(右一)分享自己的经历(注:本次“男德班”共有九位带领者。带领者多数有心理学和性别教育背景,在经过方刚的培训后,在男德班上会进行不同主题的带教工作)
谢谦是当天的“带领者”之一,他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男性气质”带来的压力。小学时,父亲为了培养他的阳刚气质,强迫他看杀鸡的过程。血从鸡脖子滴入盆中,他几乎吓疯了,从此留下了难以忘记的阴影。
长大后,他学了心理学,了解到过分强调男性的刚强,其实违背了人性。机缘巧合下,他看到了方刚关于男性气质的科普视频,非常受触动,报名参加了方刚的培训课程,成为了男德班的“带领者”。
大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也讲述自己的困惑。这对方刚来说再熟悉不过,九十年代起,他被女性主义的理论所震撼,考入“中国性学第一人”潘绥铭教授的门下攻读博士,又成长为一名学者。
作为男性,他的研究重心后来又偏移到男性身上,他目睹了无数男性的暴力、悔过、强硬、脆弱。
2015年,他曾第一次开办“男德班”,当时应者寥寥,社会舆论觉得他在“搞笑”。如今八年过去,性别议题越来越被人关注,在他看来,是重开“男德班”的合适时机。
Q:一条
A:方刚
Q:这次男德班为什么报名的只有9个人?
2015年的“男德班”合影,社会上主动报名的学员较少,仅2人。更多的都是反性别暴力公益组织“白丝带”的志愿者
Q:平等意识最差的男人,是不会想到来报名学习的,来的可能反而是意识较好的男性,你怎么看待?
Q:8年前和现在,舆论对“男德班”的评价有变化吗?
A:第一次办男德班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评论都会有,比较多的还是觉得我们是在“搞笑”。这些人可能就是受传统的性别气质影响比较深的人。
今年男德班年纪最大的学员,是一名59岁的老师
Q:“男德班”的主题是什么?
A:主题就是“全参与型的男性”。1994年,这个概念在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提出,它强调的是男性也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工作中。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就是:做好伴侣、好父亲。
这部分主要通过反思父亲角色进行,传统的父亲通常是主宰、支配,甚至暴力的。课上很多学员都提到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暴力行为。我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父职角色是不好的。
同时,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人的种种压迫,比如必须刚强、忽视健康,必须追求成功,而不能有自己对生命的定义和理解,必须冷漠而不能感情丰富,等等。这些都直接破坏了我们和伴侣、孩子的关系,也伤害了我们自己。
另外两个学习版块,一个是关于“好伴侣”,一个是关于“好父亲”。
好父亲的部分,就包括怎么对婴幼儿进行护理,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陪孩子玩玩具、如何进行正面管教、如何避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怎么给孩子讲绘本,尽可能地实现父亲育儿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养家的、疏离的父亲。
我觉得一定要把女性的声音带进来,由女性来向男性分享孕产的经验、对于孩子父亲的角色期许、对于丈夫的期望,这些才有价值,不然男性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女性的感受,也无法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
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一直把“性别平等”贯穿始终。我们会鼓励小朋友,不要被“男孩子/女孩子就该怎样怎样”困住,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
方刚每年都会举办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夏令营,图为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参与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主能力都非常强。比较要警惕的是有些父母总想打压自己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女孩”或者“不够男孩”,然后就要控制他们、改变他们。千万不要去伤害你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
比如,男性觉得一定要性强大。我同时在做一些性咨询,发现很多男性都对于自己的性表现非常焦虑,但是每个男人早晚都会阳痿的嘛,这也是男性气质造成的伤害。
▲
更不用说和孩子的关系,很多男性自以为在孩子面前很有威严、很强硬,其实真正的苦果,都是要在晚年品尝的。比如这次课上,大家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的相处,很多人的父亲是暴力的,打妻子、打孩子,他们痛恨这样的父亲,希望自己成为更好的父亲。
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没有止境。挣到一百万就是好男人了吗?似乎仍然不够。所以男性会不断得到、不断感到不满,又不断失去,永远达不到真正的“成功”。这个过程中,他还会伤害到自己和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Q:您理想中一个社会的性别环境是怎样的?
Q:您自己作为男性,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A: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是一个社会边缘人、一个被欺凌的角色。我不太符合传统上阳刚的男性气质,初中的时候,他们打我,还会说“二椅子、娘娘腔”。
直到九十年代接触了女性主义理论,看到女性主义对于平等自由权利的追求,当时特别激动。再随着从中吸取营养、不断地深入研究,知道“男性气质”这是一种社会的性别规范,才觉得成长过程里的困惑迎刃而解了。
A:二十几岁,我刚结婚那阵子,做得可能还不太够,后来也有成长,比如现在我们家的家务,我承担了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
我做得最好的应该是父亲。孩子一出生我就很投入父亲的角色,很享受做父亲的过程,所以我跟我的儿子一直很亲密。他几乎没有过所谓的青春叛逆期,现在他25岁了,还是会和我无话不说。这是我生命中特别富足、宝贵的资源。
我个人觉得,现在对立的声音、或者激进的声音占据了网络的主体,使我们看不到多元的声音。如果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其实会更好。这样大家才会更对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有信心。
A:性别平等运动其实有不同的策略。有的人就会主张一定要先“矫枉过正”,一定要更激进、更强烈,让你听到我的愤怒;我也听过一些女性主义者说,我们要反过来压迫男性,他们才能够理解身为女性被压迫的感受,这是一种策略。
我会有不同的策略。比如说我所做的工作,是从触动男性自身的反思做起,让男性意识到传统的性别文化不仅压迫着女性,其实男性自己也受害,从而做出改变。当男性更多地关心伴侣、关心孩子,女性的所承受的压迫就会减弱了,然后这样也就促进了性别平等,这就是我的策略。
第二点,我们要对自己的良知负责。我们要相信人应该是平等的、人应该是不存在偏见敌视仇恨的、人应该是共同承担责任的。如果我们相信这些,那么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不用在意外界的声音怎么说。
Q:您的观察中,今天的男性,性别意识有变得更好了吗?
A:男人在肯定在变化,整个社会都在变化,男人不可能不变化。
就在“男德班”进行中时,隔壁的公园里,一位父亲正在耐心地带孩子游玩
但今天,你观察看看那些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带孩子玩的家长里,父亲的比例是不是在增多?变化一定是在逐步发生的。
比如说一位男性在这里学习了三天,可能别的都没学会,就学会了给孩子讲绘本。可能他回去后就会跟孩子有更多亲密的互动,可能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的亲子关系。如果他的孩子是个男孩,长大以后可能也会把父亲这些好的影响保留下来,再这样一代一代地改变。
我们对抗的是几千年的父权制度的影响,这不能着急。我也不期待一个学员在这里学习三天,就成为一个性别平等的革命者。我自己也是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走到这里。
很多人也问过我,性别平等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都说,我是计划活到100岁的,但我这辈子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