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之脊梁,交大之光!杰出校友黄旭华、吴文俊院士事迹展开幕!

请收藏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8-19

头条新闻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交大1949届造船系校友黄旭华院士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940届数学系校友吴文俊院士

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荣膺国家最高荣誉

国之脊梁,交大之光

他们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

他们汇成助推国家发展的雄浑力量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交大用一场精心筹备的展览

用一段段感人的事迹

致敬两位交大的英雄模范

弘扬他们身上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于无声处——黄旭华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1926 年生,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1949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求学交大路,遍地“山茶”香

黄旭华出生于杏林之家,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黄氏夫妇育有子女九人,黄旭华排行第三。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颠沛流离的求学路上,想象中学习的净土已不复存在。

“我自己心里面就开始想,我要科学救国。”

——黄旭华

黄旭华(后排左三)九兄弟妹与父母的合影

1945年,黄旭华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交大(渝校)造船工程系,1946年春复员回沪。

黄旭华在“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交大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先后获得过交通大学奖学金、上海市统一奖学金和上海市轮船业同业公会奖学金。

国立交通大学1945年度招生报名单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学运高涨年代,黄旭华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通过演出进步节目来团结和争取学生。同时,参与了“反美扶日”、晋京请愿等学生运动,也经历过“四二六”大逮捕的惊险时刻。1949年春,黄旭华被批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并于次年四月转正。

“曾有一位武汉的小朋友问我是如何适应这种保密性极强的工作生活的,我说是交大从事地下工作接受了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

——黄旭华

上海解放后,“山茶社”社员在交大校园内合影

(前排卧者为黄旭华)



家门可以不入,舰艇不能不登

1958年中央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被调到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开始其潜艇设计生涯。

数年后,他便被任命为国防部七院O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和七院第十五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挑起核潜艇设计的大梁。

在黄旭华等人的努力下,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4小时下潜300米,由此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随艇完成极限深潜的第一人。

黄旭华(右一)在“406”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前的留影

黄旭华站在“404”艇前挥舞手臂欢呼极限深潜试验成功

由于工作性质,黄旭华与家人一别就是30年。对远在天边的父母兄妹,黄旭华亏欠良多;对近在眼前的夫人孩子,他也无暇照料。对这个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他的亲人选择以爱包容。

黄旭华和母亲合影

1975年,黄旭华一家在葫芦岛的合影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90多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仍然每天坚持来到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人家说您90多岁了,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黄旭华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表黄旭华在颁授仪式上发言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黄旭华



饮水思源,赤子情怀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只要有机会,黄旭华就会回母校看看,还会在百忙中接待来访的交大师生。

2011年4月10日,黄旭华在上海交大“执信西斋”前留影

2011年4月9日,黄旭华(左三)参加上海交大115周年校庆庆典,并获“杰出校友成就奖”

2013年10月25日,黄旭华(右三)出席上海交大举办的“海洋强国论坛暨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成立70周年”活动

2016年4月8日,黄旭华出席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为师生讲述自己心中的交大精神



大巧若拙——吴文俊

一辈子就是在做学问

一心一意做学问

吴文俊(1919-2017),上海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获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数学人生,从交大启航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1936年,17岁的吴文俊以科学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数学系。

“我明白,要想在交大‘出人头地’,只有不断努力才行。”

——吴文俊

大学时期的吴文俊

交大学科齐备,名师荟萃。在科学学院院长裘维裕、数学系系主任胡敦复、教授朱公谨、副教授武崇林等的悉心培育和严格要求下,吴文俊一心向学,勤奋用功,走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天地。

1935年交通大学科学学院全体教员合影

 四位恩师——裘维裕、胡敦复、朱公谨、武崇林

1940年7月,吴文俊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他说:“大学毕业时我愿意做个数学家了。” 

1945年,他重回交大数学系,担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开始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

1940年7月交大理学院毕业生名册

(1937年科学学院更名为理学院)




创“中国方法” 寻数学之“道”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中法交换生,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51年,吴文俊毅然放弃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

“你去留学,学成归国,这好像就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大家都是这样子。所以人家问我什么原因,我都说不出来。”

——被问及为何回国,吴文俊回答

1948年,吴文俊(右1)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与朋友们在一起

拓扑学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20世纪50年代前后,吴文俊由繁化简,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天地,令国际数学界瞩目。

1955年,吴文俊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作拓扑学的学术报告

1974年,吴文俊的研究兴趣转向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史。他把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概括为构造性与机械化,提出“古证复原”“两种主流”“丝路精神”“古为今用”四个核心论题的吴文俊数学史观,开创和引领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1980年,系统科学所三位创始人关肇直、吴文俊、许国志和美国学者凯莱斯(Kailath)

1970年代后期起,吴文俊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而后数十年,他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及实际问题,成为中国数学机械化的开创者和机械化数学思想的奠基人。

1980年代,吴文俊坚持自己上机编程验证

2002年8月20日,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吴文俊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2000年,吴文俊荣获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饮水思源,赤子情怀

吴文俊一直关心、关注上海交大发展,多次回到母校参加学术活动、看望老师同学、与学生座谈。

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吴文俊提出“不要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而对交大青年学子,他深情寄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86年,吴文俊返回母校,参加上海交大建校90周年庆祝活动并作学术报告

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成立,吴文俊(右2)、徐光宪、王希季、俞宗瑞等校友在一起交谈

吴文俊为交大

110周年校庆题词

吴文俊为交大数学系

建系80周年题词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他们,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一生追求

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伟大成就

 

行程万里,初心依旧

追梦远方,使命不改

交大人必将传承学长精神品格

将个人“点滴”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江河”

共同奏响新时代为国为民的壮丽凯歌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国之脊梁,交大之光——杰出校友黄旭华/吴文俊院士事迹展览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21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图书馆一楼大厅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一楼大厅


注:本文图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校史室、文明办 等

编辑:徐骞 尹静一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1、钱学森逝世10周年 | 今天,他就是我们的头条!

2、70年,70图!交大时光机专列,带你一键穿越!

3、现在蹭课还来得及吗?交大教授30年打造宝藏课堂,数万学子点赞!

4、种草清单,交大"美妆博主"营业啦!专属色彩,每款都很惊艳!

5、“网红”博主,金牌讲解员!交大科普青年又帅又靠谱!

致敬!一起去看展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