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2丨中国中车一周年 回顾高铁"金名片"成长之路

2016-06-19 国资小新



6月16日,中国中车召开2015年度股东大会,向公众交出了一周年的第一份答卷:2015年中国中车实现营业收入2437亿元,同比增长8.31%;实现利润总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7.44%,圆满实现了“1+1>2”的重组目标。根据英国某权威品牌评估公司发布的报告,中国中车在2016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中排名179位,成为中国少有的软实力世界排名高于硬实力世界排名的国际范公司。


自主创新能力的完善提升,中国中车已形成了以1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9家海外研发中心、45家省部级研发机构协同的核心研发力量。国际化经营也换挡提速,获得美国芝加哥846辆、伊朗1008辆地铁订单,海外签约额58亿美元,海外营业收入41亿美元。


虽然中国高铁诞生时间不长,国际化业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以中国中车为龙头的中国高铁已无疑成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傲立全球的一张“金名片”。


6月初,《国资报告》记者探访中国高铁高速动车组的车间厂房——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回顾了中国高铁从跟随到领跑的历史脉络,亲眼见证了高铁从诞生起步到创新发展的骄傲历程。





由“跟随”到“领跑”。短短十年,他们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自主研发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到全面创新打造时速380公里、世界最快的CRH380A,再到研制中国标准动车组,将高速动车组打造成一张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新加坡、阿根廷,再到美国,他们频频斩获国际大单,引领高端装备大跨步“出海”,唱响“中国制造”最强音。

高铁这张“金名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新之道? 



从“跟随”到“领跑”:缔造高铁“第一速”


6月7日,青岛。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交车线上,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白色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


就从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


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我国各个速度等级的第一列高速动车组,都诞生于此;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这里开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安全运行超过13亿公里。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领跑”,短短十年,演绎精彩蝶变。


创新,是打开高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车体生产线


早在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之初,中车四方股份就明确了“以我为主”的创新策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把握创新的主动权。为此,中车四方股份提出“1比7”的投资理念,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进行自主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06年,第一列国产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问世,他们不仅完成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还针对中国铁路特殊的运营环境进行了110项优化设计,解决了引进技术“水土不服”的难题。


在成功引进消化吸收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后,中车四方股份发力培育自主化能力。通过自主提升,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长编高速动车组,以及世界首列卧铺高速动车组,基本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设计、制造技术。


然而,要实现从“跟随”到“领跑”,必须全面自主创新,抢占制高点。


动车组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随着速度的攀升,技术难度成几何级数增大。


2008年,在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全面自主创新,研制世界最快、设计时速达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


时速380公里,这是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动车组在世界上也尚无先例可循。历经近两年的攻关,中车四方股份完成了业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试验研究,成功突破了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减震降噪等九大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动车组震撼问世!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先导段,CRH380A风驰电掣,创下了486.1km/h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第一速!举世瞩目。


短短数年,以CRH380A为节点,中车四方股份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华丽蝶变。


如今,CRH380A担当中国高铁的运营主力,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时,CRH380A是被频频亮出的一张“名片”。



从“引进”到“引领”:打造高铁“中国标准”




奔驰的CRH80A高速动车组


买得来技术,买不来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实现持续“领跑”?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中车四方股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提升高速动车组创新能力。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在高铁领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汇聚创新能力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打造高铁“人才硅谷”,为持续创新提供强劲“引擎”。 


创新驱动中车四方股份持续领跑。近几年,一件件“大国重器”又在这里横空出世。


2011年,成功研制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创造了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将高速动车组技术创新延伸,研制出城际动车组,填补了国内空白。2014年,成功突破耐高寒、抗风沙、耐高温、高海拔适应性、防紫外线老化五大技术难题,研制出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目前已在世界运行环境最复杂的兰新高铁投入运营。2015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2016年5月,又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跨座式单轨列车……


中国高铁最新技术成果——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也于去年在中车四方股份研制成功,目前正有序进行线路运用考核。该高速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了“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中国高铁的下一代主力车型,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搭建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今天,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从零上40℃高温到零下40℃严寒,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高速动车组,不但以最快的运营速度领跑全球,而且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 


在高速动车组驰骋四方之时,中车四方股份也赢得了 “标准”话语权。在高速动车组领域,目前已获得了660多项专利,并主持或参与编制百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从“单兵作战”到“组合拳”:协同创新打出“倍数效应”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CRH2G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运行在兰新高铁


高铁在短时间内实现“领跑”,还与高效的协同创新密不可分。


高铁的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出“组合拳”,发挥倍数效应。 


早在CRH380A高速动车组研制期间,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共同签署并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联合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联合舰队”。


“这种创新体系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壁垒,使我们可以把国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创新效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说。CRH380A的研制,汇集了国内50余家企业、30余家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参与。 


通过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聚合创新资源。2012年,在科技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作为主发起单位,联合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后,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


中国标准动车组,同样是协同创新结出的“果实”。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联合国内近30家单位参与研制,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构架,从启动研发到产品下线,中国标准动车组仅用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的扩展和复杂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也给了高铁装备企业旺盛的需求驱动。”梁建英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研发”与“应用”协同展开,“企业”与“用户”持续互动,创新成果得到了迅速转化。高铁这种持续、互动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特有的优势。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高端装备加速“出海”


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中国高铁,如今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中车四方股份以“技术+市场”双驱动,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引领高端装备加速“出海”。


在香港,2012年,中车四方股份在国际竞标中赢得香港9列高速动车组订单;2015年,再次在国际招标中胜出,获得香港774辆地铁车辆合同。


在新加坡,先后累计获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实现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


在阿根廷,2013年,赢得总计709辆金额近10亿美元、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城际动车组订单。今天,奔跑在阿根廷的“中国造”城际动车组,被誉为流动的“中国名片”。不仅如此,还向阿根廷输出了城际动车组技术,从单一的“卖产品”,到“产品+技术+服务”全方位走出去。


今年3月,美国芝加哥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中国旋风”:中车四方股份在国际竞标中成功胜出,一举斩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铁车辆采购——846辆地铁车辆订单。这也创下我国一次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的纪录。“中国制造”闪耀美国。 


近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又纷纷花落中国,已相继启动或奠基,中车四方股份将在装备制造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在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同时,中车四方股份还将创新的触觉伸向海外,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近年来,相继成立“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高铁加速出海蓄势。


“未来,我们将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开展持续的科技创新,培育满足全球竞争需求的新优势。”梁建英说。



内容来源:国资报告    作者:朱梓烨

猜你喜欢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两车重组圆满竣工

独家│南车北车今日对等合并  “中国中车”引领“中国智造”

中国铁路十年来最大调图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美国为何拒绝中国高铁?高铁建设者为您深度解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