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国企丨这些航天"黑科技"就在你身边,惊不惊喜?
2017年7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活动走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采访团成员们在这个有“中国导弹工业发展摇篮”之称、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观摩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成果,感受其这五年间的新变化。
采访团成员在雍和航星园航天科工展厅观摩
领航天际 发展商业航天新产业
五年来,航天科工始终“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为原则,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累累硕果——
中国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持续推动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实施;快舟火箭创造我国商业发射最快纪录,顺利完成“商业航天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武汉正式开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牵头设立“航天湖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商业航天最大的一支基金……
坚持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加强军民融合领域“三创新”,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让尖端的航天技术不仅“高大上”,而且“接地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站上“云”端 建设工业互联网新平台
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中,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分析指出:“建设可以满足各类企业需求的中国人自己的工业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制造业主权的需要。”
航天云网门户用户实时动态分布图
2015年,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正式上线;2017年6月,由航天科工倾力打造、作为我国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云平台INDICS面向全球正式发布,这也是全球已知嵌入企业数和接入设备数最多的云平台。
INDICS不仅可以满足各类企业对工业云平台的需求,大幅实现降低成本、压缩时间、提高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制造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17年7月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签署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工业云平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工业生态系统。
航天科工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的同时,广泛吸纳全社会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工程建设,进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航天科工打造的"天熠自主可控云"
构筑保障 打造信息安全新系统
目前我国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个人电脑中采用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存储设备等绝大部分都还是“非国货”。基于国产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能否满足日常办公的需要?如何确保国家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工通过构建“铜墙铁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命脉”的“民族工程”,让这些问题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自2014年起,依托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中国航天科工率先开展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及应用试点工程,首开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级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应用先河,现在已有上万台自主可控计算机终端得到应用。经过两年多实践,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攻关、试点工程应用、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成功实现近20个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迁移适配、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硕果。这是我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成果首次应用于国家大型军工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在摆脱国外信息技术封锁、实现信息系统大规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实施新工程 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服务
20多年来,航天科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成为国家“金税工程”核心设备提供商,为国家税收增长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航天科工为“营改增”提供核心设备与服务,完成了多个行业“营改增”的全国推广,服务企业用户900万户,为“营改增”税控系统保驾护航,直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一年来,累计减税近7000亿元,这其中就有航天人的功劳。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意味着从征税方式、征税群体、税率到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等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航天人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又一次实现了重大技术革新,票、税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中心,国家可以随时查询分析税务信息。
尤为重要的是,“营改增”覆盖全行业后,系统产生大数据的准确性是以前逐级上报所不能比拟的,届时各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国家可据此精准分析经济走势,进行宏观调控。
探索新方向
为百姓“安康乐知”保驾护航
由航天科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推出的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在沈阳、武汉等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服务大厅集发证、赴港澳签注功能于一体,全天候办理手续,20秒自动取证,3分钟完成签注,出游港澳可以“说走就走”;每当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装备总是第一时间驰援灾区;航天安保科技系统不仅一次又一次为重大节庆赛事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而且成功实现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纵深拓展;“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高空灭火装置等“民用导弹”破解了国际性的反恐与灭火难题;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项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守护着城市平安;能适应低温环境、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的海鹰无人机,已成功应用于国土测绘、警用巡逻、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众多领域……
现如今,由航天科工制造的各种能上天、入地和下海的“神兵利器”,正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安全、健康、欢乐和知识保驾护航。
目前,航天科工的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高红卫董事长表示:“安、康、乐、知将会驱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面对航天科工在未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主战场和大方向,航天科工将高度关注百姓‘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高度关注颠覆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的变化,新的成果,还有基于“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 、着眼于“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新理念。
在这背后,不变的是初心,是航天科工始终坚持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忘的是责任,是“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而这也是航天科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航天防务产业民用产业同步升级”的战略举措、砥砺奋进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