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数个“第一”!110岁,交大电院扬帆为中华!

REC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迎来110年华诞。

忆往昔,

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眼前,

延展着交大电院峥嵘岁月的波澜壮阔,

带来110年历史追溯的辉煌盛宴。

看今朝,

交大电院人言自心,电照风行,

建功立业新时代!


中国有电机工程(教育)以交大为最早 

1908年唐文治校长为拟增设电机、邮政两专科呈送邮传部的公文(藏于西安交大档案馆)

交大电机专科是我国最早开设的高等电机工程教育。1908年,在唐文治校长主持下,学校创设电机专科,可以说,“中国学校之有电机,自此始。” 交大电机科,亦具有中国电机工程师“摇篮”之美称。

自1908年设立电机专科始,在110年的办学过程中,交大电类学科随母校迭经变革,历尽沧桑,虽栉风沐雨,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01

建系及其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1908~1920)

民国初年的电机实验室

1908年,学校创设电机专科,学制三年,学校广聘名师,借鉴美国高校电气工程教育方案修定课程设置,建立实验室,首开无线电课程,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电机工程师。1912年改为电气机械科。电机专科为我国最早开设的高等电机工程教育。

1917年, 张廷金率先在电机专科三年级开设无线电课程。1919年,在他的主持下,学校兴建了一座小洋楼,作为无线电台的试验室,这是国内第一部大功率无线电台,张廷金被称为“中国无线电元老”。

02

学校改组融合中的发展时期 

(1921-1927)

电机工程专业到三、四年级,有许多电机的原理和电信、电力理论课程,其中特别是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图为1926年美籍教员汤姆生讲授电机课程。

1921年,交通部部属沪、唐、京四校调整改组为“交通大学”,沪校改称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学校改组后,电气机械科分解为电机工程科与机械工程科,北京学校的邮电班并入电机工程科,组成新的电机工程科,电机科课程设置前沿,增加了当时最新的电子管、真空管等课程,并增加了直流电、交流电、无线电报等7个实验室。这一时期培养的一批学生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充分认可。

各门重要的功课均有试验相辅而行,试验和实习课程有十余门,约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图为1926年美籍教员汤姆生教学生做实验。

03

瞄准目标的高速发展时期 

(1928-1936)

学生课堂

1930年无线电研究会

1930年代交通大学无线电实验室长波收发报机实习

1930年交通大学电机学院四年级学生自动电话实习

这一时期,学校在办学上继承和发扬了早年“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办学特点。1928年秋,电机工程科扩充为电机工程学院,张廷金任院长,设电力、电信两门。交大电机工程教育领先全国,为中国电机和电讯工业的早期发展输送了极其宝贵的人才,在推动我国电力电信工业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33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来访,大大提高了电机工程学院的国际影响。

1933年“无线通讯之父”马可尼访沪期间在交大竖立马可尼纪念柱。时至今日,这根具有历史纪念和昭示科学精神的马可尼铜柱仍竖立在交大校园内。

04

抗战中沪、渝两地办学的艰苦奋斗时期(1937-1945)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学校被迫迁入法租界办学。彼时的电机工程学院改为电机工程系,与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合并组成工学院。1943年,在重庆九龙坡的交通大学总部,电信研究所宣告成立,电机系教授张钟俊任主任。培养目标是“为配合时代之需要,养成有独立研究性之电工专才”。10年间,交大电信研究所培养工学硕士在数量和效率方面堪称全国第一,而且其质量亦属上乘,如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夏培肃院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通信系统工程专家和教育家陈太一院士。“故交通部电信总局或其他机关,对于该所毕业生均乐于任用,其叙级与国外研究院毕业生者相同”。

1945年,复员后的电机工程系学生达500多人,打破历年纪录。图为1947年7月2日,交通大学1947届电机系部分师生毕业聚会,摄于中央银行俱乐部(第1排左2为张钟俊,左3为陈湖,左4为钟兆琳,右3为王之卓,右2为陈季丹,右1为沈尚贤)

05

抗战胜利后奋力恢复发展时期 

(1945-1949)

1945年11月,重庆交大电机工程系学生返沪后和原在租界办学的师生一起,回到交通大学徐家汇原址继续办学。复员后的电机工程系学生达500多人,打破历年纪录。这一时期,电类学科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学校增设了电信管理系、电信专修科、电信管理专修科,教师队伍也日渐壮大。实验室方面,电机实验室和电讯实验室得以恢复,新筹划建立了电传真、电子工程试验室。《交大工程》《交大电机》等刊物相继创刊

1947年《交大电机》创刊号

06

全力支援共和国建设和潜心努力时期 (1950-1976)

新中国成立后,电类学科虽历经院系调整、西迁等,但交大电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支援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60年代,电器教研组教授蒋公惠为青年教师讲课

07

改革开放后学科快速发展调整和部、校合作的大发展时期(1977-2001)

改革开放后,电力学科进入快速发展调整时期。尤其是1987年11月20日,学校隆重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成立大会,标志着水利电力部(后更名为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和上海交大大规模长期联合办学的正式实施。依托老大学的学科基础、优质生源和初具规模的闵行新校区,电力学院1987年即实现招收新生404名,联合办学10年,电力学院共培养毕业生4800名,是“联合办学成功之范例”。

1980年代初期,电子工程系张煦教授在实验室

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张钟俊教授与教师讨论计算程序

宋云麟主持的“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机工程系唐耀宗、陈亚珠领衔研发的“液电冲击波体外破碎肾结石技术”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08

大电类学科协同发展时期 

(2001年至今)

2001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电力学院合并成立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随着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相继并入,大电类学科整合基本完成。如今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同类学院之一,可谓国内高校电类学科的“航空母舰”,开启了大电类学科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楼群落成。位于东校区中心草坪西侧地块,由5个单体建筑组成,是电院实验、教学、科研和办公的主要场所。建筑基地面积335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是闵行二期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群。


电院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之路同向同行

无数个“第一”

电院名人堂 / 来源于电院官微


百十年来,上海交大电院人敢为人先,缔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个电机实验室、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第一个无线电台、第一门无线电课程、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第一只电子管、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从事高层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我国到达北极探索电离层的第一人……

在学院百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群贤璀璨,英才辈出。电院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涌现出了以“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为代表的,在各个时期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奋斗、建功立业的先进群体与个人。张廷金、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朱物华 (电子学科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顾毓琇等无数名士学者呕心沥血,创新立说、甘为人梯,培养了诸如张煦(中国通信元勋)、张钟俊(中国控制先驱)、王安(电脑大王)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和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中国电类学科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电机工业和电讯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历程中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殊价值和贡献。

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

“二六大轰炸”后,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指示抽调交大学子赴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暂借)工作三个月。面对祖国的召唤,上海大城市的迫切需要,“电四讯”毕业班的21名党团员自愿放弃尚还有一个学期即将毕业的“愿望”, 1950年毅然赶赴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雷达队报到,成为了第一代雷达战士!图为1950年6月21日,部分学子回校,摄于图书馆前。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1957年欢送彭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1955年,由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了改变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钟兆琳、沈尚贤、严晙、黄席椿等教授为代表的电院人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从繁华的上海迁至古城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他们身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传承至今。1956年8月,以张煦教授等为代表的电讯工程系师生整体调往成都,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和华南工学院电讯系有关专业共同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如今,同根同源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成为中国著名的科教高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也已成为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将前沿知识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能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

学院着力发挥电类学科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在重要技术进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科研人员及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

学院注重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安全需求,着力发挥电类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和中长期规划,提高社会智库服务能力。学院积极组织参与数字媒体、光通信及器件、无线通信、卫星导航、微电子、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 (如北斗导航服务);服务于地方经济主战场,推动上海国际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创办高科技企业,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科研人员及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

传承优良传统,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苏跃增书记上第一堂党课

毛军发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连续四届获“挑战杯”全国决赛特等奖

连续18年组织志愿者服务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学校“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电院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引导,构建了全过程的价值引领体系,培养学生为国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形成了以“启航——领航——远航”为特色的学生培养教育模式,勉励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电院注重传承与祖国同向同行的优良传统,以培养电类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精英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电院每年开展“青春的选择”暑期社会实践,组织数十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引导学生奉献国防军工、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近年来,毕业生中赴国家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就业比例节节攀升,2017年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达66.18%。一大批年轻校友活跃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在电院众多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以“天宫二号”总调度戴堃为代表的航天人;以“第四范式”戴文渊、“依图科技”林晨曦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先锋。他们以交大人、电院人之名,不负时代重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深化改革创一流,新时代建功立业谱新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需要我们更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让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值此纪念110周年院庆之际,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传承学院先辈的爱国奋斗之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电类学科而不懈奋斗。百十电院,薪火相传!未来学院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科研工作为突破点,以高素质管理队伍为支撑,以先进机制与文化建设为保障,以国际化争国内领先,以中国特色争世界一流,基础研究求器,国家战略求名,社会服务求利,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建功立业、再谱新篇!

人言自心,电照风行!

百十电院,生日快乐!

向未来,砥砺前行!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交大档案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不仅创新,还要领军,他们被科技部点名了!

2、上海最美校园出炉!花园?你没走错,这里是交大

3、无需官宣!上海最高寿伉俪携手77载,一门7博士

4、真香!马铃薯做的芝士蛋糕?吃货们说,交大唤起了我的“粮”心!

5、考研秘籍!知道这几点助你成为交大人


生日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