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次参与极地科考!60岁交大教授周朦:把课堂建在科考船上
“我们学海洋的,决计不能光说不干。”
“没有出过海,没有上过科考船,
怎么能从海洋系毕业?”
“要把课堂建在科考船上!”
曾24次参与极地科考
这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院长
周朦的铿锵之语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再过两个月,又将迎来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方向的首批本科生。年届六十的周朦教授担任院长,今天,一起走近他的蓝色故事。
★ 周 朦 ★
周朦,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海洋学院院长。198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物理海洋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获物理海洋博士学位。
在学院官网的个人简介里,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方向:海洋中任何有趣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及过程。
与海结缘,参加24次极地科考
周朦和船有特别的缘分。他在炼钢厂当过实习生、又在冶金计量站当了两年工人,他深信科技兴国,同时又想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他拿姐姐的高等数学和图书馆借来的物理基础教材埋头苦学。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
大学三年级,一趟坐船往返的青岛之旅,让他对浩瀚蔚蓝的海洋产生了向往。回到学校他翻书查文献,阅读关于海洋的一切。看到我国物理海洋的奠基人之一毛汉礼院士的论文后,他提笔给毛院士写信毛遂自荐。
毛汉礼是同钱学森一批回国十人中的一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坎坷回到祖国,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发展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遇到向往海洋的大学生,毛院士求贤若渴,很快回信劝说周朦一定要来攻读他的研究生。
“一来一往,那半年里他来了30多封信,真的有点像情书了。” 周朦回忆起那信笺上的师生情谊至今依然感慨万千,“他对我说,国家以前不那么重视,现在非常急需海洋人才。就这样,周朦成了毛汉礼的硕士生,后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大名鼎鼎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临行去美国前,毛汉礼说“我期望你哪一天会回来。”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周朦一次次踏浪而行,他参加过南极海洋考察14次,北极海洋考察10次,以及数十次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考察,先后获得美国科学基金南极工作勋章、欧盟居里夫人人才奖、西班牙巴斯克资深科学家奖及法国科学基金会优秀领队奖等诸多荣誉。
学成归来,伉俪携手书写蓝色故事
从求学时开始,科技兴国的志向就深埋心底。硕士毕业时,导师毛汉礼对周朦说,出去看看吧,期望你再回来。
后来苏纪兰院士打了一个电话。被誉为“海洋之子”的苏纪兰也是一个海归学者,与毛汉礼一样,也梦想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海洋科学研究院,也对周朦说:回来吧。在电话里,周朦与苏纪兰热烈讨论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瓶颈和需要,憧憬中国海洋的未来。
至今,周朦(左二)和妻子朱一无(左一)一有机会就带队出海,在船上言传身教带学生
出海,无限接近神秘海洋,一次次解答自然的未知谜题,科学探索收获的快乐一直充实着周朦。在国外的这些年,组织世界顶尖科研团队,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世界最前沿问题。可是回头再看,中国最好的大学没有海洋科学,国内海洋科考环境落后,观测平台和传感器基本都要依靠国外进口。“中国海洋和工程技术太脱节了!”周朦想延续两位院士、两代海洋科学家的梦想,解决瓶颈问题。
于是,周朦选择了国内海洋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投身建设上海交大海洋学院,立志融合海洋科学、工程与技术。过程中难免有纠结,但同为海洋科学家的夫人朱一无总是提醒,“别忘了你的初心,做有意义的事。”
接力追梦
2013年,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推进建立,很快聚集了包括全球气候研究泰斗式科学家迈克尔·班徳、罗斯海生态研究创始人沃克·史密斯等业界“大咖”在内的国内外优秀学者,陆续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海洋及海洋技术等学科方向。近年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瞄准高新科技前沿,海洋研究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与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权益相关的战略和政策,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去年,在研究院基础上,上海交大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成立上海交大海洋学院,今年又将迎来自己的本科生和博士生。
每次出海,夫妇二人总要带上这对萌萌的企鹅玩偶
要培养一流人才,就要创造最好的环境。国内海洋科考船虽然近年有了量和质的长足发展,也配置了许多先进科考仪器设备,但从生活环境管理到科研装备使用与国际水平仍相差甚远,尤其是缺乏在海上具备动手能力的一线科研人员。在一次长江口的共享航次上,18个人中有16个学生,除了周朦,再无第二位有过出海经历的教授。别说仪器怎么放,就连晕船都难以克服。周朦觉得这是中国海洋科考的弊病,必须有所改变。
在船上,他教学生怎么克服晕船,手把手教学生观测理论和设计,把他一生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除了亲自出海以身示范,周朦还大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为海洋院的师生争取国外科考船上珍贵的席位,给师生高起点的科考训练。
前几天周朦(中)又去了基金委仪器专项的海试航次
“真想换十年时光,来解决更多的科学问题。可年龄不饶人,所以要尽快把知识和方法移栽到年轻人身上去。” 周朦在和时间赛跑,今年他参加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长江口共享航次,前两天他又去了基金委仪器专项的海试航次。
虽年届六十,但只要一出海、一登上科考船,
依然是那个样样都会操作
站在一线的矫健身影
现在,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把这一身“蔚蓝学”
的科创真功夫传给更多年轻人
让世界海洋科学的前沿研究队伍中
不乏中国人的身影
为中国培养新一代一流海洋科学家
这是周朦报效祖国的初心
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使命责任
来源:交大海洋学院、新民晚报
编辑:刘美玉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
荐
阅
读
1、专场霸屏!最闪耀的礼物,外滩再次为交大点亮!(送限量4D立体校门卡)
2、你好,最年轻的校友!交大毕业“豪华全家桶套餐”,大放送!
点赞深蓝海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