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观点│国企低效“老调”重弹为哪般?

2017-01-10 宋方敏 国资小新




人民日报文章“理直气壮做强国有企业”一文昨天在网上发布后,引起新一轮讨论,一些阴阳怪气的意见,恰好可以与最近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拿国企低效说事的论调摆到一块看。在这一轮老调重弹中,有智库竟然警告:“在新一轮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中,如果国家控制的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还像过去一样流向国有企业,为国有经济继续输血,将有可能产生一种危险的结果——低效的国有经济占用大量资源后,将在L型走势的轨道上拖垮中国经济!”


危言唬吓,目的何在?无非是以为供给侧改革给推行新自由主义、搞私有化提供了契机,可以借去产能调结构拿国企开刀,用以偏概全的办法来否定国企。


评价国企效率高低,长期存有争议,这与考察角度有很大关系。中国国企不同于西方为私人资本拾遗补缺的辅助性国企,而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基础的支柱性国企,考量其效率和效益,绝非私企所能简单类比。一些学者用私企的效率标准片面进行实证分析,在貌似公正的数据包装下断言国企低效,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财富》500强最新榜单中,前50强的中国企业共12家,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即使在全球市场不景气、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情况下,中国国企仍然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排名进一步上升,成为美欧等跨国公司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对促进国际战略格局积极改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目前在我国企业户数、资产、主营收入占比中,私企已占大头,国企皆处劣势,但向国家财政缴纳的税金及附加占比,国企与私企却是相反的。衡量企业资产回报率高低,不能光看企业的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还要看回报的利润给了谁。是回报给老板,还是回报给国家和人民,对于一国经济振兴、强盛和全面协调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国企不能只重短期效益,更要关注中长期发展,引领和承担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不可能立马见效,但一旦见效,对整个经济社会发挥的作用力和对国际竞争产生的影响力,绝非一般企业可比。国企还是科技创新的领军力量,技术进步是其效率考量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绝大多数重大先进工程和技术项目由国企承担;经济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资料和重要消费资料的生产领域,80%以上的技术产品都是由国企提供。


我国国企还承担着扶贫帮困、抗御风险、应对灾害、优化生态环境、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支持国防布局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社会职能,这些担当必然给国企加重负担,表面上看是降低了企业效率,实质上是国企给社会发展带来无可比拟的高效益。


有种论调,指责国企任何一点绩效都是靠资源“垄断”带来的。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国企绝大多数都处于非垄断行业,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中并不享有特殊的垄断占有条件。真正属于垄断行业的企业极少,且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像水、电、油、气和铁路等垄断性行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价格都由政府制定,由于政府定价要考虑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社会稳定等因素,在一个时期保持相对平稳的物价水平,往往会造成相关国企政策性亏损,这并不能证明国企效率低下,相反是社会优越性的表现。而国际国内铁的事实证明,一旦垄断行业被私有化,第一恶果往往就是“涨价”。


当前经济转换过程中,国内私企的亏损面比国企的亏损面要大得多,那些无力挣扎、不死不活,甚至停业关门、破产倒闭的“僵尸私企”大量发生、难以计数,但我国舆论场并未以“效率低下”责之,仍然为支持其发展不懈鼓与呼;而对于少数国企暂时处于困难处境,怎么就擎出“国企低效论”来全盘否定?


我们看到,近年国企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纳米材料、量子信息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无视这些现实,反倒说国企效率不如私企,要靠私有化走出困境,何理之有?


同时也应当承认,在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矛盾叠加的情况下,部分国企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负债加重、经营困难的低效甚至亏损状况。但是,这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是整个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后必然经受的阵痛。


深一步探究,部分国企今天遭遇的是全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局面,造成这种结构失调状况,是与过去一些年政府扩张性宏观政策和扭曲的产业政策引导,以及听任市场扩张冲动、推助产业结构盲目发展带来的后果。应该把政策引导责任与企业效率责任分开。其实,越是经营机制高效的企业,在错误指导下产生的结果也会越显著。所以今天对受困的国企,政府不能甩手不管,简单推给市场,而应该积极扶助、科学引导,多方努力、共渡难关。


国企改革,可以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格局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困难、最纠结的一项改革。“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国企改革的总目标。“重要的话说三遍”,习总书记讲了四五遍不止,但有些人总是把这个基本目标忘了,甚至偏了,好像把国有股权“混”少了、把国企“混”没了就是改革,不然就不是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化解过剩产能变成消化国企,把暂时遇到困难的国企当作“僵尸”处理,甚至给所有的国企都戴上“低效”的帽子,走出卖产权、国退私进的路子这是非常危险的!


从现实看,在经历30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放缓、矛盾叠加深化的风险和挑战,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困难也很大,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国企的主导、核心和带动作用。无论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还是创新发展、驱动转换,都得靠国企顶上去、带好头,成为强大的主力军。


内容来源:环球时报


阅读人民日报刊文《理直气壮做强国有企业》,请点击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深化国企改革要打持久战和攻坚战

央企未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这里有解答

年度巨献:2013—2016国企改革图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