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齐点赞!2600公里外的洱海,有一群治水的交大人
他们是在洱海治水一线的教师与学生
他们是十多年如一日
坚守治水使命的交大科研团队
365天有300天在洱海
他们不忘初心 坚守一线
让教与学、言与治相辅相成
蕴含着浓浓爱国情
他们是
孔海南教授、王欣泽教授带领的
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与治理团队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的故事
REC
上海教师在洱海治水的十二时辰
十多年如一日,坚定治水初心
我们团队有一个传统,就是我们的学生是在现场上课,要住在研究对象的旁边,我们才能够每天观测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把研究基地搬到现场,在全国是一个示范。
——孔海南教授
苍山之上,蓝天里飘浮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宽阔的洱海水面偶有飞鸟掠过,见不到一只船影,秋阳下,正午时分的古生村安静极了。村口,距洱海只有数十米远的一个湖湾水体生境污染控制及改善示范工程围栏内,有两位村民穿着雨靴,正在清理池中杂草与污染物。
中午时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汉子走了进来。他叫王欣泽,是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的院长、研究员,来这检查这个由他主持兴建,2017年投产的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转情况。
已经在大理工作了十多年,数不清来了多少次的他边看边向负责现场管理的小沈了解情况。当确信一切正常后,王欣泽那早已被高原阳光晒黑的脸庞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上海交大是因为洱海而与云南大理深度结缘的。最初,是交大环境学院的老教授孔海南和他的团队来大理开展洱海治理保护研究项目。孔海南教授带领着一批批交大学子驻守在洱海边,从治理一条河、一块湿地开始,踏上了洱海治水的漫漫长路。2007年,从法国进行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博士后研究归来的王欣泽,也毅然加入了这个行列。
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做实验,是每天洱海水质监测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后,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交大人在洱海治水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
克服重重困难,坚守洱海一线
我希望能用我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我团队的力量,为将来大理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洱海的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洱海这里已经是我的另一个家了。
——王欣泽教授
一开始,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与上海相比还是很艰苦的。已在大理成家,追随老师搞环保多年的博士生沈剑说:“我2010年来的时候,还是与老师、同学十多个人一起租农民的房子住,人生第一次被跳蚤咬,洗澡要轮流排队。”
大家都清楚地记得,在洱海项目启动时,当时58岁的孔海南,患有房颤型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本不适合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他毅然坚持做了项目的负责人,大部分时间都扎在了大理。为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概率,他自己做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有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后来,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多次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项目验收结束才回上海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2009年,王欣泽成为“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第三课题组负责人和核心研究员,孔老师和他带着团队艰苦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的洱海研究基地因陋就简,从无到有。至今形成了60余项专利技术,他们提出的关于洱海保护建议与措施很多已被大理州采纳应用,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撑。
在孔海南和王欣泽等的带领示范下,依托洱海治水项目,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常驻治水一线,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为洱海治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十多年来,上海交大治水人克服重重困难,在大理扑下身子,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洱海周边地区,积极参与洱海保护攻坚战,完成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保护与治理等数十项重要研究工作,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申请的“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评审,正式获得认定。本次野外台站正式获批,将进一步推动洱海持续开展湖泊及其流域的水质、生态等方面数据的长期积累和观测;开展湖泊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服务地方政府,提升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实训水平,建设野外实践基地;建成长期、系统性环境科技基础观测数据和信息的重要平台,完善和丰富我国高原湖泊的观测研究工作。同时,野外观测站作为滇西科技扶贫的重要环节,将大力推动滇西环境与生态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区域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2017年和2018年,大理州政府连续授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称号,王欣泽也成了“2019年大理最美环保人”。在今年九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作为模范集体受到了表彰,他们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起为洱海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立研究院,深入多个领域
如果你要在洱海这个团队去做带头人,你要热爱洱海,你要有牺牲精神。
——孔海南教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云南,扎根边疆,依托洱海项目团队,2014年4月,上海交大与大理州政府创新机制,合作共建了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后,与大理的联系就更紧密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校长等主要领导都多次来院调研指导,并让研究院在重点治水的同时积极参加到当地的脱贫攻坚战中。
“我们王欣泽院长还到大理州的贫困县挂职,当了两年副县长呢。”研究院办公室的一位李老师说。
原来,早在2013年,上海交大就承担了对大理州贫困县洱源县的定点帮扶,将专家工作站设到田间地头和当地企业中,用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作为上海交大与定点帮扶县的桥梁纽带,2013年至今,研究院协助上海交大累计为洱源县免费救治55名先心病患儿,培训医疗人才521人次;共投入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费510万元,每年共有180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到交大受训或在当地接受远程指导,65名贫困中小学生接受了一对一帮扶;共培训技术人才1500人次。
研究院还兼顾其他领域,坚持主动融入和服务,在民族文化、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产品的挖掘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提出利用茶马古道概念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有的文化景观群落的构想;开展“大理学”探索研究;进行“青梅”与“铁皮石斛”衍生产品研发;编写完成了《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饮水思源是交大的校训,也是团队不曾忘记的信条。洱海保护,久久为功,为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孔海南捐出毕生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在孔海南教授精神感召下,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汇入“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基金同时也得到了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大理州民宗委等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
老中青三代交大人,
用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不断交棒接力,只为洱海的水清月明。
也正因为这样的使命担当,
才能以一个人去影响一群人,
以一个团队去影响一方天地。
为这个交大团队点赞!
来源:光明日报 焦点访谈 腾讯视频
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值班编辑:薛冰倩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
荐
阅
读
为交大团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