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中国方案治中国人的疾病!交大医学院一周三登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2019年的这个夏天

整个“交医圈”都“沸腾”了起来

交大医学院一周内三登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这是“历史性突破”的临床研究成果

全球首创新药和全新治疗方案

终于有了来自中国临床的名片

  速 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爆棚了:短短一周间,国际临床医学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70.67) 连发三篇重磅临床研究论文,报道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很长时间里,中国的临床医学都有一个奇怪现象

论文、项目数量飙升、学科排名领衔

但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名医依然屈指可数?

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丰富病例

但临床诊断却严重依赖国外诊断标准?

近些年来,针对中国临床医学的现状,上海交大医学院酝酿并撬动起一场临床医学研究的转型,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氛围悄然改变,一支临床医学队伍逐渐建立,一批成果耀眼瞩目。

“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长的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祖宗不一样,遗传背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拿西方人的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合适吗?”谈及临床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我们不能总是把国人的健康寄托在他国的标准上。”

陈国强院士


  辉煌成绩下的忧患意识

  三甲医院与普通医院的差别在哪?

三甲医院或研究型大学医院与普通医院是否应该存在差别?差别应该在哪里?恐怕不是床位多少、收费高低。

作为三甲医院,就要有高超的诊断、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要有这些能力,靠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科学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这才应该是三甲医院的使命和责任。

—— 陈国强教授

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实力雄厚:自从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连年在全国医学院校排名第一,SCI论文数量也是连年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无论在ESI排名,还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连续多年都是排名第一辉煌的成绩下,这座医学院内部却饱含忧患意识,决心实现临床医学学科的转型发展。

早在2007年1月,时任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陈国强教授在医学院2006年度科技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甲医院就要有高超的诊断、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尽管如此,陈国强也坦言,在唯项目、唯论文的时代,推动结果不可知、研究周期长,需要团队作战的临床研究,很难。每个医护人员需要论文、项目参与职称评定,各种排名也离不开论文。作为院长,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把以“项目”“论文”和“科技奖励”为考核指标的科研工作搞上去。这是所有人要面对的现实。

但几年后,交大医学院认为,既然在中国,交大医学院的项目、论文、科研奖项已“傲视群雄”了,是否能有接受论文、排名方面可能暂时落后的勇气,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临床资源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成就一批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惠及人民健康,也为国家创新药物和生物医药产业 爆发期的来临夯基垒台,搭建高效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平台。

2014年开始,上海交大医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临床医学学科中全面启动基于临床资源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


  打破唯项目、唯论文旧观念

  “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人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发展临床研究,关键是要抓紧“人才”要素,营造良好环境。

探路很难,但认定对的事,必须得去做。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介绍,基于医学院两任班子深入细致的思考,交大医学院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子过河”结合,以“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为抓手,瞄准未来,扶助青年人才,搭建临床研究平台,辅以项目牵引,力推各医院协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学科交叉,改变既往唯项目、唯论文的观念,不断“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核心之核心是人才。交大医学院启动 “双百人”人才计划,其中,一个百就是在5年内培养100名临床经验丰富,善于利用临床资源开展临床研究破解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医师”,医学院为这支队伍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成长平台,为这些青年医生设立专门的临床研究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临床研究大师级导师授课,分批送青年医生前往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机构学习。这些年来,这两支“双百人”队伍已成为全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金字品牌。

2014年始,交大医学院又组建了一支以流行病学、统计学专家为主的方法学团队,陆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药学、信息技术、护理学等专业以及来自生物医药工业界的专业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在临床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海外专家,形成一支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团队。

通过借鉴分析国际临床研究成功案例与体系,2017年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定位于“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教学与研究平台”,目标整合13家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培养医生及医学生临床研究能力,在医学前沿问题、疾病规范化诊治、临床诊疗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蔚然成风

  让医生真正回归到病人身边

临床研究“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模式真正激发了临床医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回归到病人身边,从病人的病征细致观察,到规范化诊疗体系,到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这一切都成为了高质量研究的来源。

五年来,交大在医学院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各附属医院建立了分中心,并在推动上海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如今,交大医学院各个附属医院已逐步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先后出现在国际各大顶级期刊上。

2018年4月,由附属瑞金医院发起,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DACAB研究成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官方杂志JAMA主刊发表。作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替格瑞洛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提高CABG术后一年的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并具有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趋势,将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2018年,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创下交大医学院迄今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大单纪录,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皮肤再生、愈合、移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

2019年7月17日至25日,交大医学院更是沸腾了:短短一周间,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叶霜团队,共三项原创性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上临床医学的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评价道,这些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首个低氧通路新药;新英格兰杂志首篇中国大陆完成、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

发表这些顶级论文的专家

其实也都是每天在手术室、在病房忙碌的医生

他们用心为病人服务

也用他们的智慧在总结、提炼

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

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中国医生的智慧


为交大医生,点赞!

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

值班编辑: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再次登顶!连续九年斩获全国特等奖,交大真牛! 

2、注意!注意!迎战超强台风"利奇马",交大专属安全指南来了! 

3、Science发文!刚刚,交大赵一新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4、人从众𠈌!交大什么活动,让数万人参与? 

5、七夕别样情书!今天,整个交大都是爱你的形状! 

点赞中国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