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交大拾起,这4个最闪亮的名字!

致敬科学家的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8-18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他们是最耀眼的星辰

国家最高科技奖建立20周年之际

让我们走近获此殊荣的四位交大人

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黄旭华

感受融入交大人血脉的家国情怀和拼搏精神

做不负时代的奋斗者和奉献者







交大,梦开始的地方

对交大走出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者而言,交大为未来科研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底蕴积淀,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1945年,吴文俊的大学好友赵孟养把自己在“临时大学”(当时交通大学重庆部分为总校,在上海租界内办学的称为“临时大学”)郑太朴教授助教职位让给了他。郑太朴和赵孟养鼓励吴文俊报考教育部中法交换生。1946年,吴文俊师从陈省身开始研究拓扑学

在交大求学时期的吴文俊(1936-1940年就读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5-1946年任上海临时大学郑太朴教授助教)


1940年7月交大理学院毕业生名册

(1937年科学学院更名为理学院)



1947年,徐光宪在交大化学系任顾翼东教授助教,和妻子高小霞都通过了赴美留学考试。离沪赴美前,徐光宪致信理学院院长裘维裕申请在交大留职停薪。

在交大求学时期的徐光宪(1940-1944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1947年在交通大学化学系做顾翼东教授助教)



1947年,黄旭华在交通大学接受了两种各有特色但对他来说却同等重要的教育。一种是严格冷静的科学工程教育;另一种是激情似火的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教育。他建设“山茶社”、参加学生运动、参加地下党、精彩人生只能用扎实、杰出、惊险。


黄旭华的交大毕业照(1945-1949就读于交通大学造船系)

1949年6月,“山茶社”社员在交大校园内合影

(前排卧者为黄旭华)



1947年,王振义被推荐为震旦大学天主教公教青年会会长,参与一系列社会救济与疾病问苦活动。他坚信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王振义1942-1948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起任职 于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图震旦大学医学院1948届毕业生合影(第三排左三为王振义)

1949年,王振义在上海的照片


我是中国人

祖国需要,我必前行



1951年,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冲破阻挠,几经周折,回到了最需要他们的祖国。



徐光宪、高小霞在国外深造






徐光宪、高小霞回到祖国


20世纪50年代,吴文俊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他领衔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一场数学界的“拓扑地震”。1951年,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慕名聘请他为教授的聘书寄到巴黎时,吴文俊正在回国的轮船上。

1948年,吴文俊(右一)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与朋友在一起


1951年,吴文俊在法国留学回国的轮船上


1953年,作为一名本土培养的医生,王振义参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者医疗队,治愈了一大批感染了肺吸虫的战士,荣获二等功。

年轻时期的王振义在不足5平方米的房子里做血液实验研究


王振义工作照


1953年,为了科学报国梦,黄旭华主动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跟随恩师辛一心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在赴德考察学习归来后,即转入对苏联转让的舰船仿制工作,并于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



任命黄旭华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的任命书






痴心坚守与锐意创新



王振义静心笃志、致力于血液内科学的医、教、研工作70余年,为肿瘤治疗找到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诱导分化疗法,为世界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

王振义,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黄旭华则是誓言无声铸重器,他从事核潜艇研究后30年,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赫赫而无名的国防科研工作,隐姓埋名,无怨无悔。

 2019年,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荣誉称号

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关于科学研究事业,吴文俊和徐光宪的共同回答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吴文俊曾提出东方数学的“使命”问题。在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启发下,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为中国人工智能开创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0年代,吴文俊很长时期坚持自己上机编程验证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为了祖国的需要,徐光宪曾在科研上三次转向。从量子化学、到核燃料萃取化学,到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的稀土化学。

徐光宪,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他们的风范与担当

他们的敢为人先,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们为人师表,奖掖后学,为青年学者的发展和国家的创新支撑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96年,事业顶峰期的王振义主动退下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岗位,接替他的是42岁的陈竺。同年,他将其“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奖金捐献。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的合影

90多岁高龄的王振义,坚持每周“开卷考试”的查房方式,患者有需要他就会去



徐光宪曾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许多学生,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2005年,徐光宪将“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全部奖金都用来设立“霞光奖学金”,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


1996年5月8日,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为交大院士图片资料展揭幕


2001年,吴文俊将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部分设立“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深入开展中国古代数学与天文学沿丝绸之路在域外传播的研究。

1986年,吴文俊返回母校,参加上海交大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并作学术报告


2017年,黄旭华将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捐出,支持教育事业。

2016年4月8日,黄旭华出席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为师生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交大精神











回顾他们共同的人生历程

从青年、中年到晚年

从求学到科研

誓将祖国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


他们是与祖国同行的国之脊梁

时刻铭记交大人的使命担当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让我们以闪亮的名字为榜样,砥砺前行

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贡献磅礴力量


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文案:周小燕

图片处理:何嘉玲

编辑:胡焕芝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推荐阅读

1、交大"最帅的"少年,今年毕业啦!

2、终极答疑!交大强基计划,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3、上海网红打卡地!坐落在市区的5A国保"景区",你去过吗?

4、他的名字叫福气!全能的学霸小哥,交大出品→

5、强基计划,就上交大!到钱学森的母校,学力学!

致敬,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