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唯一!《科学》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稻上榜!

华大集团 华大集团BGI
2024-11-07
今天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其中,更易于耕种的多年生稻品种培育作为唯一一项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该榜单。
Science封面,图片来源于Science官网
每一年,《科学》杂志的编辑团队都会评选出一项年度科学突破冠军以及九项年度科学突破入围奖。它们是一年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进展和趋势。
本次与多年生稻同时入选榜单的还有:发现一种体型比很多已知细菌大5000倍的巨型细菌、对黑死病如何改变欧洲人基因的新见解、200万年前环境DNA重现古老生态系统、人类首次行星防御实验成功、发现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的病毒等。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飞行则被评选为2022年的年度科学突破之首。
在多年生稻的上榜理由中,《科学》杂志写到:“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培育出的‘多年生稻23’(PR23)可以达到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的标准,并为农民节省了数周的繁重劳动。

Science官网截图

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原创性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利用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水稻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可实现“一次种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
一年生作物通常在工业化的单一栽培体系中种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能源、农药和肥料等。同时,长期对土壤的扰动以及高投入,也会破坏基本的生态系统。此外,一年生作物的植株通常只能间歇性覆盖土壤,这会导致在强降雨后,大量养分被冲刷掉,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会引起下游水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
而多年生稻则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其可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3-5年。从第二年(或第二季)开始,水稻生产不需要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环节,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是一项轻简化的水稻生产技术。这种方式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能够极大缓解早晚稻“双抢”期间的农事时间间隔短、劳动力短缺等生产和社会问题

左二:胡凤益教授
同时,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投入达50%以上。以云南地区为例,从第二季开始每季能大约减少每亩500至600元的直接投入,且连续多年不需要对田块进行翻耕,实行免耕后减少了劳动力、肥料、农药的投入。此外,由于多年生稻的免耕生产特性,每年每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增加土壤全氮0.061公斤。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多年生稻作为生态农业发挥了突出的碳中和效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更重要的是,多年生稻,不仅耕作方式更加精简化,而且可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当地常规水稻品种持平,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此前多年生稻已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今年9月,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办科〔2022〕22号),也将多年生稻作为水稻主导品种进行重点推介

此外,今年11月,《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还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
自去年以来,云南大学与华大集团旗下华大万物携手合作,助力多年生稻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发展。未来,双方还将持续发挥云南大学和华大集团的平台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共同为多年生稻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多年生稻在国内的试种推广地点已达117个,种植面积为2543亩,覆盖云南、海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其中,广西梧州和广东韶关武江区试种的多年生稻,最近一季收获的亩产超过500公斤。在海外,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的科研机构也正与云南大学和华大集团开展多年生稻的联合培育合作。

广西梧州示范基地多年生稻收割

华大万物是华大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依托华大集团的平台优势,采用基因组大数据驱动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农业育种创新、品种培育,并致力于融合沙漠土壤化改造技术,实现将沙漠改造为绿色生态及农业种植载体的“天地生”协同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Science官网链接

封面图来源:Science官网截图

让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大集团BG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