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蝉联!3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交大再次问鼎“知行杯”!


刚刚结束的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交大10个参赛项目全部入围决赛,最终斩获3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继去年捧杯后,再次取得全市最佳成绩,闪耀“知行杯”。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本次大赛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设八个竞赛组别:知行百年、知行长三角、知行浦东、知行五个新城、知行在线新经济、知行花博、知行人民城市建设、知行乡村振兴,鼓励大学生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十四五”开局之年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经实践团队申报、学校审核推荐、市级复赛、决赛评审,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评出了9个特等奖、22个一等奖、49个二等奖、115个三等奖。



交大获奖团队介绍

走街串巷看上海

——高密度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成效调研

项目介绍

实践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旨在“从深度调研入手,以创新设计为魂”,聚焦上海高密度城区中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关注空间场所以及空间中的人与事。带领队员深入社区,走街串巷,利用摄像摄影、声音采集、气味识别、居民访谈等方法,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多感官记录和全方位调查,进而对已实施的治理措施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新闻传媒等多学科手段,提出针对高密度城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若干咨政建议,形成一套公共空间治理优化方案和一批特色文创产品。为高密度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导,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


指导教师

汤晓敏


项目所在学院

设计学院


团队成员

曹一丹、谢丹青、蔺方家、邹凡星、张泽霖、张陈缘、张乐、吴佳远、彭赞、杨海成、瞿异辰、吴晗天、谈心


实践成果

实践团深入瑞金社区和曹杨新村,调查43条街道、163个路段、40余处节点;不仅在一维视觉层面,采集到1500余张风貌照片,更关注嗅觉、听觉等多维感官体验,采集到643条气味、84条音视频,绘制了2处社区的公共空间气味地图和公众生活声境地图,对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气味进行了分类识别、强度与持久度分析并对社区各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深入居民访谈,了解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满意度和社区治理参与意愿;通过基层政府走访,向社区治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展示实践成果,以供决策参考;构建起1套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成效评价工具,并总结出高密度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5大治理问题,提出相应的5大治理目标以及21条对策。在目标引导下,实践团还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形成了2套空间治理方案和多套文创产品。此外,实践团还与瑞金二路街道办以及曹杨新村街道办形成了长期对话机制,推动了交大设计学院与普陀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新城计

——上海五大新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项目介绍

实践团紧扣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对上海市五大新城综合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上海市五大新城、浙江省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从“新城内部”、“新城与新城”、“新城与主城区”、“新城与毗邻省市”四对关系分析目前上海五大新城交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瓶颈问题,并总结深圳、嘉兴等在新城交通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此外,实践团利用问卷调查、GIS定量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剖析问题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五大新城“珍珠项链”综合交通发展模型,从“打孔、串联、并联、环环相扣”四个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让五大新城“串珠成链”,以交通构建上海新城空间发展格局。最后,实践团围绕“产城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政企合作”等新城发展热点话题,展开专题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以探索五大新城优势互补、功能错位、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指导教师

胡昊 徐峰 梁晴雪 张家春


项目所在学院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王文、黄鹤、张程玮、李润至、王钧溥、岳明远、马文迪、郭思清、庄宇、朱凤凤、高雅、汤宁、李熠、胡玥鹏、张恩启、宋子轩、熊健峰


实践成果

依托项目实践,实践团成员完成了6篇新城调研报告,提炼出5篇智库文章和咨政建言,获得了奉贤区交通委、松江区委宣传部等走访单位的积极反馈和成果认定;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20余次报道,并接受了澎湃新闻、中国国际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并受邀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作“长三角区域综合发展及产城融合”主题演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撰写了4篇新城建设专题报告,投稿了8篇学术论文,参加世界交通运输大学等10余次学术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此外,实践团以“临时党支部”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有效发挥了党建的引领作用,增强了党员责任意识,并激发了同学们的入党意愿。十余名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传承了红色精神和爱国情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

项目介绍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来自11个学院共31名本硕博学生通过线上研讨学习与线下走访调研,足迹遍布6省9市,通过深入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生产一线参观调研,与政府、企业展开座谈交流,了解掌握地区碳达峰面临的难点,结合重点领域及行业特征,因地制宜谋划碳达峰路径,为长三角提前碳达峰和全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政策建议,并通过“导师制”、“以大带小”等方式,关注学生成长,增强学术本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奉献社会,以此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认知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教育作用。


指导教师

魏文栋 耿涌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黄利刚、蔡闻秋、钟晨、童璐、孙鹤菲、冀滋升、葛泽文、向延玮、冯雪、王珂、杨仁杰、任福康、林婕、梅玥如、罗通辰、南佳妮、谷望、金凌敏、金尔悦、王峥、于仲觉、梁菁菁、吴栋、陈雷、王安琪、陆景宜、王庭观、张浩宸、张小川、蔡海纳、张笑丛 


实践成果

实践团成员共参与撰写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决策咨询专报10余篇,其中多篇专报被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用并得到领导批示。实践团成员共参与撰写完成4篇高水平论文,并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Climate Polic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此外,实践团聚焦低碳校园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彰显青年担当。实践活动受到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在内的主流媒体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食话实说

——后疫情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

群众关注点及变化研究

项目介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14亿国人舌尖上的安全,更是乡村振兴重要开局之战。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群众对此关注重点和考量范围可能的改变、以及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更是为该项工作增加了挑战。为坚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促进农产品更放心、自由流通,促进全国质量安全工作水平提升,实践团从以冷链肉制品安全问题入手,通过对四大类、近160份冷链肉制品样本实验分析,探索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特征。进一步以连续五年成果为基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对上海、郑州、青岛、兰州、贵阳五个大中城市开展广泛调研,探究疫情后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情况与各区域建设现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运用学科知识提出交大方案。


指导教师

曹正伟 何守魁


项目所在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团队成员

石若琪、詹泽强、雷俊、常江、黎丹红、钟楠、隆宇翀、钟丰阳、程思莲、张馨予、舒雅文、蒋铭诜、冯怡然、姚存异、姚润堃、刘力扬、肖科宇、李赛亚、常玉阳、别永靖等


实践成果

实践团共获取3000余份问卷数据,撰写6篇学术论文,递交4篇决策咨询,受市农委委托制作了120页《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解读》培训课程材料,发布《冷链肉制品安全消费提示》。运营团队公众号,发布原创推送30余篇,创建团队喜马拉雅电台,介绍宣传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获得多次校内外报道。调研成果已被应用于上海市2021年食品安全年度考核工作,监测统计结论被纳入“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以期总结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范本,为促进后疫情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持续改善,促进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贡献新时代农科学子力量。


智慧赋能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

项目介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数字时代与建党百年之际,项目以“智慧党建”为切口,探讨“数字时代”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的重要问题。

团队以彭勃教授为指导,吸纳来自16个学院的26名硕博研究生,以及215名访谈调研员,开展了为期37天的调研实践。对标上海,对比江浙,进行了12站扎实调研,先后走访18个街道社区,举办9场专题座谈,对比总结“智慧党建”建设经验,提炼智慧赋能基层治理的实现逻辑,分析“智慧党建”面临的难题阻碍,并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优化路径。

实践过程将知行合一与立德树人并重,通过采访184位党员楷模的初心故事,充实真实生动党建素材,以各行各业一线党员的言传身教,培育青心向党的家国情怀。


指导教师

彭勃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吴嘉宝、杨铭奕、刘旭、赵吉、杜力、吴金鹏、庞锐、邓雪、郭禹辰、张洋、吴晓吁、范洋洋、任小龙、罗苗苗、邹程琳、任若萌、徐沁杰、田梦瑶、万崔、浦颖婕、于海博、孔心怡、徐冉、乔丽楠、滕沁芫、张语珩


实践成果

实践团成员完成了4份调研报告,并基于调研所得与专业所学,建立了区域高端制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制造业质量提升系统分析模型,开展了关于长三角质量治理一体化、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布局等11项专题研究,共计形成20万字总结报告。撰写咨政建言2篇,投稿SCI论文3篇,为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重大咨询项目《新时期优质制造重大问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交大智慧。


融媒·乡通

——融媒发展助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田野调查

项目介绍

70年前,包括凉山州在内的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式变革;而如今,新兴的融合传播技术与模式,也发挥了其应用场景广泛的优势,助力传统贫困地区一步跨越到信息时代,在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奋斗路上,“媒介融合、民族融通、其乐融融”—— 一幅美好田园画跃然眼前。“融媒·乡通”实践团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为主体,深入大凉山基层地区,围绕融媒应该“融什么”、“凭借什么而融”、“为了什么而融”等关键问题,对融媒体事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课题进行科学调研。实践团创新地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大数据挖掘、LSA(Latent semantic analysis)等定量数据研究方法,升级了传统的扎根理论等定性研究方法,藉由这次实践,把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传播学研究“传感器”铺展到基层“毛细血管”。


指导教师

单世联


项目所在学院

媒体与传播学院


团队成员

田翔、王天一、罗丹、谭璐、向凯、柯磊、廖梅成


实践成果

实践团的调研成果形成了4篇质化、量化研究论文,正在主流期刊投稿审核过程中。这些成果在科研方面推进探索步伐的同时,更为当地实践提供了更加有力、精确的依据,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基层媒体运营决策长期以来仅能依靠思辨分析的短板,是实践团践行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次实践活动对实践团团员们以及后方同学也产生了良好的立德育人效果,实践团撰写的“大凉山日记”融媒体系列作品获得了良好反响,实践团团员也立志长期扎根西部基层地区,建立了长期实践基地和合作机制,希望把自身作为“融媒该融些什么”的答案之一,以智力资源作为基层融媒的要素。


“铸梦长三角,质造新时代”

——长三角高端制造质量提升一体化发展调研

项目介绍

项目聚焦长三角高端制造质量提升,结合领域知识开展调研,探寻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端制造质量提升升级路径与发展对策。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建立区域高端制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梳理长三角地区质量发展有关政府公文34份,地方统计年鉴40份,企业年报524份,对近十年来16000余条有效数据展开分析,发掘质量提升关键问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长三角高端制造代表性企业37家,走访质量相关政府部门5家,开展专题研讨会议12场,并构建制造业质量提升系统分析模型,探究影响质量升级的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深入剖析制约长三角高端制造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点,提出对策建议,助力长三角高端制造补链,实现一体化发展。


指导教师

夏唐斌 潘尔顺


项目所在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安向昕、许昱晖、朱颖、黄梦蝶、马若晨、严铭、司国锦、卫宇杰、刘子煜、丁雨童、洪舸、蒋一民、张开淦、朱紫仪、王婧、齐婧、吴琦琛


实践成果

实践团成员完成了4份调研报告,并基于调研所得与专业所学,建立了区域高端制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制造业质量提升系统分析模型,开展了关于长三角质量治理一体化、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布局等11项专题研究,共计形成20万字总结报告。撰写咨政建言2篇,投稿SCI论文3篇,为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重大咨询项目《新时期优质制造重大问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交大智慧。


门诊异地结算何以使命必达?

——基于沪苏浙皖41个城市的调研

项目介绍

本实践项目聚焦于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政策,旨在助力该政策在全国的顺利推进,明确政策目标及各方需求的达成情况。实践团深入长三角地区41市开展专家访谈、发放调查问卷、搜集机构统计数据,综合应用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长三角推行政策过程中的创新机制、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政府、医院、患者三方需求与利益交互关系,明确政策进一步推进亟待解决的难题,建立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利益主体交互模型和结算平台改善模型,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共创异地便利就医的健康中国。


指导教师

张录法 李力 罗津


项目所在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团队成员

冯雪、冀滋升、周卉、张政元、张柳依、尹婷


实践成果

在资政建言方面,实践团成员对长三角41市就医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实证分析,参与撰写的决策参考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采纳。

在学术论文方面,实践团参与发表健康报专刊文章,成员参与编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CSSCI检索期刊,另有发表在医疗保险领域的文章评选为中国医疗保险第七期优秀文章,同时完成英文文章发表于国际公共健康领域SSCI顶级期刊。

在课题研究方面,本实践为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成长育人方面,实践团成员立足自身专业,了解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改善全过程,真正的将专业知识融入进了实践之中,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智·疗

——老年群体健康管理体系中的智慧医疗实践

项目介绍

本次社会实践响应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一体多病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服务,建立一个在线的健康管理惠民平台,构建一座连接老年人生活与医疗资源的桥梁,形成线下加线上的互动模式。利用线上平台,让老人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优化老年慢性病的诊疗流程,提升就医体验,推动被动医疗转变为主动健康管理。在本次实践中,实现医疗数据可量化、可分析、可共享是我们的目标,让设计和技术赋能医疗产业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线上医疗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教师

刘钊


项目所在学院

设计学院


团队成员

史书圆、魏怡文、凌闻元、王文捷、徐之淇、金安安、覃智威、李晗、郑弘韬、李硕、孟士超、冯捷、姜来、赵美淇、赵思嘉、黄紫绮


实践成果

实践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进行深度合作,围绕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电子化展开。在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完成实地调研、平台搭建和落地测试,为医院和老年群体构建了一款本土化的科学全面的评估平台,包括内含躯体状态、营养状态等17个板块的测试,共计177份量表。平台一方面通过对老年群体提供综合评估,实现对慢性疾病的关注前移;另一方面平台也可将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盘来考虑治疗方案,提供延续性医疗服务模式。


智惠民生

——智慧城市开启人民城市新篇章

项目介绍

实践团以浦东为基点,以北京、武汉、重庆、长沙等城市为辅助,调研了当今智慧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发展趋势。

实践团设计构建了浦东新区智慧交通信息一体化平台。模拟出局部地区车流量、人流量、人群密度等数据的可视化;实践团通过深度学习的技术,实现了对街道行人、车辆的检测;此外,借助算法对出租车轨迹监测,实现异常轨迹预警,有效提高出租车调度效率,。

实践结束后,实践团制作宣传视频,撰写实践报告,组织开办智慧城市专题讲座,

本次实践使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强国、建设人民城市等伟大的工程上所肩负的责任,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人民幸福同向同行。


指导教师

曹健


项目所在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赵博宣、郭锦沛、顾扬、贾博涵、王池、申世通、仇雨恬、林舒怀、许贤、杨镇宇、冯驰


实践成果

实践团利用Grafana可视化平台设计、构建了浦东新区智慧交通信息一体化平台。使用YOLOX 网络实现了在不同视角下对街道的行人及车辆进行识别,该模型能够用于检测电动车骑行时的安全帽佩戴情况,所获取的数据也可作为智慧城市管理监测可视化系统的数据源之一。借助MapReduce编程框架与iBOAT算法对出租车轨迹监测,能够实现异常轨迹预警,并有效提高出租车调度效率。

实践团根据各省市调研到的智慧城市的方案、对策,编写了六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以及一本《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发展建议书》,提出了各个问题的解决建议;实践完成后,实践团向调研过的有关部门反馈了报告内容及技术成果,并得到了相关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肯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号召全体交大青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实际行动献礼建党百年,在实践中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今年暑期,在团市委和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各部门和院系统筹联动,以“永远跟党走——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在疫情动态防控的背景下,抓好学生实践教育不放松,暑期组织910支实践队伍,超过12000人次分赴全国各地,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十四五规划谋新篇”“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四大功能’”等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让青春向山向海

交大学子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把小我融入大我

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


来源 | 校团委

素材 | 上海学联、各实践团

编辑 | 顾懿

责任编辑 | 金雪



推荐阅读

1、再捐1100万,致敬黄旭华学长!网友:这才是明星!

2、今天开始!代码3105,上海交大@你,请确认!

3、交大再发Science!聚焦超导体中分段费米面的实现

4、向总理汇报!智慧→实用,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受高度关注!

5、稳!交大战队过关斩将,夺全国总冠军!

祝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