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 交大人斩获多项荣誉!


8月19日

中国医师节

如约而至

我们的视线

为白衣天使停留


交大医学院

“医”如既往

不忘初心

获得了多项属于医生的荣誉


让我们一同向这群白衣天使致敬!



上海医务界一大重磅奖项——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十九届“银蛇奖”正式揭晓 。交大医学院共有11人获得相关荣誉,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骨科新材料与修复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范存义获得“特别荣誉奖”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珅荣获一等奖,4人荣获二等奖,2人荣获三等奖,3人获得提名奖。




特别荣誉奖



范存义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副主任

上海骨科新材料与修复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肢体创伤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骨软骨退变等领域研究,在肘关节功能障碍的诊疗方面形成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方案,成果多次写入《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等国际经典教科书和专著,纳入国际指南和共识。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20余项。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国之名医等荣誉。


一等奖


刘  珅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

个人年门急诊4500余例、主刀手术1000余例,传承六院“断肢再植”技术,完成断肢/指再植、显微皮瓣等手术1000余例,促进“保肢”到“保功能”转变;对“肘关节粘连”建立治疗新技术,提高综合疗效;对“肌腱粘连”阐明防治材料作用原理及机制,指导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发表SCI论文5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2.1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专利授权15项,已转化5项。


二等奖





邹  强

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围绕肿瘤免疫应答与耐受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参与调控肿瘤免疫代谢的关键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探索干预肿瘤免疫代谢、提高肿瘤免疫应答的免疫治疗策略,取得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为提高抗肿瘤免疫应答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近5年以最后通讯作者SCI论著发表8篇,代表性论著发表于《细胞代谢》《分子细胞》等国际专业期刊。

闫小响

附属瑞金医院

心血管内科教授、研究员、博导

致力于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每年主刀完成介入手术400余例。聚焦急性心梗这一临床最危重冠心病,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揭示心梗损伤过程中巨噬细胞与心肌细胞互作及调控新机制;临床转化上,创新提出靶向纤维化多模态影像预测心梗晚期重构的新策略,为心梗早期危险分层和靶向干预提供全新解决方案。发表SCI论文32篇,累计影响因子310分,单篇最高被引用458次。

曲新华

附属仁济医院

骨关节外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博导

擅长微创关节置换术、肩膝关节镜等四级手术,创新开展髌股轨迹改良型和高屈型微创关节置换术。聚焦“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在早期快速诊断、致病顽固细菌清除、机体局部免疫增强、感染缺损修复重建等方面攻克了一系列临床难题。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篇,成果被6个国际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引用。获国家专利19项。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骨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学者等荣誉。

刘剑楠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硕导

临床主攻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治和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主刀完成各类颌面部肿瘤手术近3000例。建立中国人群多维度颅颌面特征库,运用AI算法实现颌面重建的智能规划;建立数字化牙种植牵引技术体系,牵头研发国内首台“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建立交互式远程智能张口康复系统。发表论文31篇,主持课题9项。授权专利31项,“智能张口康复器”“牙种植牵引器”等产品实现临床转化。



三等奖




杨晓璐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副主任医师

开拓眼肿瘤亚专科领域,建立专病门诊,开设眼肿瘤MDT门诊,建立年轻的眼肿瘤队伍,开展多项国际领先创新治疗技术,成功诊治500余例眼肿瘤患者。自主研发国产眼内敷贴器,开展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内放射敷贴治疗;创新眼部惰性淋巴瘤极低剂量放射治疗,建立眼肿瘤多模影像综合诊断方案;挑战高难度眼部肿瘤切除手术,保留患者眼球、提高视力;开展多学科合作,协同诊断治疗眼肿瘤患者。

徐  炜

附属同仁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

独立主刀完成各种脊柱外科三四级手术2000余台。临床主攻方向为“老年退变性脊柱疾病的阶梯式精准诊疗”,形成了对老年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阶梯化、精准化、微创化”治疗的临床特色。相应技术得到推广,提高了脊柱外科医生精准微创诊治水平,极大减少了并发症,明显降低了医疗费用。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课题基金15项。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提名奖



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吴向嵩


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

成兴华


附属松江医院(筹)骨科

柳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委启动2023年“上海好医生”寻找推选活动,最终产生20位2023年“上海好医生”和9位提名奖。其中,交大医学院系统3位荣获“上海好医生”称号,2位获提名奖。




“上海好医生”


陈晓农

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

主任医师

从医34年,长期奋战在医疗工作第一线,潜心耕耘慢性肾脏病领域,积极开展各项肾病治疗新技术,创新性建立CKD-MBD系统性评估体系,率先提出CKD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理念,着力于改善肾病患者预后。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实现血透患者无一例掉队且感染新冠死亡率全国最低。她躬身育才,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她热心公益和科普,足迹惠及雪域边陲。陈晓农就是这样一位数十年如一日,用精湛医技拯救茫茫苍生,用医者仁心温暖患者人心的好医生。

赖红昌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

主任医师,教授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上海乃至全国口腔种植诊疗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赖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采用创新性方案解决种植牙骨量不足等临床难题,使千余例辗转求医的老年无牙患者恢复咀嚼功能。赖教授多年来奔赴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在偏远地区开展义诊和继续教育工作,不仅亲手为患者治疗,更是把技术留在当地、造福当地。他为我国输送了大批种植专科医生,均衡国内口腔种植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此外,赖教授推动制定的全球首个临床评价专家共识,对推广口腔种植规范化诊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刘   红

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眼科

主任医师,博导

以“为孩子带去光明”为己任,在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不断钻研创新,应用遮盖结合压抑疗法,大大提高了重度弱视临床治疗效果;率先垂范,注重技术与人文并重,不仅有效应对斜视、复视的疑难杂症,亦热心公益科普,深得患者信赖与爱戴;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眼科专业队伍;承担多项国家级、市局级科研课题,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获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曾荣获202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记功等荣誉称号。



“上海好医生”提名奖


韩邦旻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

临床科研创新追光者,始终秉持着“医学创新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从临床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带领学科连续三年在中国医学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2、上海第1。他是精准诊疗体系开拓者,作为外科医生的他认为“手术不是目的,健康才是最终目的”,建立国内首家全周期前列腺癌综合诊疗平台。他是公众健康科普点灯者,坚持照亮每一位“看不见”的患者,面对大众,面对基层医生,纵横交错打造立体化科普网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张金萍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儿科

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儿科临床一线工作,发挥创业者精神,以护佑临港儿童健康为己任,带领儿科团队在临港这片热土深耕多年。作为临港院区儿科常务副主任的她,从零开始,积极开展新技术,带领儿科学科全面发展。秉承高标准、守规范、重细节、抓质量,倾力打造临港儿科品牌,成立“阳光宝宝康复基地”,有效解决宝宝康复就医难题。在新冠疫情期间,张金萍带领团队共收治600余名儿童新冠患者,并建立亲子家庭收治模式,为防疫注入温暖力量。曾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第四届医树奖”等荣誉,并多次参加市内以及云南青海义诊进行科普宣传。


向以上获奖人员表示祝贺!


来源:医学院

责任编辑:“四力”共行计划成员

邵士博

推荐阅读

1、7项特等奖!交大学子在全国赛事中再创佳绩!

2、做一道爱的填空题:“谢谢你,老师!让我_______”

3、交大这支王牌团队,再获全国大赛特等奖!

4、王者归来,势不可挡!交大勇夺RM2023机甲大师全国总冠军

5、交大出版社40周年!这40场活动与你相约

医师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