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光院士:日常个人防护记住16个“三字口诀”
今天(5月16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上海逐步过渡到常态化防控后,日常生产生活将逐步恢复,请问宁光院士对市民个人防护有哪些提示?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介绍,当前,本市疫情防控正处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防控转换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降新增、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所以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还需要市民自觉遵守相关防控规定,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筑牢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
要加强个人健康防范管理,坚持“三件套”“五还要”。要尽量减少流动,非必要不外出,避免扎堆集聚;要按照各类场所防疫要求,在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主动做好测温、亮码、扫码等防控措施。如果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KN95、N95口罩,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就医排查。随着逐步常态化防控,包括瑞金医院在内的上海市区两级医院也恢复基本医疗,满足市民健康需求。
16个“三字口诀”做为生活小建议送给大家:即戴口罩,常通风,讲卫生,定距离,重消毒,常运动,少流动,不聚集,增营养,要交流,验核酸,测体温,早就医,健康码,打疫苗,基础病。
16个“三字口诀”
● 戴口罩 ●
科学规范口罩已是大家共识。尤其是在转到常态化防控时更为必要。戴口罩在目前是防止疫情死灰复燃的重中之重。
● 勤通风 ●
上海有开窗通风的好习惯,要坚持,尤其是夏季开空调时通风是很重要的措施。
● 讲卫生 ●
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手卫生,触摸可疑污染物后更要及时清洁消毒双手。外出减少触碰,携带清洁餐巾纸用作避污纸,避免手的直接接触一些物品。
● 定距离 ●
也就是保持足够社交距离至少一米,建议2米,这样就更加安全。
● 重消毒 ●
居家清洁适当消毒。居家应该以清洁为主,消毒可用更环保的物理方法如煮沸、日晒等,对一些手高频接触的如门把手等,可用75%酒精擦拭,也可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等。对外卖快递等外包装还是注意要用有效消毒剂喷洒擦拭,并且能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打开。
● 常运动 ●
疫情防控居家长活动少,建议选择可行的运动方式“动”起来,各种运动都很好。家庭成员间互相促进的趣味性运动既增加感情又减低心理问题。青少年朋友要多运动少游戏。若情况允许如防范区可选择户外人员不多时,上下午各20分钟的户外锻炼,例如跳绳、跑步、羽毛球、踢毽子等。
● 少流动 ●
转入常态化防控后还是再一次提醒大家,非必要不流动。因为人员的高密度流动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封控区、管控区以及密接者或次密接者的流动更加不利于疫情防控。乘坐交通工具也要做好个人防控。
● 不聚集 ●
聚集尤其是脱下口罩的近距离聚集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坚持非必要不聚集是保持社会面清零的重要措施,真心希望我们大家能做到,这样才能保持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建议我们把聚集搬到网上用视频的方法和家人朋友交流,阅读和欣赏音乐等艺术等。大疫之后必有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或许此次疫情之后视频等网上交流会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外出一定做好个人防护备好手杖或有人陪伴。
● 增营养 ●
保持良好营养增加免疫力是防治病毒的有效手段。丰富营养增强免疫力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太油腻和高热量,要注意包括维生素D在内的维生素的供应。
● 要交流 ●
疫情防控自觉居家。这是一个难得家庭内交流的机会并且增加亲情。通过交流增加对新冠的了解,增加科学防控知识。多交流,多沟通还可有效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验核酸 ●
在上海已经实行免费核酸检测,而且建立更加便捷的核酸采样点。即便是转入常态化防控,还是要按要求检测核酸。记住:检测核酸既是保护您自己也是保护您周围的家人及同事。
● 健康码 ●
出示健康码将会是常态化防控时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重点场所还会有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等措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不便,但为了常态化防控,还是希望大家能自觉遵守。
● 测体温、早就医 ●
测体温是提高警惕发现新冠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热,您可以自测抗原同时尽早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
● 种疫苗 ●
这也是我今天最想呼吁的一件事。要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及加强接种,有序推进疫苗同源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接种覆盖率,筑牢疫情防控免疫屏障,有效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做好健康责任的第一人。
● 基础病 ●
随着上海疫情的逐步控制,上海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急诊和住院等医疗服务已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化运行状态,市民朋友们如果因基础病变有就诊需要,可以前来就诊,就诊前请尽量做好预约,减少人员聚集。
自觉遵守相关防控规定
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筑牢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
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晨琰
编辑: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推荐阅读
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