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蒙古70载】绿色包头奇迹的先行者——何福悌

2017-06-13 包头日报


开栏的话


团结奋进七十载,北疆亮丽谱蓝图。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起点。

70载征程,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风景壮美,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日起,包头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将开设“内蒙古70载”系列栏目,在《包头日报》、包头日报微博微信、包头首发移动客户端、包头新闻网等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内蒙古点点滴滴的历史巨变,以及包头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期推出“内蒙古70载”之“包头记忆”系列报道。


绿色包头奇迹的先行者——何福悌


何福悌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是北京林学院第一届学生,也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

毕业后何福悌被分配到绥远省工作。1954年,调往包头工作。从园林技术员做起,开创了塞外边城半城楼房半城树的奇迹。

何福悌(右一)与同事培育秧苗。


1954年秋,何福悌负责征收新城乡土地1000亩开辟第一苗圃,建立了100亩试验果园,引进良种建成内蒙古西部最早的法兰西梨、早酥梨以及各种蟠桃蜜桃的繁殖研究基地。结束了包头地区不能种植高档水果的历史,受到区内外领导专家的重视。

1957年,包头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新区绿地立地条件恶劣,植树成活率很低。何福悌在二道沙河、昆区北郊沙丘选点进行栽植观察试验。当时这一带荒芜人烟,工作条件极差。他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带领几位助手埋头工作,完成了“包头地区淡栗钙土悬着水变化及植树问题的研究”和“半固定沙丘地带造林问题的研究”两项科研,为当时包头市绿化树种选择,适地适树,提供了可靠依据。

1979年,接受筹建包头市园林科研所的艰巨任务,一边建所一边开展科研,在一无设备二无条件的困境中领导全所科技人员完成了四项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被鉴定为内蒙古重大科研成果。

1984年是包头城市改革工作起步的一年,何福悌的心又一次被改革的潮流推动。他主动向上级领导申请科研改革试点任务,首先在全所推行科研经济承包责任制,拟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例;在体制方面,着重改革了过去脱离生产、脱离社会闭门搞科研的体制,建立了科研-生产-技术咨询服务的联合体,充分利用所里的试验土地,将课题研制的中试产品直接商品化,尽快应用于社会。还筹建了一支为包头城市绿化、美化服务的园林设计绿化工程队,对外既承担设计,又负责施工,将本所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与社会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并开始了四季植树研究,使城市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步进行。

改革给全所工作增添了活力,取得了显著效果。1984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九项科研任务,经济方面业务收入达到10.08万元,比1983年增长了3.5倍,实现纯收入6.57万元。全年课题完成数、科研成果鉴定数、业务收入、纯收入四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建所十年,改革十年,在何福悌的带领下,包头园林科研所成为全国同类型科研所经济效益最好的所,成为能够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科研水平较高的所。1985年以来,全国性专业会议在包头园林所多次召开,园林同行业专家多次访问,在国内、区内同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目前,包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4平方米,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觉特别地透气、舒适。绿色包头让人引以为傲。


文 | 记者 张燕青

转载注明:来源包头日报微信平台(BaotouDaily)

本期编辑 | 姜卉  审校 | 张桂莲

大家都在看☑ 【内蒙古70载】1964年一场罕见暴风雪袭击了达茂草原,11岁龙梅和9岁玉荣做了什么?
☑ 【内蒙古70载】揭秘!世界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原来在这…… 【内蒙古70载】包头让环境变美、百姓变富有一个大秘诀,居然是它……


请点击此处 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