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11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不配享受现代社会的一切便利 (黑白先生)

2017-06-07 黑白先生随想录 黑白先生

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不配享受现代社会的一切便利 (黑白先生)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旁边,竟然还有一座小孩的坟墓。墓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非常悲痛,于是就在悬崖边处给小孩修建了一座坟墓。后来这位父亲生意失败,家庭败落。不得不卖掉这片土地,卖之前,他对新买主提了一个苟可的条件,那就是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买主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契约。100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后来这块土地又被选为总统格兰特的陵园,但小孩的墓却一直保留着。”又一个100年过去了,也就是1997年7月,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总统同时,又重新修整了小孩的墓,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这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契约精神。什么是契约精神?梁启超曾经说过: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公德乃契约也。契约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事物,上可以追溯到人类法制的源头,下可以延续到今天的民主制度。契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乃在于契约精神与法制文明共存亡、同兴衰。


易中天说,“国人拼血缘,西方人拼契约。”现代文明是陌生人的社会,人的生存依赖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农耕文明,人的生存依赖关系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所以,越落后的地方,越是熟人型、关系型社会。越发达的地方,越是陌生人型社会。儒家文化有其自身局限:偏于私德,疏于公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面子,通过感情,通过人情关系,最后通过权力来把握。而西方人主要通过法律,通过契约,通过社会公德,通过信仰,每一个人心中把握的客观尺度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


人和人之间相处,契约精神彰显的是人格、品质、公德,守护着原则,是真正的“大智慧”;相较而言,能力、才智、谋略仅是低层次的“小聪明”。我觉得国人都是小聪明,大智慧的少之又少,国人经常说,外国人很傻。确实是这样,在这个没有契约精神和公德原则的社会,发家致富的都是有脑的骗无脑的,或掌握信息的骗不掌握信息的,这个脑子和信息的不对称造就了投机取巧的利益。另外正是因为这种崇尚“聪明”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最明显的表现表现就是彼此防范。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防盗门、防盗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围墙。但我们生活的仍然不安全。


公德有的时候只是一种日常契约,你不遵守也不会怎样,甚至可以获得利益。但长久以后,遵守这种契约的人很可能只是在生存,而不是轻松自在的生活。比如,在公共的环境,国人通常认为,你没有禁止我做的,我就可以任意去做,不知道什么叫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无自律的契约精神。所以导致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标注中文警示:不许吐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大声喧哗、不许插队等等各种最基本的规范。在发达文明国家,这些根本不需要挂牌警示。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一个疑虑,中国古代不是也有仁义礼智信吗?这也算是一种契约。没错,但是契约精神首先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 而仁义礼智信是建立在私德或者等级上的关系。正如儒家说的那样“由近及远,亲疏有别,爱有等差” 而墨子在他的《兼爱》里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可是我们几千年学的课本,只有儒一家之言,根本就没有墨子什么事。等差的契约最典型的一个故事,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义”被吹得神乎其神,说白了就是3个人划个杠,弄个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圈子”,所谓仁义云云,不过是“哥们义气”而已。小圈子难有大格局。至于张飞对大哥二弟很尊重,对待士兵却残暴,这就成了不仁不义。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遵守规则的诚信精神,源自基督教的“神人立约”(人在神面前,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及敬畏),是西方文明的基石。西方的民主的契约精神,也是对世俗权力反抗发挥的结果。大家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那就打嘛,打完了就来谈条件解决。大家按照条约办事就行了。所以说,民主的基础是契约精神,契约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前提是上天(西方人认为是上帝)赋予给每个人的自然权力的认知。而缺乏信仰平等观念的人就不行了。两人相遇,必出一主,往往是最狠的人说话算。这就是“丛林”的来源,无论谁当庄,总是大多数受苦受难。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叫生存,而不能叫生活。生活与生存之间就一字之差,但却是天上人间,有多少人在生活,又有多少人在生存?试问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生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