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藏铁路通车10年忆艰辛

2016-06-28 国资小新



他们面对无言的雪山,他们亦无言,久久的矗立,不愿离去。


一转眼,青藏铁路通车已经10周年了,十年虽已过去,但那段建设雪域天路的燃情岁月仍然犹在眼前、历久弥新。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开工。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近30家局级单位同台竞技,中铁四局作为青藏铁路建设的主力军,承建了二标和十五标、累计107公里的施工任务,约占总里程的十分之一。

这是中铁四局时隔40年之后再次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早在1958年9月,中铁四局的前身——西宁铁路局就接下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段4005米的施工任务。该段工程含关角隧道3690米,是当时中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同月,西宁铁路局又承担了西宁到德令哈段的施工任务。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加上技术手段低下,工程建设举步维艰。到1961年,转由兰州铁路局接手,直至1984年,这一段铁路才正式开通运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筑路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开山铺路。

工程未完之时,建设者奉命转战。但青藏情结扎根在了中铁四局人的心中。

进入新世纪,中央作出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决策,中铁四局被委以重任,承担了两个标段共计107公里的施工任务。

消息一出,全局上下群情振奋,各级组织层层发动,广大员工踊跃参战,纷纷写下请战书、决心书。辗转40年,新一代中铁四局人再上青藏高原,又一次扛起修建青藏铁路的重任。

一条标语,几块展示牌,站立的人群,空寂无声,却有无声的力量。

6月初,第一批项目队的工作人员挺进青藏高原,经格尔木西进,过南山口,寻找项目驻地,安顿队伍。直到6月底项目正式开工,才离开青藏高原回到安徽。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瞬间就是乌云压顶,变幻无常的天气,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四月的青藏高原仍是一片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草木枯黄,抬眼望去,广阔的天地间难见一丝绿意。高原的天气极为善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青藏高原人迹罕至、气候恶劣,很多地方属于人类“禁区”。“到了昆仑关,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这些民谚就是对青藏高原的真实写照。而这个“禁区”,就是我们筑路人要征服的地区。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筑路人把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开上了昆仑山,并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让泰鲁口中的不可能成了可能。


美丽从来都是属于勇敢的人、拼搏的人、吃苦耐劳的人和凌壮志而不屈苟的人。青藏高原是勇者的高原,是仁勇之师行进的高原,是铁道筑路人建功立业、展现风采的高原。

从飞机上俯瞰青藏高原,高耸的山脉直插云端,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在青藏铁路建成之前,很多人坚信“铁路无法修到拉萨”的断言。

中铁四局承担的任务中,长达50公里的第十五标地处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零星的草甸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历史上,曾有不少探险家进入此地,少有人生还,“可可西里”也就成了人们印象中的荒凉、恐怖世界。

可可西里藏北无人区,这是一块被各国学者和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也是青藏铁路的途经之地。


也就是这个环境相对较好的雁石坪,天气变化无常,“十里不同天,一日有四季”,刚刚还是艳阳天,转瞬就是乌云密布,飘雪花、下冰雹完全出乎意料,一天温差最高能达35度左右。空气稀薄,沸点降低,水在80度就开锅,建点之初,想吃上一口热饭都是奢望。此外,高原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5%左右,极为稀薄,很多员工刚上来时出现了高原反应,喘不上气、睡不着觉,有的还因为感冒引发了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风卷战旗如画,中铁四局建设者在雁石坪取土场紧张施工。


初上青藏高原,最普通的“吃穿住用行”都成了问题。能不能呆得住、留下来?成了急需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从抗美援朝战场一路走过来的四局人,无论走到哪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没变。这支队伍来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经过海拔5000多米高寒缺氧的考验,经过狂风大雪的洗礼,经过孤独寂寞的关照后,大家便抹去了喜悦,继而又抹去了酸楚,以积极的心态掂量起往后的岁月。

项目部配备了氧气自制设备,建立起了工地制氧站,为员工健康保驾护航。


早年在修建青藏公路时,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官兵牺牲,代价巨大。项目上马之前,中铁四局就提出了“零伤亡”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率先在全线创新开展了“三工”建设,以人为本,在工程指挥部设立了卫生院,每个项目队都设立了卫生所,每隔50公里配备高压氧舱,工地和宿舍都配有氧气瓶,每天强制员工吸氧至少两小时,关键地段每天吸氧8小时,并把抗高原反应药品分发到每名员工手中。

建设过程中,青藏铁路全线建立起了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施工现场设立卫生所或保健站,局级指挥部设立工地医院,守护员工生命健康。


为了让员工吃得好,我们在海拔较低的格尔木地区设立了食品加工和供应站,制作了几十个花色品种的主副食送到海拔高的各工地食堂。只需要简单加热,员工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

青藏铁路沿线自然条件恶劣,有大群体、高海拔、作业时间长的特点,建设的后勤保证要求高。图为工地食堂在制作馒头等面食。


青藏铁路沿途建立了高压氧舱和17座制氧站。施工期间,未发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未发现人员鼠疫感染,堪称奇迹。


在这个远离现代文明、远离人群的高寒世界,除了时常光顾的风雪之外,书报成了员工最亲密的朋友,通常一本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连平时懒得看的广告都要一一阅览。

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戈壁滩上过中秋,无花无草无怨悔;雪域高原筑天路,有苦有累有豪情”,这些由员工创作的对联,后来被媒体广泛传播,还上了语文教科书。筑路人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 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 酷!


在中铁四局纵深100多公里的施工线上,有一座被世人称作“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曾经阻挡住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铁骑,这就是唐古拉山。这座海拔高达5200米、青藏线最高处的荒漠冻土带山脉,不生五谷杂粮,不长红花绿树,却战斗着一群像山一样坚韧、坦荡和豪放的筑路人。

“青藏高原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激发了共产党员的工作热情,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岗位、最危险的地方,身先士卒的共产党员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是我们在青藏举行的全线首个党建主题活动“青藏高原党旗红”的活动口号,通过“党员先锋岗”、“创岗建区”、“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党建子活动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管在施工现场还是在项目驻地,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鲜艳的党旗在猎猎飘扬;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重要的岗位、最危险的地方,到处都有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

修建通天河特大桥时,因上游突降暴雨,汹涌的河水冲开施工大坝,涌向承台模板,党员张建忠、李山影带头跳入冰凉刺骨的河水中,在湍急的河水中筑“人墙”、打木桩、填沙袋、排积水,奋战三小时,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承台。

被大家誉为“生命的守护神”的工地医院护士长、党员丁太环,是唯一一名参加十五标建点的女员工,在没水、没电、没有取暖设施,连基本住宿条件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她和同事仅用了17天就建起了设施较为完备的工地医院,她本人两次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

被誉为“生命守护神”的丁太环到工地寻医问诊,保障一线员工生命健康。


像他们这样坚守信念、无私奉献、挑战极限、拼搏进取的英雄事迹,在青藏线上还有很多很多,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当先锋、打头阵,带领参建员工“决战在高原、建功在高原、立业在高原、奉献在高原”,为推动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到施工现场慰问、祈福,为员工们献上了哈达。


2006年7月1日,十余万筑路大军在青藏高原奋战1800多个日夜后,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


青藏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面旗帜,蕴涵了太多的意义,这面旗帜不管是对于青藏高原、对于中国铁路、对于集合在这面旗帜下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体,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青藏铁路的建设到底有多苦,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参建青藏铁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英雄,是好汉,因为他们在这里透支着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用精神的力量与高原的海拔日复一日的殊死较量。他们都在奉献着精力体力和聪明才智,都在或多或少地牺牲着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眷恋……


在这离天最近的世界屋脊上,铁道筑路人用行动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种精神从青藏延伸到全国,成为了筑路人的精神指引。


在雪水河大桥旁边立下“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万岁”石碑,时刻铭记青藏铁路精神。


内容来源:中国中铁四局


猜你喜欢

青藏铁路通车10年看巨变

习主席见证丨中亚第一长隧道昨日启动通车

中企在海外运营首条高速公路!中国交建投资的牙买加南北高速车流量过百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