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交大这位白发老教授在云南来的樱花树下,上了一堂特别的课!
交大校园,滇樱树下
云南来的樱花灿烂点缀
海菜花、茈碧花扎根南苏园
“微型洱海”,蓬勃孕育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孔海南、王欣泽及团队
扎根西南边陲,投身“洱海保卫战”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彩云之南,山海情谊
今天(3月30日)下午,孔海南教授在交大校园滇樱树下,现场向青年学子讲授“老人与洱海、滇樱”的故事,打造一场“沉浸式”思政课,感受滇沪情深,传承交大人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精神。
在校园里赏“花”看“海”
沪滇情谊的鲜活教材融入课堂
“我是1950年出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我们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上个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天,我想带大家看看学校的‘滇樱园’和‘微型洱海’,给大家讲讲我所经历的,交大和云南的故事。”
孔海南教授把党史带进了课堂,紧扣专业知识又富含思政元素的主题讲述,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
听完孔老师的讲述,我最大的感触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孔老师始终把自己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一直坚持奋斗,这恰恰是我们青年人最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前方的路很长,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永远是充满希望,永远美好的。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宇博听完授课后感慨地说。
这次课程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沉浸式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为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等育人主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制定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历认定和应用的实施细则》。同时,学校还鼓励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以2020级新生年级为例,有32名正教授(包含22名长聘正教授)担任新生班主任,切实做到走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今年学校还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将党史学习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时间之中,让思政教育既有形覆盖,又有效覆盖,积极上好“大思政课。
2800公里外的樱花来到了交大
“微型洱海”见证洱海治理保护
这个春季,象征着友谊和奉献的樱花,在交大校园悄悄绽放,这些来自彩云之南的珍贵礼物,正是由孔海南教授牵线,大理州洱源县与大理大学向上海交大无偿提供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此次捐赠将进一步丰富交大的樱花品种至十四种。
长在大理的滇樱
孔海南教授团队常年坚守大理承担洱海保护工作,交大定点扶贫大理州洱源县,双方结下了沪滇合作的深厚情谊。去年5月,七十岁的孔海南教授即将退休,他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为美丽校园及环境学院在建的新大楼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和咨询园艺专家,孔老师得知大理樱花能够移栽上海,于是他开始积极联系大理当地政府与高校。本次洱源县首批捐赠的滇樱花树苗为两个品种:滇早樱和滇冬樱,每个品种三十棵,共计六十棵。其中洱源原产的"滇早樱"品种,胸径为8-10厘米,高度超过6米,单辨花型,粉红色,开花期为3月初。滇冬樱于12月底到1月初开花,重辨,大花,粉偏鲜红色,胸径4-6厘米,高度超过7米,是有名的“大理南涧樱花树"。如今,经过近一年的维护,这些樱花在交大校园悄然绽放,春风轻抚中更显娇艳,成为春天里格外明媚的风景。
交大校园里的滇樱
一次洱源行,终身洱源情。其实,除了滇樱,孔海南教授还将生长在洱海中的海菜花、茈碧花移植到了交大南苏园水域中,让师生能在校园中观摩“微型洱海”。
“海菜花”是一种被视为“水质风向标”的濒危水生植物,它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在洱海一度难觅踪影。2019年洱海水质实现全年7个月Ⅱ类,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的海菜花又大量盛开,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致富菜”,真正做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美丽的海菜花,见证了洱海的水质变迁,更见证了一代代交大“治水人”的辛勤耕耘。
昨天晚上,孔海南教授从大理返回上海,带来了对于水质要求更高、更为珍贵的品种——茈碧花,在当晚也移种到了南苏园内,加入了“微型洱海”。茈碧花是一种罕见的水生花卉,因主要生长在大理州洱源县的茈碧湖中,因此叫茈碧花,又叫茈碧莲。“这次我们在仅存的三户专业茈碧花养殖户家中,找到的苗不足二十株,二位副县长带我特别到洱源县城区中心的巨大的不锈钢制茈碧花像前参观了,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令人振奋的是,作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之一,洱源将设立茈碧莲保护小区,献礼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不论生态环境治理还是乡村振兴,都是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都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看着跨越千里来到交大安家的海菜花、茈碧花,孔老师满怀欣慰。
此次在交大种植塑造“微型洱海”也是2021年上海交大工会思想引领项目“湖下莲动 海上花开”——孔海南教授团队洱海治理项目展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南苏园的水质到达到洱海的水平,在教服集团的支持下,环境学院在南苏园搭建了净水处理装置。经过前期的充分论证和筹备,此前在交大试种的海菜花已长出新的花苞,南苏园水质经过处理,也已经满足海菜花的生长条件,在南苏园塑造一个微型洱海。今后,珍贵美丽的海菜花、茈碧花将“盛放”在交大校园,供广大师生学习参观,象征着跨越山海的沪滇情谊,成为交大科技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见证。
老人与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做扎根基层的实干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是洱源县随处可见的标语,也是扶贫干部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就曾做过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
上海交大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发挥自身的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当地探寻绿色生态发展新路径。交大师生全力做好洱海水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工作,汇聚各方人才共同建设以洱海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高原湖泊野外观测台站,将近20年参与洱海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到云南高原湖泊,积极面向全国推广高原湖泊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经验。
上海交大自2003年起开展洱海水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以孔海南、王欣泽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多年如一日攻关洱海水污染治理,扎根银苍玉洱,守得水清月明。先后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团队的洱海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十年里,团队在永安江中游参与建设了包括大树营湿地、永安湿地、邓北桥湿地、腾龙湿地和团山湿地等总占地面积近万余亩的湿地修复工程,并先后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深度处理、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湖湾的水质改善等多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形成专利技术数十项,成果还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带动作用,开展科学研究、示范工程和技术咨询服务,建成了一支高水平技术队伍。
十年扎根,洱海情谊
交大“治水人”以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
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久久为功
交大人将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追求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素材 | 新闻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 | 祁洁 包晨静
摄影 | 唐自立 周思未 等
编辑 | 鲁新钰
责任编辑 | 金雪
推荐阅读
1、重要通知一则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