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两会”的交大声音!

请收藏 上海交通大学 2024-02-14

上海市“两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月22日-25日召开,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1月23日隆重举行,将于1月27日闭幕。

2024年上海两会,交大38位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五个中心建设”、“浦东综合改革”、“养老”等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并获媒体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等中央及沪上主流媒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现摘录部分媒体报道,分享交大人的上海两会声音。

“两会”上的交大声音


丁奎岭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就上海交通大学而言,也是加快实现学校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重要一年。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鸿蒙操作系统这样探索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需求的大成果,有更多挺进ESI万分之一的学科,有更多胸怀世界、扎根中国的青年人才和领军人才,也期待有组织科研模式能够进一步得以推进,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核心在于“稳”,就是要举旗定向,始终坚守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以进促稳,核心在于“进”,就是要加速创新,以有组织科研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从布局上来说,做好有组织科研,就是要做好“三区”工作。先立后破,其核心在“立”,就是要先行先试,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新模式。

当前对学校最紧要、最有利的“时”与“势”,就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四个第一”(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的发展要求,以及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高校当把握好这个机遇,紧密对接上海重点发展的方向,持续推动学科布局的迭代升级、与时俱进。比如,近期上海交大正借助徐汇区人工智能发展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建设,探索一条涵盖教育、科技、人才的学科重塑重组新路径。


江  帆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


江帆在担任市人大代表以来,一直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去年上海两会,她提出了关于“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加托育功能”的建议, 她今年关注的话题也与教育、卫生和儿童有关。

就多部门联动提升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级,江帆建议,一是加强专业人员配置。建议相关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详细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培训计划。儿童保健医生应加强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在社区提供面向儿童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除了市区两级精神医疗机构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诊疗门诊外,适当扩大儿童精神疾病的住院资源,同时鼓励儿童专科医院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童精神心理科。三是对于重度精神疾病学生构建学校和医疗机构闭环体系。进一步加强医教结合,对于重度精神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家-校-医联动,从家校识别转诊-医疗机构诊治-家校医联动康复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坚强防线。四是加强对社会资本提供未成年人精神服务的监管及人员培训能力的认定,确保其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能力基础上,用好社会资源作为现有公立医疗资源的补充。

此外,江帆代表还就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出进一步建议意见,提出在普通中小学配备特殊教育师资,为人群中15%有特殊需求服务的儿童提供针对性地教育服务与支持。


黄  震

民进中央副主席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民进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生命线,是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所在。黄震说,拓展重点提案督办民主协商形式,以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为示范引领,用好界别委员工作室,团结更多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参与提案督办协商。通过视察与调查、走访承办单位等督办形式,引导各方深入协商交流,着力打通提案建议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黄震走访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玫克生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在详细了解项目产品、应用场景、合作交流等情况后,黄震回应了企业关于当前电站设备核心零部件成本上升、新能源技术迭代迅速的关切,并围绕加强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应用,做好能源转型路径选择和技术判断等话题进行探讨。他认为,要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以新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加速推进电力行业绿色转型,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陆  铭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面向高标准开放的国际通行规则对标,来推进国内改革,这是浦东方案的目标。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具体而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陆铭认为,新改革将对浦东,对上海,对乃至整个长三角形成一个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推动力。《方案》明确提到浦东将展开压力测试,这意味着有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举措也将在成熟条件下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复制。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浦东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建立健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机制?陆铭教授指出,浦东应以上海与毗邻地区形成都市圈发展为目标实现突破。“从城乡空间格局角度来讲,一线城市都要跨越既有的行政管辖边界,面向都市圈形成一体化发展态势,”他补充说,“在都市圈范围内以通行一小时为半径(大约在50到80公里半径范围之内)形成一体化发展,区域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都可以进一步增加。浦东如果能够率先在城市建设用地、人口上有所突破的话,对于未来解放思想,面向上海都市圈,而不是上海行政管辖范围内来实施人口和土地供应的规划,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汪  泓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汪泓表示,当前,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中已经迈向全球顶尖。从综合实力来看,上海在全球100个科技创新城市中位居第五,亚太第三。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已呈加速超越之势。汪泓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她认为,上海要蹚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之路,可以从科学研究突破、技术创新策源、创新产业引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国际化5个维度综合考量。如何完善上海“揭榜挂帅”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对此,汪泓提出六点建议:以“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创新精神,强化战略引领和冒险文化的双轮驱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产业需求、问题导向”强化协同,建立项目多方来源机制;以“唯贤选帅、公平竞争”为原则,打造“钱学森”式的顶尖战略科学家团队,营造创新新生态;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建立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解决持续激励和市场化导向的问题;以“严格把关、过程调整”为原则,建立严格的成果验收和奖惩机制;以“创新改革、先试先行”为原则,畅通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中的堵点问题。此外,汪泓还对就业问题、养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胡奕明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今年上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话,在审议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什么是耐心资本?顾名思义,愿意长期干下去、有足够耐心的资本。资金进来了怎么留住?也就是说,如何让资本有足够耐心、愿意长期干下去?胡奕明认为:“资本要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资本本身的考核问题,如果说这个业绩考核是时间比较短的,比如说一年一考核,这就谈不上是长期资本,也谈不上是耐心资本,投了以后的管理,跟容错是联系在一起的。”


程金华

上海市政协委员

民革上海市徐汇区主委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上海交大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为满足居民日常用药需求,本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大大改善了社区药品配备的保障。然而,作为本市医疗体系重要环节的高校内设医疗机构,至今无法给本校师生员工开具延伸处方,大学校医院“开药难”的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本市高校内设医疗机构“开药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有药品目录满足不了师生员工的用药需求;本市政策虽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本单位药品供应目录,实现应配尽配,但该政策并不覆盖高校内设医疗机构。为让高校内设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单位的卫生服务职能,程金华建议:一是分类对待,采取由高校申请发起或者根据卫健委制定的准入方式,将本市高校内设医疗机构逐步纳入卫健委的政策执行对象范围,择优试点推进;获得卫健委授权的校医院,可以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式开具延伸处方,并为师生员工配备相应的药品。二是对于具备条件的本市高校,允许其校医院可以与附属医院合作联动,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形式,在附属医院的云诊室为本校师生员工开具所需药品。三是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方式,动员政府、学校和社会多种力量,加大高校内设医疗机构的建设,使更多本市校医院拥有开具延伸处方的能力与资质。


周武忠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

设计学院教授


除了沪语之外,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代表的“三大文化”,是上海神韵魅力所在,其精神内核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精神。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设计学院教授,国际设计科学学会主席周武忠告诉中新网记者,目前代表上海“三大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践尚显不足。他建议,上海要以文叙事、以文促产、以文造景,如可借力中国设计融合科技与艺术,讲好上海故事,结合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举办“东方设计大奖赛”,推进“三大文化”进行文化再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曹  晖

上海市人大代表

附属仁济医院外科教研室兼大外科主任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近十年已取得突破性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产尤其是沪产高端医疗装备竞争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破冰海外市场,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建议政府通过适度倾斜招标采购政策精准扶持国产自主品牌,鼓励上海各大医疗机构使用临床价值高、创新性强的高端国产医疗设备开展医疗服务;充分利用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的宝贵平台,激发医院及高校与产业合作积极性,推动“政产学研医”五位一体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构建从研发到应用再到推广的良性创新生态;助力上海国产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大循环,让中国智造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上海对口援疆援藏帮贫扶困工作中优先使用沪产自主品牌;医疗健康数据关乎国家安全,建议针对国家重大科研大设施、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涉及上海市民调研等重大项目,严格限制进口及以“国产化”名义的外资实体企业参与,用沪产装备逐步予以替换。


包玉倩

上海市人大代表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包玉倩代表认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对康复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现状还不适应实现高质量康复治疗的目标。上海是我国医学高地之一,在康复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尽早与国际接轨。为提高康复技术能力,推动和完善康复治疗师职业分类,建议:制定符合上海实际的康复治疗师专业队伍建设的策略方案。1、开展调研,了解康复治疗各相关主体对康复治疗师职业分类的认识,提出制定符合上海实际的推进康复治疗师职业分类发展的政策文件。2、人社部门调整职业分类,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和言语治疗师(ST)列为独立的职业。3、进一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设置,分类培养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和言语治疗师(ST)等康复专业人才。4、规范康复专业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保持康复专业队伍能力持续提高和队伍稳定。5、医疗机构等用人单位优化康复岗位设置和人-岗适配,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康复专业服务。


郑民华

上海市政协常委

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


本届政协会上郑民华委员一个提案是关于公立医院推广无陪护病房的建议。落实国家卫健委有关将加强护理工作的有关通知,推进公立医院无陪伴护理进入病房。郑民华委员建议对于推行无陪护病房的有关费用问题,实施医保、医院、个人的分担机制,以减轻病人及医院的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定一个标准,实施医保、医院、个人的分担机制。比如说,医保负担20%、30%,个人负担50%,医院方面承担一点行政管理费用等等。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保住病人的看护安全底线,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

除此之外郑民华委员还建议,扩大专业护理人才包括护工招用规模,并加强培训。持续改善医疗护理服务,只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 30%的护理人员加上适当比例的护工,基本可以满足无陪护病房的需要。远期来看,还要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将护工岗位由更专业的助理护士承担,这需要各有关部门从学校、人力资源、卫健委等部门协同出台鼓励性政策。


张伟滨

上海市政协常委

民进中央委员

上海市委副主委

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


为推动医疗服务活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寻求城市整体医疗服务效能得到优化,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疗服务秩序,提高社区医院和城镇卫生院医疗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张伟滨委员建议:1)加强服务与需求相匹配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依据基层医疗机构所在地服务人口和医疗对象的差异,如老年人、妇女儿童较多地区,补充完善相应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能力。2)强化社区医院普通门诊的服务能力,探索激励机制,引导三甲医院骨干医生轮流下沉社区、乡镇基层医院巡回门诊,其服务和成效采用量化管理,纳入所工作的三甲医院对其工作和绩效考核。3}扩大基层医院药品目录,某些需要特殊控制的药品,可由坐诊的三甲医生开出处方并由所工作的三甲医院配送。4)探索“医联体医生团队”建设,新毕业医生进入基层医院工作两年后统一纳入“医联体专业人员一体化管理”机制,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参加上级医院临床工作,形成同质化人才培养机制,使三级医疗体系建设近最大可能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也让公共卫生资源更有效的应用。


郑军华

上海市政协委员

医学院党委常委

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


郑军华委员在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撰写了5份议案,其中一份为《重视临床研究中心和研究医学人才建设的建议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发展》。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临床研究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等的短板问题十分突出。郑军华委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需实践“医-政-产-学-研-资-用”的开放型临床研究合作新模式。通过整合临床研究资源,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办公室,协调包括市卫健委、申康、药监局、长三角审评中心、医保局、市科委、研发企业等部门和单位,整合推进临床研究进程。二是需探索临床研究高水平人才梯队与支撑队伍培养的新路径。健全临床研究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临床研究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不仅要强化临床中青年研究型医师的培养,也要兼顾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的加入,培养和打造一支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临床研究队伍。三是需强化临床研究的经费投入,优化临床研究配套经费的使用管理。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临床研究经费投入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蒋欣泉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

口腔医学系主任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战略擘画下,正致力于推动口腔医疗资源下沉社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蒋欣泉委员认为当前虽已完成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在资源配置、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方面进一步提升。为解决这些问题,蒋欣泉委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大财政投资,加快设备更新,优化口腔医疗服务流程,强化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以及加强上下联动网络体系的建设。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社区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构建更公平、高效、创新的口腔医疗服务体系,为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李青峰

上海市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上海市委常委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


关于夯实数据底座打造数字资产推动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问题,李青峰委员认为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应加快卫生健康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以公立医院为抓手,是我国未来强化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自2020年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工作,需深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更需多部门深度协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主要存在“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医疗服务同质化共享不全面”、“医疗数据资产化转型意识不通畅”等问题。

李青峰委员建议开展医院“信息强基工程”,推进医疗数据全面结构化,加强医院“数字诊疗布局”,推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并加强医疗“数据资产确权”,推进公立医院数字化转型。


毛恩强

上海市政协委员

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


非急诊状态病人占用急救医疗资源是多数二级、三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影响了急救服务能力。社会老龄化、急救收费标准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完善、学科专科化、绩效考核标准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均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毛恩强委员认为破解这一难题要多方协作、调整构建新的诊疗体系。实施院前急救、社区医院的初级分诊和分级诊疗;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中心—区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联动机制;实行急诊、急救医疗服务收费的分级管理,提高三级医院的急救医疗服务收费;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给予适当政策扶持。最终实现无需急诊医疗资源服务的病人在72小时内基本实现分流至对应的医疗机构。从而腾出更多的急救医疗资源为需要急救的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曾凡一

上海市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曾凡一委员本次会议中从生物医药、人才、民生等方面提交了四份提案,主要涉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高精度放射治疗用质子设备制造、新时代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改进与发展等,从不同层面为上海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曾凡一委员建议,聚焦技术创新,激发更蓬勃的产业活力;同时注重成果转化,增强雄厚的产业实力;此外,还要聚焦升级转型和制度建设,培育肥沃的产业土壤和支撑平台;共同助力上海生物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推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另外,对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教育和人才问题,曾凡一委员进一步对“新时代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根据调研和走访的资料,曾凡一委员提出尽快在上海落地科普职称评定、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支持力度、设立科普活动管理部门、以及进一步均衡化科普教育等的建议。


刘俊岭

上海市政协委员

基础医学院血栓与血管生物学课题组教授


流感高发,医院门急诊排队就医时间长,不仅增高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加剧医疗机构应急服务压力。刘俊岭委员提出普及“家庭药箱”,保障应急用药的建议,由专业机构制定目录。刘俊岭委员认为,根据近阶段国家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信息对预警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由专业医疗机构制定“家庭药箱”目录,并定期更新。药箱内包含安全、有效、经济的非处方药物,如解热镇痛类药物、缓解呕吐腹泻药物、治疗轻度外伤药物等。同时,加大重点、特殊人群 (包括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失独家庭、低保家庭等) 的保障力度,由街道和居委会牵头,统计社区内特殊人群和家庭数量,实现“家庭药箱”的普及推广。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统战部
责任编辑:“四力”共行计划成员
物理与天文学院 叶丹
主编:金雪

推荐阅读

  1. 留在交大过寒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 权威发布 | 交大2023届毕业生去哪儿了?

  3. 勇担大学使命|今天,《文汇报》整版聚焦上海交大!

  4. 逐光而行,行将致远,看交大姑娘的不设限人生!

  5. 上海交大×贵州“村超”|千里奔赴只为这个约定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两会”的交大声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