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The Paper Chase:40年来,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电影

2014-11-08 法律读库

来源于微信公号:中国法律评论,原题:戴昕:力争上游,还是夺宝奇兵?

作者简介戴昕,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The Paper Chase》四十年来号称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电影。好在哪里?

主人公哈特是从美国中西部(翻译:“乡下”)考入哈佛法学院的质朴青年,初入课堂,就被大名鼎鼎的合同法教授金斯菲尔德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虐到把早饭呕吐干净。但哈特从此被这位冷酷、严厉、不通丝毫人情的金教授吸引,几度遭打击却终究不气馁,最后在年末合同法考试中得到“A”。这显然有励志型选手的意思,难怪港台曾将《The Paper Chase》的片名译为“力争上游”甚至“平步青云”。


而该片另一个常见中译名则是“寒窗恋”,更点出影片刻画法学院苦读之外的另一条故事线索,即哈特与金教授女儿苏珊之间时起时落的恋爱关系。哈特与苏珊初遇时并不知其身份,交往后一度因恋爱耽搁学业而放弃。但因偶然机会发现苏珊是教授之女后,哈特却又努力要功课与情感平衡兼顾。直到一次哈特有幸得到金教授布置的助研任务,受宠若惊之下,忙不迭放了苏珊鸽子,后者愤而甩之。但哈特千辛万苦却没能按时完成教授的任务,遭教授当面奚落,幡然醒悟,试图和苏珊实现关系正当化,并且片尾居然真与苏珊和好,考试后一起跑到海边度假。


多年来总有人声称受该片(及之后翻拍的同名电视剧)影响,才选择报考法学院、甚至哈佛法学院,其中包括哈佛的现任院长。按哈特满怀憧憬的说法,到法学院苦读是“平步青云”的诱人正道,特别是能在哈佛熬出头的,不是当总统,当大法官,就是成为华尔街大鳄。而以金教授为化身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对许多天资聪颖、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想必也很有吸引力,摩拳擦掌要到法学院这个智力和毅力的决斗场去挑战、证明自己。何况片中哈特连恋爱都没耽误,青春回忆全是正能量。


但也有很多观者一直将《The PaperChase》视为批判之作。影片原作小说的作者约翰·奥斯本(美国国父之一杰伊的后代)就承认,当年写作的初衷包含了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法学院氛围的不满——彼时奥斯本正是哈佛法学院的三年级学生。影片高潮处,借哈特之口,奥斯本甚至以极其直白的方式发泄了自己对法学教授和法学院的愤恨:“你就是狗娘养的!”


《The Paper Chase》播出之时与之后,赶上批判法学及女性主义法学的兴起。论者多以片中刻画的严酷的达尔文主义教育环境为针砭对象,指责金斯菲尔德代表的法律教育用巨大的肉体和精神压力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正常情感能力,而这种教育训练或筛选出的法律人则注定具有虚伪、傲慢、世故、自私、缺乏同情心等一系列普通人反感的特点。影片不少情节看来都吻合这种解读,例如哈特对恋爱关系的处理体现了法学院对个人情感的压抑;同学间激烈的竞争使哈特所在的学习小组即使只有六个成员也无法维持合作;哈特的同学凯文甚至由于不堪金教授课堂上的羞辱和成绩压力,试图在自己生日当晚自杀。女性主义者则借该片抨击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对女性的长期排挤和敌意。片中仅有的几个女性角色,不是情人、妻子就是图书管理员、酒店服务生,甚至除了背景中出现外,全片没有一个真正出场的法学院女生角色,课堂内外无处不充斥着雄性荷尔蒙。


这类批评虽不无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有些过于借题发挥。观众见到金教授那副可憎面目,就难以客观看待其举动。但除了第一堂课对刚到校还缺乏适应的新生哈特的诘责确嫌苛刻外,金教授其他时候的课堂表现并不出格。点名叫到的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他通常都不会纠缠。只有碰到学生发言自作聪明地乱扯时,我们才会看到金教授面无表情地给予负面回应。例如片中着力刻画的悲剧角色凯文,金教授主动打击他的只有一次:


“布鲁克斯(凯文的姓氏)先生,你事先读材料了吗?”
“读了,我读了,我记得案情事实,我有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
“你有什么?”
“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
“再说一遍?”
“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
“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对你,布鲁克斯先生,毫无用处,如果你没有分析脑子里海量事实信息的能力。知道了吗,布鲁克斯?”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却当众自吹记忆惊人,老师只做如是回应,已经算客气了。而凯文之所以后来寻死觅活,客观看无疑内因为主:一方面他自认聪敏却不适应法学院学习,对信心是个打击;另一方面凯文娶了个法律世家的富二代,老丈人帮忙联系好了暑期实习工作,只等考试成绩过关,搞得他压力山大,怕考砸愧对父老。对这一情节,我认为失真,因为若凯文真有如此家世,又已进了哈佛,现实中考试成绩不可能影响找工作。但除此不论,如果凯文的悲剧都要算到法学教育没人性的头上,这就太小资了。


对待哈特,金教授也很难说有何不周,只是观众的移情都在主人公身上,后者与教授的交往中抱有过高期许,一旦未能实现,观众也会随着他体会情绪落差。但哈特在为教授做助研时之所以遭当面奚落,确是由于其既没有按时交差也没有及时沟通,而我们看到不食人间烟火的金教授在指出其错误之后,居然还不忘让哈特去补补觉。此外让哈特耿耿于怀的是教授从始至终没有记住他是谁,这很有一厢情愿的成分:老教授记不清学生面目姓名不是没可能,并且金教授对哈特与自己女儿的恋爱关系也不知情——但很明显,哈特下意识里甚至希望金教授知道自己是其潜在女婿,这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催促苏珊将二人关系更进一步。


如此说来,拿金教授当靶子批法学院没人性,甚至有点荒腔走板。但这就意味着《The Paper Chase》只是一部关于法学院的励志言情片、并不真有什么批判性了?我也不同意,因为这部电影中确有一个情节,巧妙却有力地揭穿了法学教育的老底。


冬日的清晨,哈特跑到图书馆借一本案例汇编未果,却意外地从图书管理员老大妈(“扫地僧”?)口中得知,馆内阁楼上藏有秘笈“红宝书”(“the red set”)——法学院教授们早年撰写的文章手稿、笔记、备忘录等。“这么说来,金斯菲尔德教授做学生时的合同法笔记原稿,也在那个房间里?”哈特难掩内心狂喜。“没错,”管理员大妈说,但正告哈特,未经许可是不能擅入那个房间的。这类告诫对任何电影中的男主角当然都只意味着引诱而非阻拦。夜黑风高,哈特拉上一个要好的同学爬进阁楼,找到金教授学生时代的笔记,如获至宝地翻看起来……


中国观众毫不费力就能看出这个俗套的武侠片桥段,而哈特也确实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在金教授课堂上应对自如。正像他对苏珊吹嘘的那样,哈特觉得自己变成了金教授腹中的蛔虫,甚至教授没张嘴,自己已经超前于他想到接下去几个问题了!苏珊多少有些不屑地说,你并没有比我爹超前几个问题,只是超前知道几个答案罢了。从小在父亲那里看惯了法学院学生(包括自己的前夫)做派的苏珊洞若观火,但她毕竟没念过法学院,不知道法学院学生追(chase)的是什么——那张写着成绩的纸(paper),而为了这张纸,知道答案还不够吗!


在我看来,这才是《The PaperChase》对朗代尔式教义法学的最尖刻讽刺。合同法权威金斯菲尔德在讲台上看似高深莫测,学生们不明觉厉,闻风丧胆,但其全部学术思想,说白了基本就是几十年前还在做学生时就写好的那点笔记。只要学生能像哈特一样,有胆识有机缘偷进藏经阁找出宝贝秘笈,就足以见招拆招,无往而不利。(现实中,“红宝书”的一个对应大概是与学生所用案例教材配套的“教师手册”,其中包括建议教师在课堂案例教学中使用的问题和答案。法学院学生大多直到毕业也没见过教师手册什么样子,因为并不公开销售,而教师通常也会拒绝学生参阅手册的请求。)


金教授在第一课发表、后来广为引用的著名演讲,看来也值得玩味:“你们(指法学院新生)进到这个课堂时满脑子浆糊,(通过苏格拉底教学法的训练)你们离开时就能像法律人一样思考(“Thinking like a lawyer”)。”这个教育过程真的如此神奇?哈特和凯文毕竟都已是挤掉千军万马进入哈佛的人中龙凤,学习能力真有天壤之别?来自中西部的哈特在性格上显然比凯文更加坚韧、乐观、对抑郁更能免疫,而“性格决定命运”。但假如在凯文接近万念俱灰之前,哈特就能盗出“红宝书”并及时分享给凯文,很难相信凯文真的没法像哈特一样学会“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或者说,像金斯菲尔德教授一样思考——假设凯文没有吹牛,他真有“如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


《The Paper Chase》由此隐晦地指出,“法律人思维”的教育,本质无非是培养“猜你喜欢”的本领:课程想得高分,就要摸透任课老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司考想通过,就要摸透出题老师相信什么、反对什么。对法律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样一种训练是无需见怪、也没什么问题的,因为打官司想赢,无非也是猜法官喜欢什么,他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早上吃了饭没有,支持的球队周末赢没赢球……但如果你原本深信“法律人思维”是具有某种独立、客观、深刻、超然甚至神秘属性的东西,《The Paper Chase》暗暗涂抹的这一笔现实主义,应会让你觉得相当不自在。


片尾处,哈特从苏珊手中接过法学院寄来的成绩单,他甚至都没有打开就直接连信封一起叠成纸飞机扔到海水里。在书本、试卷乃至苏珊的离婚协议等各种各样的纸张(Paper)中苦苦追寻(Chase)了一年的哈特,终于追到了他其实最在乎的这一张“纸”(成绩单),但他这时反倒看开了?或者,更可能的是,此时的哈特早已自信满满,不看也知道必定得了“A”:“这套玩儿法,被老子看透了!”确实,刚读了一年,哈特就已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法律人。期末考试前,他和同学福特跑到酒店开房数日,闭关复习,不出房门也拒绝打扫,酒店经理怕出事,断水不送餐,逼他们出房间,而哈特信手几招律师唬人的技巧,立马把酒店经理治得服服帖帖。


波斯纳认为,法律 “吸引了很多聪明人,但说到底不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领域。”(《司法反思录》)。多少年来,无数天资过人的学子,像《The Paper Chase》中的哈特一样,靠机智摸清了法学院的门道,游刃有余地完成学业,开启成功之路,却又心照不宣地一起佯装法律世界并没什么秘笈宝典,以此维护着法学教育在世人眼中的神秘与庄严。


这里是《中国法律评论》

思想之库府 策略之机枢

一本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法律专业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