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2016华文好书颁奖礼:今年大咖们有哪些金句

2017-01-10 陈默 腾讯思享会


颁奖礼

2017年1月9日下午,腾讯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发起的2016年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此次活动是华文好书的第三届评选。与往届一样,此次评选仍聚焦和鼓励华语原创图书,强调人文价值和思想情怀,所推选好书皆为2016年本土原创佳作。在评委层层投票筛选后,评委会特别奖10本、文学类好书奖10本、人文社科类好书奖10本、生活类好书奖10本、儿童类好书奖10本,总计50本好书,从浩如烟海的一年出版书籍中脱颖而出。


华文好书发起人、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代表主办方在致辞里说:“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评出最好的书,向社会传播好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伍旭升代表主办方致辞说:“腾讯·商报是一个黄金组合,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一个代表出版文化的专业坚守,两者的结合,理应成为文化传播的理想模式。”


在颁奖典礼上,获得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的获奖者与对话嘉宾进行了深度对谈。



▌许宏: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著


演讲现场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历史的真相,但仍然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著。”考古学家许宏说。他的《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是对“无城不郭”共识的颠覆,也是“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颁奖的第一本书。


在活动现场,许宏与华文好书评委、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早进行了对谈。他称,在东汉前的2000年里,有一大半时间是没有外城的。这个时期国力比较强盛,因此,“大都无城”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自信。


“这本书尽管写的是一个小侧面,但反映了历史背后的大问题。”许宏说,这也许是略显专业的《大都无城》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



▌杨渡:写下台湾经济转型的真实场景


演讲现场

刘苏里和杨渡


台湾作家杨渡的自传体小说《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也获得了“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杨渡的祖母生在清代,父亲生在日据时代,杨渡生在1958年的台湾。这样的复杂性,在历史上当属少见。而《一百年漂泊》除了写日据时期的台湾殖民史、国共斗争史,还写出了台湾1960年代-1980年代经济起飞(即“短工业化时代”)背后的困顿与艰辛。


杨渡来到了活动现场。他说,1995年,自己来到美国。当时美国正在研究亚洲模式,他觉得特别不平。“台湾人穷成这样,空气污染成这样,劳动人民这么辛劳,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血汗代价,为什么你们没有看到?”杨渡想,应该把真正的经济转型过程写出来,给外界看。这也是《一百年漂泊》完成的任务。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台湾走那么快,一切都过去了,像一场梦一样。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要重新找回人应该有的有尊严的生活?“杨渡问。



▌邵燕祥:期待更多的在场者为历史作证


演讲现场

邵燕祥由于年迈不能到颁奖典礼现场,他委托本书责编窦海军代为转达获奖感言。

邵燕祥


“过去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涉及‘众人之事’,得失也就可能千人知、万人知了。” 邵燕祥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是“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颁奖的又一好书。这本书于2016年8月推出,是邵燕祥从1945年至1958年的自传。邵燕祥因故未能到现场,该书编辑窦海军代表邵燕祥宣读了获奖感言。


“大历史是多面的,是千百万过来人的亲历和集体记忆,因此(我)期望更多健在的历史在场者都来为历史作证,充实历史真实细节,补充历史记录的注脚,使众多的个人记忆汇为社会的共同记忆。”在获奖感言中,邵燕祥说。



▌方方:站在弱者的一方


演讲现场

方方与知名文化人杨早进行对谈


方方的《软埋》写的是土改。“华文好书”评委会也为这本书颁发了特别奖。


“作家永远会有自己的立场。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它很难写,因为它的话题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可是我当时就有一种冲动,就是我必须写下来。”方方说。


当被对话嘉宾杨早问及采取客观立场作者是否会无力时,方方说,自己没有“地主或贫农”“穷人或富人”这样的立场之分——人性都是一样的。“不是地主都是好地主,当年的有钱人一样欺负农民。但穷人翻身之后,地主的尴尬和难堪就显露出来。”


“我的写作态度是站在弱者的一方。”她表示。


▌葛亮:借外公之眼看民国


演讲现场

杨早与葛亮对谈


接下来,“华文好书”评委会为葛亮的《北鸢》颁发了特别奖。继《朱雀》之后,在这本书中,葛亮以两个家族的故事切入,继续书写民国。


在活动现场,葛亮表示,写《北鸢》的缘起,是自己祖父、艺术史家葛康俞在(作品完成长达)?半个世纪后才出版的著作《据几曾看》。葛康俞的好友王世襄曾为这本书的问世四处奔走。这些机缘成了他写作的动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北鸢》的主人公从葛亮的祖父转为外公。后者不像葛康俞那样直接介入时代,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但在此过程中,他阅尽了世事。“我也借外公的眼睛,经历了对那个时代的梳理和表达。”葛亮说。



绿妖:展现普通农民在台湾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成败经验


演讲现场

绿妖与史航


绿妖的《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写的是她实地考察台湾现代农业和社会创新的一段经历。这本书也获得了“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在活动现场,当被对话嘉宾史航问及为何从写散文、小说,练咏春到去台湾采访农业时,绿妖的答案是:“想去看更多的人、更广阔的世界,想了解别人。”


写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绿妖采访了返乡的白领,但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采访对象,直到有一天,她采访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菜农。这位老人经历了台湾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调整。通过他朴素的讲述,绿妖觉得这本书的雏形逐渐出现:展现普通农民在台湾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成败经验。


“小说和散文像是特别细的筛子,把很多经验反复过滤。在你写非虚构作品的时候,这种眼光可以帮你捕捉到文学关注的细节。”绿妖说。


▌车前子:保守的城市,某种状态就是慢


演讲现场

史航、车前子对谈现场


“中国文化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写意精神。”车前子说。他的《苏州慢》也获得了“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史航评价,这本书很妩媚。


车前子是苏州人。在活动现场,他说,人们谈论苏州,往往谈到它的精致和典雅。而在自己眼里,苏州特别保守。这种保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有意义,甚至非常可爱。


保守与文化有关。车前子说,1950年代统计,中国有三百六十多种手工艺,作为手工艺城市,苏州除了两三种之外都有。这里有许多小作坊,工艺的传承是保密的,因此形成了某种保守性。而因为这种保守性,苏州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就是慢的。


王澍:背后有文人的价值观在


演讲现场

王澍因故未能来到颁奖礼现场,《造房子》责编蔡蕾代为领奖

王澍


“‘造房子’是王澍书稿中的一句话。他本人就把建筑活动看成‘造房子’这么简单,我觉得这是他对建筑基本的态度,所以我们也把‘造房子’作为这本书的书名。”在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师王澍的《造房子》获 “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后,代他来到现场接受颁奖的《造房子》责编蔡蕾这样解释这本书书名的由来。蔡蕾也凭借此书获得了华文好书的年度编辑奖。


“他跟其他建筑师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是去建筑化的,不把自己当成纯粹的工匠来说事情。他所有的作品背后都有作为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蔡蕾这样评价王澍。


杜君立:机械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和生活


演讲现场

杜君立与编剧史航进行对谈


机器进步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在“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颁奖的《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里,杜君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史航评价,这本书中有现代化的焦虑,也有现代化的感恩。


杜君立18岁之前都生活在农村。村头有时会过火车,所以村里来客人,大家第一件事就是带他们看火车。人们对机器的崇拜让他印象深刻。参加工作后,杜君立一直在做与机械设备有关的工作。“机器真是帮人摆脱了大量辛苦的工作。”杜君立感慨。


和他的上一本书《历史的细节》相比,这本书中有更多的思想史内容。杜君立想写出机械是如何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的。


炜:获奖是对“兔子”的莫大鼓励


演讲现场

张炜先生因故未能来到颁奖典礼现场,他委托出版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徐凤梅代为转达获奖感言。

张炜


张炜的《兔子作家》也获得了“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借一只“眼镜兔”,他讲出了树木、小獾、小狐、刺猬的有趣故事。张炜因故未能来到颁奖现场,出版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徐凤梅代他宣读了获奖感言。


“《兔子作家》获得华文好书评委会大奖,是对‘兔子’的莫大鼓励,今后这只食草动物会更加勤奋地写作,与荒原林子里的各种生灵好好相处,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 张炜不乏幽默地这样写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华文好书(ihaoshu233)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