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2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木心:生活就是死前的一段过程(黑白先生)

2017-02-15 黑白先生 黑白先生

木心:生活就是死前的一段过程(黑白先生)


生活就是死前的一段过程。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个终点,殊途,同归。而这一段过程中,我们除去不更事的婴幼孩提时代,除去为了生存、为了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所花去的时间,以及除去老了迈不动步,躺在床上等人伺候,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


  木心讲:“生命的悲哀是衰老、死亡,在这之前,谁也别看不起谁,谁都不知道会有什么经历。”,那么生命的喜乐莫过于无论你将经历什么,终点之后我们终将卸去盔甲,回到云上,找回自己。就像尼采在《人生》里说的,“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在镜子里认识自己!”


那么我们怎样找回自己?认识自己呢?尼采在《人生》里说,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


既然认识自己非常难,叔本华给出答案,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独处不等于不合群,不等于被孤立,恰恰相反,它是一种优秀的生活习惯。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与其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去认识那些无关痛痒的朋友,花天酒天嗨歌跳舞说一堆堆的废话,还不如花点时间更清晰的认识你自己。


 尼采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的人往往能克服一切“怎样”的问题”。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抵不过那万中之一。常常会问自己“怎样能更好”、“如何自处自省自察”,认识自己已然很难,识得初心,常保初心则更加不易。


认识自我,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往和亘古不变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比如,现代人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刺猬,虽然是亲人、朋友,但也要保持彼此独立和基本的尊重,才能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温暖、理解和共同的宽容。过于亲近,有时候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互相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所以,人与人自间无论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刺猬的距离,毕竟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也不可能变成我,我们明明站在自己的角度,却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立场去要求别人,用理性的角度去对待每一个亲密关系。毕竟我们都是独立的。独立的人和独立的灵魂。


和西哲比,中国文化里的“自我”非常粗糙。儒家思想甚至直接否定了真实的“自我”存在,比如儒家学术里的仁义 、仁爱 。仁者,二人成仁也。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对方这个媒介,才能看到自我。所以国人也是非常缺乏自我意识的种族。国人并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必须依附于某种图腾才能够获得意义,比如“面子”、“身份”,“君臣父子的等级”“国家”“血缘”或者必须委身于“某种伟大的天命”、社会意义等等,如果一个中国人胆敢舍弃这些标签,宣称他人生终极意义的完全独立的个体,那么它就会被其他人看作“大逆不道”,成了集体的叛徒。


儒家文化用一个统治者假造的“天理”替代了真实的“自我”,从而否定了“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各种权力”的终极信仰,这样形成了数千年的自己不由自己的统治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在家庭系统中的义务包括光宗耀祖和传宗接代。人在兑现家族义务过程中,仅被看做传递价值的一个链条。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求被忽视,也就是适应了一种没有自我观照、没有自我意识的文化类型,体现在中国历代政治的方方面面,等级,欺上瞒下,口是心非,虚伪面子等等。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被鲁迅称之为“国民性,深重的奴性”。


受传统影响,国人总是长着一双别人的眼睛,一颗别人的心,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活在别人眼光里。 这是一件即累又不快乐的事情,这个社会就是多了攀比少了欢乐,我们总是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虚荣,不停的折磨自己。这或许才是中国人痛苦的根源…

“认识你自己”是几千年前著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座右铭,后来弗洛伊德又引申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精神结构层。加深了自我认知。对很多人来说,“认识你自己。”虽然很难,甚至要终身学习。但是每一个人首先必须开始这种尝试,因为你连自己都不去认识的话,你就没法有一个判断,认识世界就没有一个起点。


世界上就有一种这样的脑残,他们完全没有“自我”。他们用别人的精神排泄物来填塞自己的头脑,他们习惯了在别人的言论中寻找自己的观点,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模仿别人的动作,还陶醉其中。他们甚至指责咒骂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被称之为“异类”。其实这些蠢货们早就忘记了自己也可以观察和思考!


黑白先生公众号:heibaixiansheng333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