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造高铁金名片!│对话新国企
6月1日下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马利军山做客“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演播室,以“创新铸造高铁金名片”为话题,与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网友在线互动。
本场访谈是“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访谈的第九场,该系列访谈由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宣传局指导,国资委新闻中心、《国资报告》主办,国资委信息中心协办,也是国资委新闻中心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举办对话新国企的系列网络访谈。
马利军指出,高铁在经历了高速探索、引进消化吸收、自主提升、全面创新、持续创新的五个发展阶段后,目前高铁关键技术已经全部自主掌握。“在举国体制下,我们有良好的基础技术产业和产业基础,才发展成今天的高铁。”
高铁带来“八小时工作圈”
“高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是对人们生活观念、出行观念的一次颠覆。”马利军首先指出,目前有一种说法叫做“八小时工作圈”,是指以北京为中心,除了乌鲁木齐和海口之外,基本上高铁八小时都可以覆盖到。
马利军表示,我国是一个陆路大国,这样的地缘特征决定了铁路必将占有重要交通运输地位。从2004年到2016年的春运情况来看,高速铁路是解决一票难求、解决大量人口快速疏散的必然选择。“高铁的出现是为中国和中国人量身打造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我国铁路历史,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国铁路得到迅猛发展,但还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我国当时用占世界6%的运营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的货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整个铁路运输压力极大。
从1978年到2004年,铁路里程从5.1万公里增加到了7.4万公里,26年间增长了2.3万公里。而中国高铁里程,目前已达1.9万公里,相当于除中国以外的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十三五”规划高速铁路将达到3万公里。
“光我们公司生产的高速动车组整个运营里程大约为13.21亿公里,能绕地球赤道跑三万圈,单车安全运营达到了476万公里,可以说整个高铁是非常安全的。”
高铁关键技术已全部自主掌握
虽然高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铁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争论和质疑。不过,在马利军看来,这样的好处是让每一个高铁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感受到更多的责任。
马利军表示,高铁开发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速探索阶段,“在高铁引进之前,中国的铁路工程师已经开始在研发高速了,在2001、2002年左右,我们在试验台上跑到350公里,可以说高铁很早以前就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是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引进国外高铁技术,但技术到了中国以后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于是开始对车辆进行多项改造,使其适应中国的运行环境。
第三阶段是自主提升阶段,包括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当时,在京津线做了大量实验,获取了许多数据。“我们把速度、牵引功率、弓网受流、制动性能提上去,开了300——350公里的车,还开发了16辆编织的长编坐车、长编卧车。”
第四个阶段就到了全面创新阶段,在郑西线、武广线、京津线做了一年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系统分析,经过仿真进行系统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整个按照顶层目标来分解到系统部件,进行循环优化,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设备方法,这套方法为持续创新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阶段是持续创新阶段,用上述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正向设计,完成了CRH6型城际车、高寒车的开发,甚至完成了永磁动车组的开发。
总而言之,“高铁关键技术我们已经全部自主掌握了”,马利军说,“有一些小的零星的几个部件可以进行全球的采购,这并不制约高铁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铁创新研发的关键因素在于“举国体制”,即由国家部委层面推动,由集合科研院所和主机企业来共同研发,再依托中国雄厚的铁路制造业产业链,这是以前中国工业制造上少有的情况。
“在举国体制下,我们有良好的基础技术产业和产业基础,才发展成今天的高铁。”马利军说。
世界高铁里程仍需2万公里
高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在马利军看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也带动了全世界其他国家高速铁路的发展,如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等,都提出了发展高铁的需求。
根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世界高铁的里程需求还有2万公里,中车四方股份也在长期关注整个市场发展。
近年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连续获得香港、新加坡、美国等高端市场订单。2011年取得香港高速列车订单,2013年取得阿根廷709辆辆动车组订单,2015年获得了香港地铁大概744辆订单,2016年获得芝加哥地铁846辆订单。
此外,中车四方股份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和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订了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和英国帝国理工及伯明翰大学签订了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和泰国国家科技发展署以及泰国国家科技研究院共同成立中泰高铁研究中心。
对于未来高铁发展方向,马利军指出,首先是智能化技术,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进行自诊断、自适应、自调整,使它能够像机器人一样,具备满载运营过程当中对环境进行适应,从而更好提高它的安全性。此外,在检修上采用智能化技术,用物联网、互联网来提高人机友好,都是智能化技术能够带来的便利。
第二是绿色环保。可以在车上承载一些新的能源技术,比如氢燃料电池,只是氢气和氧气、水,不会污染。另外,目前已经在做主动降噪系统,使人坐上车更舒适,把噪音降到最低。
第三是轻量化技术。高速铁路速度越高,对能量的要求越大,必须要有劲。如果轻量化做得越好,重量越轻,能量消耗越小,可以降低能源需求成本。目前可以应用碳纤维技术、蜂窝技术等,把重量降下来。
“也就是说,我们要走出去联合开发,和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接轨,同时也要请进来,不能坐而论道。”马利军说。
点击阅读原文,访谈实录带你回顾现场精彩时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