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致敬!今天,我们再次走近交大“老人与海”的故事
“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这是一位有着三十八年党龄老党员的心声。十数年默默扎根污染水域一线,用坚守和奉献践行党员的誓言。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长期从事湖泊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他曾笑言:“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都和水打交道,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 孔海南带领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8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孔海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学院的实验室中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孔海南于198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2000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水环境部担任研究员,期间攻读了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并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回国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201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202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
孔海南带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连续承担了我国的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美丽洱海,逐步重现了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孔海南教授与团队一起在洱海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国家环保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2014年
01
“世界环境日”,孔海南作为代表受邀出席了总理座谈会。
2019年11月
02
孔海南、王欣泽向韩正副总理汇报洱海保护工作。
2020年9月
03
孔海南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洱海保护工作。
2021年2月
04
王欣泽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舍“小我”为“大我”的科研老兵
2000年,年过半百的孔海南毅然回国,利用在日本研发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先后参与太湖、巢湖、西湖、洱海、滇池、长江三峡、苏州河等河湖、水库的综合治理与示范工程。然而,最为牵动他心的要数大理的洱海。这个曾经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湖”,从上世纪90年代始,长期遭受湖水富营养化折磨,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湖水水质急剧恶化。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水环境的恶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这场洱海保卫战中,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用十数年的积累、五年的实践、三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质从浊到清,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II类、Ⅲ类水质标准。
孔海南教授在云南实地考察
四千多个日夜,洱海水质的每一分变化都牵动着孔海南的心,“这是我的责任,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就是孔海南的誓言。
孔海南在洱海项目启动时已年满58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曾两次在校园和洱海现场发作晕倒。他的身体和年龄本来不适合作为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承担科学研究的工作,更不适合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他考虑到国务院已批准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专家建议,设立了 “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项目是他完成一生难于舍弃的“恢复洱海原生态湖泊”情结,他毅然选择了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职务。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多年时间内,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不到一个月。他坚持自己做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几率,随身带有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应急等措施。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验收结束,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十余年来,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线,目前常年有20余名师生在大理等地进行实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做实验,是每天洱海水质监测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后,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交大人在洱海治水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
孔海南教授在洱海综合治理现场勘查生态环境状况
2013年初以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分别以题目“老人与海,孔海南的洱海情结”“孔海南洱海守护者”“为了洱海水清岸碧”“一切为了高原明珠”“心怀使命的洱海守护者”多次报道了他的相关事迹。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孔海南教授接受采访感谢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理解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在这场说干就干的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是领路人、是人生导师。完成验收的一个个项目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一个个新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
团队师生在洱海船上采集水样
在他的支持下,团队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赴海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此外,他还给年轻人创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项目研究工作中锻炼自我。何圣兵带领的湖库水质改善及水生态修复科研团队,主持了20余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水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Chemosphere、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由王欣泽带领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科研团队针对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开展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了处理分散型农村污水的土壤净化槽技术、面源污染区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湖库流域内污水回用为目标的深度处理技术。团队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洱海水污染防治、生境改善与绿色流域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同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团队开发集成的“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孔海南教授的培养下,先后有四位教师晋升为教授、研究员。何圣兵、王欣泽先后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何圣兵主编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程序与工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指导》等3本教材,2次获得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吴德意、何圣兵、王欣泽等作为科研骨干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水专项课题及子课题等多个项目。团队中的党员更是在他的影响下,彰显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着群众和学生们为着祖国的环保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孔海南教授带领团队采集水样、给学生分析测试数据
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己任
在教育教学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围绕河湖富营养化治理,用一流科研反哺一流教学,让学生们亲临现场实践体验,是团队教学的特色;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团队传承的信仰。
孔海南自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最先讲授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他的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在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围绕着河湖治理,他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生态设计与工程》(全英文)《湿地生态》等课程。
不仅如此,上海交大的新生课堂、励志讲坛、青年骨干培训班都可以看到孔海南教授的身影,他用自己三十余年日本求学、国外研究与回国发展的感人事迹分享,激励着交大学子和青年人才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树立与当今时代主题同心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以洱海项目研究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实习同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常驻大理洱海一线研究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成果,提出解决洱海水污染问题的相关方案,使得同学在解决实施问题方面得到了良好培养。团队培养的学生中,有学术领域深耕的学者,有科研机构的中坚力量,还有扎根基层、造福地方建设的管理者。
孔海南教授在交大校园向青年学子讲述“老人与海和樱”故事
孔海南给学生现场讲解治理方案
将家国情怀和洱海精神代代传承
从教二十余载,孔海南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2020年12月,科技部将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列入择优建设名单,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位列其中。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站通过长期野外观测,积累大量、连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手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开展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洱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需要数十年努力的艰巨复杂的工作,洱海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久久为功”,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孔教授萌生了成立“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的想法。
孔海南教授汇款至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孔海南多方奔走,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与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总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理研究院及交大校友等和大理州的政府、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企业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用以培育洱海保护英才及资助洱海保护科学研究。
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成立仪式
孔海南希望通过基金的设立,以奖学金、励学金方式,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开展洱海保护等水生态治理的教学、科研、实践、公益等活动,并开展洱海保护相关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孔海南教授还希望通过基金为大理州的大学培养环境专业的人才,并帮助大理州培训更多的现职环境管理及技术干部,更专业而有效地为洱海理及当地民生提供科学服务。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见证下,慷慨捐资200万元人民币,为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素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
通讯员:包晨静 江倩倩
编辑:李欣慧
责任编辑:金雪、祁洁
推荐阅读
2、纪录片《寻路》首发!他是交大第一位党员烈士,牺牲时仅31岁……
3、全新亮相!交大顶配校园导视标识系统上线,再也不会迷路了!
敬佩,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