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国企•新成就】⑤中船重工——辽宁舰、蛟龙号的诞生地

2014-10-14 国资小新


做强做大跻身国际一流


2013年4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研工作人员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完成4个月的例行维护作业后,近日离开大连造船厂,继续驰骋在蓝色国土上;曾在西太平洋下潜至7062米、全球下潜最深的作业载人潜水器的蛟龙号,也刚刚完成本年度第一航段科考任务返回母港。这两件中国造船工业里程碑式的产品,早已为世所瞩目,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它们都“师出同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中船重工拥有7家造船厂、数十家船舶配套企业。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中船重工的持续发展亦面临不断加大的压力。不过,在“订单荒”遍及全球船厂时,中船重工仍然稳坐江山。

  今天的中船重工总资产和盈利水平令人很难想像十五年前、成立之初的中船重工还被人形容为“丐帮集团”。“天帮忙、人争气。”执掌中船重工十年有馀的总经理李长印曾这样概括近年的发展。

年营收料超2000亿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波看来,之所以能够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保持盈利能力,其中的奥妙首要是正确的战略和思路。

  作为一家军工央企,根据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中船重工确定了“两大目标”: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

  为实现这两大目标,中船重工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三步走、翻三番”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而这一战略的主要经济指标在2009年已提前实现。

  2007年后,中船重工又将2020年前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包括“十二五”进入世界500强、2020年前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四番,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

  2011年,中船重工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造船企业前三甲。

  十八大后,中船重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要在2000年基础上突破翻四番;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突破翻一番。

  按照中船重工目前的发展态势,有望在今年完成经济总量超过2200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为加快建成国际一流船舶集团奠定基础。

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

  作为一家在国家行政性总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五年来,中船重工从加强集团功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集团总部和成员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

  2005年12月9日,中船重工按照资源共享、做强做大的思路,将大连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震动业界。

  重组当年大船集团造船产量即位居全国第一,当时海内外媒体评价这起标志性事件为“中国造船业新型航母起航”。目前大船集团产值已接近300亿元,中国第一艘航母亦从此解缆起航,成为中国造船企业的突出代表。

  2009年,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成功发行上市,实现了中船重工资本经营的重大突破;2013年,又推进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开创了中国军工重大资产证券化先河。

  在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的同时,中船重工机制创新亦未停步。目前,中船重工已全面实施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并推进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对集团内部,不断强化其作为集团指挥中枢的作用,开展全员竞聘上岗,有效激发了总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建设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集团‘司令部’。”孙波说。

  “不仅仅只是一家船厂。”早在2009年底,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的李长印在中船重工上市时曾说过,中船重工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拓展领域 三大主业协调发展

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为抵御船舶行业较强周期性波动的经营风险,中船重工在不断稳固传统船舶业务、军品业务的同时,依托自身长期积累的军品生产、船舶设备制造等技术优势,积极向非船业务领域拓展,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非船产业在中船重工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3%。

现代模式缩短建造周期

  建大坞、造大船,是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中船重工通过军民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结合、船舶与非船结合,深入推进了产业、产品、市场、资本等结构调整。

  中船重工以环渤海地区为中心,已拥有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青岛北船重工等7家造修船企业及国内最强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能力,可承建和坞修4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

  2004年6月,中国承建的首批5艘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全部交付伊朗船东,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使中国成功跻身于建造超大型船舶的国家行列,并打破了这一领域由日、韩垄断的格局,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今年年初,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10000箱集装箱船顺利交付,实现了国内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新的飞跃。采用现代造船模式,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中船重工建造的VLCC水下周期为38天,4250箱集装箱船水下周期为30天,主流船型建造周期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船重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在国家重大工程、替代进口、区域经济发展、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非船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中船重工研制的三峡升船机,其设计、制造、安装难度均为世界第一。中船重工研制的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中船重工承建的港珠澳大桥进入钢箱梁吊装阶段,技术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

目前,中船重工已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流贸易等五大领域形成了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非船品牌产品,在支撑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宁号航空母舰

  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2013年11月,辽宁舰赴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具有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中最大的下潜深度7000米,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以及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等,能够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多种高性能作业任务。

转型升级实践绿色造船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了解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情况  

  第一艘30万吨原油船、世界最大级别的38.8万吨矿砂船、首台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柴油机、首根完全国产化的低速机曲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代表造船业领先水平的重量级船舶产品一个个横空出世,在中国造船业的多个船型建造领域,中船重工都是首开先河,令中国造船业站在世界海洋科技的前沿。

  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产品背后,是中船重工所拥有的覆盖全集团、专业齐全、力量雄厚的科技创新体系:28个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50多个大型实验室、4万多专业技术人员等,成为中船重工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

  早在成立之初,中船重工就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大型船舶的研发上,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创新研发模式,“以我为主、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掌握了超大型油船的关键设计技术,承接建造了中国首批30万吨原油船(VLCC),打破了国外在设计建造VLCC上的垄断。2004年6月,首批5艘VLCC全部交付船东,建造质量取得了世界著名的挪威船级社和船东的高度评价,使中国成功跻身建造超大型船舶的国家行列。

  2012年6月30日,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再次冲破7000米深海,达到7062米,完成了全流程功能验证等各项深海科考试验,顺利返回海面,标志着深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取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拥有世界上作业深度最深的载人潜水器。

船型开发注入低碳理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船重工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周期规律,认为民船产业将进行深度调整,民船市场将进入持续低迷的阶段。为此,中船重工在巩固主流船型市场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新产品开发,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行业发展。

  中船重工在船型开发中注入“低碳”理念,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批满足国际船级社协会共同规范的18万吨散货船使用效率优于日本和韩国同类船型,节能达到15%左右,并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该船型一推出,就获得大批订单,是中船重工目前批量承接最多的船型之一。

  新开发的新型32万吨原油船(VLCC)是目前国内满足结构共同规范的载重量最大的VLCC,满足已生效的涂层新标准,并符合有关氮氧化物(NOx)排放第二层规定和船舶压载水控制等最新国际公约和规则,同时在总体和结构方面加强优化设计,该船的空船重量指标与国内同类型船相比最轻,达到国际同类型船的先进水平。

  在发展势头强劲的非船产业,中船重工充分发挥集团总装制造能力强的优势,逐步从零散配套向总装集成发展,风电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海装风电先后自主研制了850千瓦、2兆瓦、2.5兆瓦风电机组以及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相继并网发电,其中2兆瓦实现出口美国,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获得国内首个认证,风电装机量进入全国前十位;同时在风电强国丹麦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中国唯一的“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设在中船重工。

  除此之外,研制的核电装备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第三代核电装备的重要组成部件AP1000主管道弯头研制成功,实现重大突破。多燃料热电联供机组广泛应用于节能环保领域,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示范工程。风帆AGM节能环保蓄电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的首选。西气东输管线30MW级燃压机组获得后续批量订货。中国首台2MW高温超导电机研制成功。燃气轮机高温冷却叶片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