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 我们来八一八这个可爱的老头

2016-04-13 国资小新



在昨天的《这场研讨会为什么感动了网友?哪个故事戳中了泪点?》(点击题目查看文章)中,小新为大家介绍了一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院士、中核集团快堆技术首席专家徐銤。




徐老慈祥的笑容、高尚的品格,引发了小伙伴们的热议。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说:“我不知道您是核电功臣,我只知道您是个朴素坚韧可敬可爱的老头。”



他视“事业高于一切”,50年坚守快堆,与团队一起成功研制了代表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快中子反应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50年来,快堆的发展起起落落,徐銤始终坚守,呕心沥血,无怨无悔,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赞誉为“当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们来一起八卦一下这位萌萌哒老头——


徐銤1965年开始从事快堆研究。1971年,与快堆研究课题有关的科研人员举家从北京搬迁到四川夹江。由于当时 快堆科研陷入了经费不足、方向不明确的窘境,研究人员一拨接着一拨离开,原本300余人的队伍在短短一年中只剩下100多人。就在很多人选择放弃的时候,在不断有待遇和条件更好的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他总是淡淡的一句话:“快堆我确实放不下。”徐銤不仅坚守着发展快堆的信念,还积极鼓励身边的同事不要放弃,继续研究。


为了更多了解快堆技术的进展情况,在夹江山沟里工作的徐銤每年至少出差20多次,坐着绿皮火车四处奔波,有时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而且还常常因为没有座位只能站着。由于频繁出差,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一次外出归来,女儿仰着头看着他的脸,竟然怯怯地叫了一声“叔叔”。


2000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浇下第一灌混凝土,这一年,徐銤63岁; 

2011年,快堆并网发电成功,这一年,徐銤74岁;

2014年,示范快堆研发立项,这一年,徐銤77岁。

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历和见证了快堆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


你很难想象一个多年从事科研工作,长年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老科学家,为了掌握、分析工程第一手资料,随时处理技术问题,每天不止一次在十几层的厂房爬上爬下,检查施工和安装进展情况。他的“005号”安全帽都布满了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伤痕,几年来先后换了5顶。


你很难想象,在实验快堆运行调试期间,一个患有高血压、每天都靠药物维持血压正常的古稀老人,多次日以继夜坐镇现场,指挥调试和试验。在堆本体打压、堆容器加热和充钠、反应堆装载燃料、首次临界和首次发电试验这些需要连续运转的重要时刻,他和这个团队一起神采奕奕日夜鏖战。 


徐銤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家的嘱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快堆,形成了我国快堆的实验研究能力,建立实验装置40多台套;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快堆设计和安全分析软件系统平台,开发软件程序近80个;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快堆设计标准规范,制定安全设计准则36个,编制设计标准规范600余个;掌握了快堆设计技术,形成技术文件6000余册,技术报告2000余份,取得专利授权90多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50余项;形成了实验快堆规模的工程建设能力,实现了设备国产化率70%和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工作中的徐銤执着追求,忘我奉献;生活的徐銤却是极为简朴、无欲无求的。在他的词典中,没有“享受”这个字眼。他常说,“国家已经给予我很多,我自己能办的事,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他的家朴素得令人惊讶,70多平米的房子,没有装修,水泥地面,简单家具。在他家里一部电话有两个帐户,私用长途自己交费。他现在仍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上下班。在他眼里,这个虽然老旧但身体还够硬朗的“老伙计”早已超越了朋友的情谊。从1973年到现在,从四川到北京,他们不分冬夏寒暑,风里来,雨里去,共同走过了快堆发展的每一步。考虑到徐銤年纪大了,单位领导同事都劝他不要再骑车,他总是呵呵一笑:“骑车可以锻炼身体。我还骑得动车,说明我还干得动工作啊。” 而生活这样简朴的徐銤,却将自己获突出贡献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快堆科技创新奖。在他心中,装着的全部都是快堆事业。


作为前辈,徐銤应该欣慰,他的后辈们身上同样承载核工业精神。


史明是核工业总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2014年6月作为医疗队队长到靖边县人民医院对口支医帮扶。支医期间,开展了多台重大手术,成为县医院妇产科的轴心和依赖。



11月8日,再有4天,史明就能踏上返回苏州的火车,和亲人团聚。早晨8点,一位高危双胎孕产妇突然危在旦夕。他不顾自己身体不适,毅然组织并投入抢救。历时7个多小时,双胞胎婴儿平安诞生,病人情况基本稳定。不放心的他又看护那对母子到次日凌晨,母子转危为安,而他却因过度劳累突然晕倒,因公殉职。“我还要去病房看一下昨天的病人。”这是他9日早晨8点留给队友的最后一句话。从踏上陕北高原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史明一直坚持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更用生命诠释着“责任重于一切”。


曹子昆是中核建中公司维修安装部精修班班长。在20多年的维修工作中实践着“严细融入一切”的精神。先后完成1000多次关键设备维修,为企业节约设备采购费用近千万元。



核燃料元件是核反应堆的“心脏”,它的设计自主化,材料制造国产化是核电“走出去”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与核心。在CF3燃料元件的研制过程中,一台关键设备——进口激光焊机突然损坏。这个设备的控制系统都是国外的技术。如果要等外国专家专程来维修,CF3研制工作将大受影响!在这个紧急关头,曹子昆用他独创的绝活儿,仅用两天时间就使焊机恢复正常。还有一次,进口的电子束焊机报警,由于国外技术保密,没有电路图可参考,重新购买需要90天供货期。他和维修人员连续两晚蹲在设备旁,手工制作了一个元件来代替,在最短时间,仅花费几十元维修费,就让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


如今,他的绝活儿已推广到精修班每一位师傅,继续创造着经济效益。


邢继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领衔研发设计的“华龙一号”,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新名片,承载着几代核工业人自主自强的核电梦。




他对华龙一号有着放不下的情结,有时候甚至走火入魔。一次,针对一个设计问题,他苦思冥想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解决。直到有一晚两点半,床上的他突然坐起,有了“灵光一现”,第二天,这个灵感竟然通过了设计验证。一场关于“华龙一号”的设计专题会,已僵持两个小时,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追求设计优先,采用双层安全壳,各路专家各执一词。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和纠结了邢继很长时间。而此刻身为总设计师的他,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我建议采用双层安全壳。这虽然有挑战,但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华龙要做就做最好的”。华龙设计要向国际最先进的指标看齐。而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华龙一号”具备了诸多走出去的硬本领。


百万千瓦核电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历时十多年,中间遇到了很多障碍。但邢继始终咬牙坚持。他说,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站稳脚,核电技术研发人员就要不停地往前走,而且要快步往前走。他牢记与总理的约定:推动“华龙一号”走向世界,华龙干好了,总理还会再来。


在徐銤、史明、曹子昆、邢继身上,我们分别看到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开拓成就一切”。这就是核工业精神。


六十年前,我们所知的中国核工业,只是——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国核工业,却是——




小新觉得,这是核工业精神最好的体现,核工业人最靓丽的答卷。


一部保证让你热血沸腾的短片,时长4分3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933h16d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