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织就天网,击落敌机!70年前的交大青年,是怎样的热血?


这是一份尘封了70年的历史档案,泛黄的纸张清晰地记载着1950年“国立交通大学本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名单”的内容。

其中标注“本学期开始时即参加工作”的字样尤为醒目,而正是这简洁的十个字,其背后却讲述了交大青年学子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反空袭,陈毅市长“召唤”交大学子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了上海杨树浦、闸北等处的发电厂和自来水厂,致使城市停电停水,无辜市民伤亡千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六轰炸”。

▲ “二六轰炸”中被炸毁的上海电厂

空袭惨案发生时,虽然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在安国路76号已建立了第一个雷达队,但架设的雷达是缴获的国民党残留的日本四式雷达,机器陈旧,缺少零件备件,经常不能正常工作。加之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因此当敌机来袭时,雷达根本没有发现其踪迹。

为了保卫上海乃至新生政权的安全,建立起一支能战斗的雷达部队迫在眉睫。为了肃清上海领空的“敌蝇”,还人民以透彻安宁的蓝天。三天之后,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下达指示:立即借调交通大学即将毕业的部分大学生,前往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雷达队进行突击学习,尽快掌握雷达操作技术。

  大年夜成为中国第一代雷达操纵员  

2月16日上午,交大校领导和党总支研究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工学院电机系电讯组毕业班的团支部。

那一天是除夕,当天下午,一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卡车将21名交大电机系学生送到防空处(提篮桥安国路76号一幢8层高的大厦)报到,后来这里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的营地。

这21名大学生就是1950年“国立交通大学本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名单”上注明“本学期开始时即参加工作”、派往“上海警备部防空处”的同学。他们分别是林学昌、唐安琪、陈辅伦、叶隆骏、石松年、孙祥麟、周思文、桂体仁、乔云台、计燕华、吴炯明(女)、刘瑜(女)、曹美琪(女)、史济民、刘篪、黄秀铭、李曾善、卢象畴、李龙荪、夏克同、沈逢吉,其中包括2名党员、18名团员和1名主动请缨的非团员学生。 

“其实当时这批学生距离毕业仅有一个学期,形势严峻,环境还不稳定”。但他们自愿放弃即将“毕业”的愿望,当天整装到防空处报到,立刻进入角色,在雷达工作室熟悉机器、练习操作,他们编排成7个战斗值班组开始了昼夜轮值。不到24小时,就在大年夜,21位交大青年学子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着大学学历的雷达操纵员。

  织就抵御空袭的天网  

对于21名交大青年学子来说,他们在学校学习过无线电理论知识,但是对于“雷达”二字只听说过或在书本刊物上看到过,实物当然是第一次见到,更无经验可言。

当他们面对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经过修复的日本四式旧雷达,真不知从何下手。并且他们很快发现,地面观察哨肉眼都能看见的敌机,雷达却沉默了,屏幕上丝毫不见踪影。

▲ 雷达操纵员在战备执勤中

虽然工作极其困难和复杂,但他们凭着在交大打下的扎实基础、满腔爱国报国热情,投入战斗,日以继夜,分析原理、核对线路,检查每一个零部件及至每一焊接点;同时也得到了交大电机系教师蒋大宗以及上海国际无线电台总工程师、交大校友钱尚平的帮助;最终经过多次全面仔细地调试,在3月11日,架设在安国路76号防空大楼楼顶上的日本四式雷达终于能开机工作,显示器荧光屏上出现了近距离固定回波。

这意味着第一支雷达队从那一刻开始,真正能够担负起对空情报保障任务了。

▲ 架在安国路76号楼顶的“日四式雷达”第一次监测到敌机

随之,他们又将另一部313雷达架调试成功,设到外白渡桥畔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上。

正是凭借这两部刚修复的雷达,3月20日,交大学子石松年、计燕华和曹美琪(女)在值班时,及时地发现了东南方向250公里外来袭的敌机,使我军高射炮部队在第一时间做好了战斗准备,使得敌机还未接近目标就仓皇逃去,成功守卫了当时的敌机意图轰炸的闸北水电厂。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利用“修复”的雷达成功监测到敌机。

▲ 1950年10月,百老汇(上海大厦)雷达站集体照

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几乎都能清晰地定格在载入史册的这一天,1950年5月11日夜里,一架依仗夜色掩护突袭的B-24飞机,在200多公里外即被安国路雷达队率先发现并牢牢锁定。

当时上海顶空,探照灯光束、高射炮与歼击机发射的炮弹交相辉映,最终一举将敌机击落,残骸坠毁于浦东塘桥镇。这是我军雷达兵协同其他部队取得的首个战果。

▲ 市民围观被击落的敌机残骸

从2月中旬到5月中旬,21名交大青年学子,精研专注、团结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保卫新政权、保卫大上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展现了交大青年勇担当、能担当的优秀特质。 

  将交大智慧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各地  

1950年5月,毛泽东主席批准组建雷达营。防空处雷达队划归上海防空司令部雷达营,编为第一中队。当时在雷达队工作的21名交大学生,除1名同学回地方工作外,其余20名同学全都穿上军装,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兵。

▲ 上世纪五十年代部队授衔,雷达女兵穿上带星的军装

从学生到军人,从一无所有到取得战果,他们既是我军第一批雷达操作员,也是最早组建新中国雷达兵的种子部队。他们后续调至华东、华北、东北、中南各大区,支援其他军区、兵种和雷达、防空等军事院校建设,为新中国雷达部队的扩建和发展、构筑牢固的中华防空雷达网起到了“种子”的作用。

▲ 高级防校雷达教员蒋泽廉(交大)中尉在教课中

有军事学者评价到,安国路76号是诞生新中国‘雷达兵的摇篮’,而交大第一批雷达兵无疑是这个‘摇篮’中的骨干人群。”他们也基本实现了基本上实现了陈毅司令员提出的“你们要起‘种子’作用”的使命。 

在雷达部队的初创时期,除了首批交大雷达兵,还有不少学子投身到雷达事业中。也就是在1950年期间,参加防空雷达部队的交大学子不少于52位。他们后来在祖国天南海北,像“种子”一样,做技术带头人、技术副连长或教员等,培养出一批批雷达部队的骨干队伍。

透过尘封七十年的档案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惊心动魄

雷达操纵员们保家卫国的热血

仍然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动容

七十年的时间过去

始终不变的是代代交大人传承的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

和砥砺前行、报效国家的精神

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等

值班编辑: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荐阅读

1、7岁会钢琴、80岁登央视舞台、六省高考理科状元....交大女神陈陈教授斩获大奖!

2、捷报!这项国际大赛,交大再获佳绩!

3、援鄂归来,他们结婚了!仁济医院集体婚礼,10对新人甜哭:我愿意!

4、交大“美女教授”作曲,北大“院士校长”填词,南北医学家隔空献唱抗疫战歌

5、晒一波交大学子的劳动成果!朋友们,你都参加了吗?

砥砺前行、报效国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