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交大掌门人:到哪里都在奋斗

今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交通大学爱国奋斗事迹及精神。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感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并再次为西迁老教授点赞。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

本是东西同根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

如今同时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初“一校两部”的创建者,

交大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老校长——彭康。

他是交大掌门人,

为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是西迁领导者,

为交大西迁的组织与实施做出了卓越贡献。



交大掌门人:“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

彭康(1901-1968),江西省萍乡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回国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20、30年代沪上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先后翻译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等经典哲学著作。他曾被捕关入上海提篮桥监狱和苏州反省院长达8年,出狱后即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在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历任党政领导职务,主持宣传、文教工作。

建国初期,任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兼华东大学校长。1952年作为中央文化教育考察团副团长出访东欧七国,以半年多的时间系统考察了苏联和东欧的高等教育。1953年7月正式到交大任职。彭康在交通大学及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职掌校务达15年之久。


彭康的秘书秦慰祖说,彭校长其实是“一个对名利不屑一顾的人”。仅在1928年到1930年两三年间,彭康撰写和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译作达20余篇(部),共26万字,在当时中国大多是首译或最早版本,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出版物。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被列为沪上人文社科界名家,他要求秘书让市里有关部门将自己“除名”;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30元劳务费,他更是要求“退回去”。

他将一生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中,心中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利益。他说:“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

1952年11月1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的任命通知书

1952年2月,经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正式建立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同年9月23日,教育部提名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11月3日,毛泽东签署彭康任交大校长的任命书。195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彭康任交大党委书记。

转战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的彭康

彭康的办学箴言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在他出任交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期间,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完善院系和学科体系,制订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促进交大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彭康翻译和撰写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译作和著作

彭康到交大任职之际,正当学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他积极倡导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尊重来校工作的苏联专家的建议。坚持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效率。他十分尊重陈大燮、张鸿、钟兆琳、赵富鑫等教授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要求教务等部门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制订出适合国情的“四年教学规划”。提出“学习苏联经验,还要很好总结运用我国过去的教学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注意“发扬老交大的优良教学传统”,并希望教师、干部要“领会苏联教学经验的思想性”。

1958年,学校领导与在校苏联专家合影(右6为彭康)

交通大学优良办学传统之一是“基础厚”,彭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常说“先打基础,再建高楼”,“只有在学得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专”。

彭康和青年教师、学生座谈

办好学校,关键是抓好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因此,彭康十分注意建设师资队伍,尊重知识,关心爱护教师。他说“教学质量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他认为教育事业要代代相传,重视发挥老教师作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合,结成师徒关系,营造尊重老教师、爱护青年教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风气。1955年夏,彭康在交通大学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强调指出,学校工作总的方针是“面向教学、面向学生”。他还经常在校园中走走,到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看看,与师生员工聊聊,对干部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情况心中有数。

彭康在1955年交通大学首届党员大会上作报告

彭康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他要求全校师生把钱学森作为学习的楷模,希望学校能不断培养出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这一人才培养观是彭康办学理念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全体交大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彭康为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掌校期间,他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规律,把握办学方向,秉持交大的办学传统与经验,积极探索,形成了鲜明的治校风格与特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西迁领导者:西迁精神激励今人

1955年5月麦黄时节,彭康校长率资深教授踏勘交通大学新址。

作为我国创建最早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交通大学,在当时最发达的繁华城市上海已生长了60年。但是,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祖国需要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学到西部去。当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时,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出任校长的彭康才掌校三年。他很快主持召开校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尽快统一全校思想。5月初,彭康就与交大资深教授朱物华、程孝刚、钟兆琳、周志宏、朱麟五等一起到西安古城探寻学校新址。

直面船舶学科到内陆难以为继发展等客观现实,1957年7月,彭康主持校务委员会调整迁校方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由彭康统一领导。至1957年底,大部分专业系科和师资迁入西安新校:其中西安部分教职工2585人,学生6881人;上海部分教职工2300人,学生5078人。

设备装箱准备由上海运往西安

在上海交大今年出版的《彭康文集(下卷)》中,彭康《就迁校问题向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师生所作的报告》表明,他在西迁动员中反复说明“迁校不是我们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上海、西安,牵涉到整个支援西北的问题”,“交大是国家的交大、社会主义的交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有一段时间,彭康所住的上海康平路寓所几乎每晚都要召开党委和总支负责人的碰头会,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夜。1959年7月,国务院作出新的决定,西安、上海两部分单独成校,分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时年已59岁。这一干又干到1968年,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据当年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回忆:“彭康主动要求到西北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1957年国务院关于交大分设两地及1959年各自独立建校的文件

在交大西迁过程中,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学校经受了各种考验,广大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有些老教授、老教工还做出了重大牺牲,爱国奉献,无怨无悔。彭康同志作为交大的党委书记、校长,毅然担起了领导交大迁往西安以及随之而来的学校分设两地和各自独立建校等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彭康始终坚持大局观念,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身先表率,亲往勘探校址,组织迁校,率领交大师生来到黄土地上奋斗。

1956年1月18日,学校组织“交通大学西北访问团”赴西北参观访问

1956年1月18日,学校组织由教师、学生、职员、工人、工会、团委和家属会代表共33人的“交通大学西北访问团”赴西北参观访问。1956年7月20日,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尽管西迁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但在彭康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凝聚集体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到了迁校和教学两不误,而且还扩大了招生规模,建立了许多新的专业、新的实验室、新的研究设备,提高了教学科研质量。

1956年7月20日,首批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征途

在交大西迁过程中,彭康同志始终坚持发扬民主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在彭康的亲自关心下,学校在各方协助下妥善解决了教职工家属的工作调动问题,兴办了高质量的附中、附小、幼儿园,还从上海动员迁来了成衣、修鞋、理发、洗染、煤球制作等生活服务部门,使师生员工和家属生活免于后顾之忧。

1959年8月上海交大中层干部欢送彭康校长(前排右五)时合影

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后一如既往,以饱满的革命意志迎接新的挑战。在交大西迁过程中,彭康始终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把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彭康坚持说:“我们是办学校不是办政治,但是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办学校。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9年9月,上海交大全体师生员工举行大会欢送彭康校长

20世纪50年代交大西迁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战略行动。彭康同志当之无愧为交大西迁的卓越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当之无愧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的杰出典范。正是他以前瞻的战略眼光、无私的献身精神,带领着交大师生奔赴祖国西部,开辟了西安交大一片崭新的事业,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大西北建设;也正是他展现卓越的领导力,发挥超强的管理智慧,妥善筹划了交大分设两地的方案,并搭建好上海、西安两所交大的发展平台,规划了两校的发展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时至今日,东西同根,花开两枝,成就了一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交通大学优良的教学传统和严谨学风,都已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并正在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不负老校长的期冀厚望,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虽然一个雄踞祖国的东南,一个屹立祖国的西北,但不负同一条精神脉络,钱学森成了交大人共同的学长。“饮水思源”碑成为交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表达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精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两校以实际行动诠释和丰富新时代的“西迁精神”,为国家建设、西部发展源源不断地奉献智慧和力量,作出不可替代的交大贡献!


《彭康文集》:到哪都在奋斗


2001年,“纪念彭康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夏征农、胡立教、舒文,这几位曾经在彭康领导下工作过的上海市老领导,一致提议出版彭康文集,作为对于彭康同志最好的纪念。

2006年11月,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的同志前往看望102岁高龄的夏征农同志,百岁老人又一次询问彭康文集的筹编情况。他一再说,我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彭康文集出版。他还高兴地为《彭康文集》题写了书名。这次,出版的《彭康文集》书名就是由夏征农同志当年题写。

夏征农同志为《彭康文集》题写书名

2016年5月,本着“广泛征集,深入研究”的原则,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工作者和各有关方面,组织力量、精心策划、反复考证、严肃编修。

2018年1月,精心筹备十余载、组织编修一年多,夏征农同志题名,钱正英、姜斯宪同志作序的《彭康文集》正式揭开面纱,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记述了他跨越38年的重要文献和精神财富;字数80余万,反映了他一生的革命工作和教育思想。

《彭康文集》收录彭康同志的著作、文稿共116篇(部),其中著作104篇(部)、译作12篇(部)。

纵观彭康校长的一生,既是文化战士,又经历戎马生涯,还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开拓者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彭康校长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的年代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在创建社会主义大学的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西迁是全体交大人对奋斗史和创业史的共同记忆。

秦岭苍苍,浦江滔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人,

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

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传承好西迁精神,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交大人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伟业,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交大档案馆、上海交大新闻学术网

值班编辑:薛冰倩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交大喊你任性“玩”世界!根据兴趣选课程、免学费、领奖学金的机会来了

2、这条“中国锦鲤”火了!交大人说:下半生,我还要......

3、严师益友!那位20年前成长于交大的学霸,后来怎么样了?

4、贾平凹做客交大:人必须常有机警之心,写作必须要有饥饿之心

5、金秋壁纸 | 在交大,我与你一见钟情


传承西迁精神,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