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国民党,如何走出困局?

2016-10-08 杨磊 法律读库

作者杨磊,法律读库时事评论专栏作家。这是作者关于台湾问题的系列评论《“百年老店”国民党会否关门大吉?》之二。 法律读库投稿邮箱:1751490@qq.com。


近日媒体报导:台湾地区前任副领导人吴敦义和国民党现任副主席郝龙斌,在美国联合发声,表达了对国民党“和平政纲”的不同意见 ,提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容切割,甚至为此公开质疑党主席洪秀柱。


9月26日,笔者曾在“法律读库”发表《“百年老店”国民党会否关门大吉?》一文,指出国民党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时值国民党因“不当党产问题”被民进党步步追杀,资金断流的危难当口,国民党内不和谐的杂音又起,真是令人感慨万千。看来,国民党的“可怜”,确实有其“可恨”之处。


一、国民党“内斗内行”的原因解析


外界推测,吴、郝二人发表此番言论之目的,应该另有所图。联系到岛内舆论传出马英九主导“二次换柱”,有人分析二人应该是准备问鼎明年党主席。不过,吴身居高位多年,也曾代理过国民党主席,而郝本身就是国民党现任副主席,即使有此打算,这应该只是他们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蔡英文上台不久,两岸关系倒退、危机管理拙劣、政策反复加上施政优先顺序选择失当,民调直线往下掉,这就让国民党内不少实力派人物又看到了希望。吴、郝二人从政经历比较完整,又都是马英九高度认可的人物,一台南一台北,一本土一外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直攻2020“大位”,应该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不过,吴敦义、郝龙斌联手质疑国民党“新政纲”,却有太多“不妥”:


1、时机不妥:九月初二人均参与国民党全代会,在决议通过现场并未发表不同意见,时隔不久却对外发出不同声音,属于典型的“会上不说,会后乱说”;


2、形式不妥:有不同意见不是立足于当面沟通,也没有透过正式渠道表达,却通过媒体和第三方传达,形同放话;


3、场合不妥:国民党内部有意见分歧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分歧不在内部解决,却拿到境外去讲,很容易给本方支持者造成困惑,也容易给授人以柄;


4、指向不妥:新“政纲”并非主席个人主张,而是全党决议,但吴、郝二人发言的内容,却给外界以讨论新“政纲”之名,行质疑党主席之实,矛头直指党主席洪秀柱。


确定“政纲”以及推举党主席候选人,是国民党内最严肃的路线问题和组织行为,路线问题不能自说自话,组织行为更不可私相授受。郝、吴在最不够犯错误的领域犯错误,在最需要团结的时候挑起矛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利令智昏”。


这也恰好暴露出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长期以来,在“义”、“利”两方面的追求是失衡的。对于政党而言,所谓“义”,就是“主义”、“信仰”;而“利”,则既包括权力,也包括利益。国民党“内斗内行”的总根子,可以说是“重利轻义”。始终不注重“纲领路线”的建设,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只忙于利益的争斗,如今,吴、郝二人带了个头,接下来,国民党内各路人马就要开始各显神通了,国民党“内斗不断”的问题,还将不断持续、发酵。


国民党“内斗内行”,其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第一是不团结,战斗力下降;第二是长期内斗所形成的牵制,无法有效形成深度共识,缺乏独立思想和鲜明的政治主张;第三是内斗“对人不对事”的特性,很容易形成人事倾轧,潜规则横行的局面。


二、国民党“外斗外行”的原因解析


国民党“执政”八年后黯然下台,走到今天这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有一肚子的委屈,至少,国民党认为自已是做了很多努力的:一方面努力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两岸关系,推动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获得大量政策红利。公允地说, 国民党“马团队”八年来具体的施政政策虽然不无可检讨之处,但总体还算中规中矩,个人的操守也并不坏,但是老百姓却不领情,最终落得支持率掉到个位数的地步,特别是劳工、青年和弱势群体,成为国民党最近的几次选举中选票流失最严重的阶层。


“内斗内行”的国民党,为什么在和“老对手”民进党交手中却节节败退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具体的例子方面,来看国民党的“外斗外行”。


1、国民党的“惠民政策”,为何饱受诟病?


评判任何一项政策,有很多个维度:从经济层面看,有人受益,有人未受益,未受益者就可能会不满意;即使从经济层面看大家都受益,有的政党、团体就可能在政治层面受损,他们就会反击、鼓动;更何况,这里面还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台湾经济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面临重大调整,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更使对台湾经济持续不景气造成重要影响,外部经济衰退客观上也抵消了不少政策红利。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国民党一贯信奉“精英政治”模式方面,因此,很多政策在设计、研讨的过程中,强调自上而下的运作,并未在社会各阶层中开展全面的沟通、说明,以至于很多其自认为“惠民”的政策,在对手的干扰和错误解读下,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同,如八年间台湾社会福利支出已超过国防支出,在总预算中名列第一,但大部分民众的获得感并不大;更有一些涉及两岸的政策被对手解读为“卖台”政策,比如“两岸服务贸易协定”这种明显属于大陆对台湾让利的协定,也被社会各界解读成为国民党“马政府”出卖台湾的证据,最终还引发“太阳花”运动。


因此,国民党如果不改变其运作模式,今后哪怕推出再好的政策理念、惠民政策,也不免备受指责,沦为政党恶斗的牺牲品,在与民进党的斗争中,也始终难以取得上风。


2、国民党的两岸立场,为何总是进退失据?


2008年国民党上台之初,提出“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其中,“不独”是深蓝支持者的特定诉求;“不统”是所谓“中间选民”的普遍认知;“不武”则是绿营支持者的基本底线,他们在不触及“动武”底线的同时,一直在运作 “趋独”的路线。


当时的国民党,把这三项主张拼凑式地叠加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照顾到各个阶层的诉求,但由于没有完整的表述,恰恰是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三个群体的意见分歧和力量对比,也直接导致了“马团队”为首的国民党败走麦城。


国民党当初提出“三不”政策,其核心是“不统”。因为当时的国民党,似乎从来没有理直气壮地主张“不独”;至于“不武”,民进党和大多数台湾民众也并没有将之当作是国民党的专利,国民党希望用“不统”这把盾牌去对抗民进党,却不料被一手持“台独”长矛,另一手抄“不武”盾牌的民进党,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3、国民党与青年人,为何渐行渐远?


长期以来,国民党一直不太重视加强青年工作,也不重视倾听青年的呼声,与青年人脱节情况比较严重。反观青年人,对于国民党内部“论资排辈”的现象也多有不满,作为百年老店的国民党,在对待青年人的问题上,确实显示出其老态了。


当前,年龄在20-40岁的台湾青年人总数已达720万,要知道,蔡英文胜选的总得票数,也不过689万票,可见,这是一股足以影响并改变台湾地区政治版图力量。在面向台湾大学生群体展开的“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媒介参与行为”的调查问卷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在青年人中人气最高,占比46%;而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仅占18%。


要说国民党完全不重视培养青年人,也不准确。关键是国民党在培养青年人的问题上,还是沿袭原来的“精英政治”的理念,在青年中选拔为数不多的优秀“后备人选”进行重点栽培,而不是要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更新的思维和手段,积极关注并及时回应青年人对国民党一些理念、行为的不满和批评,积极营造让青年人能够在各个方面积极向上的空间和环境,努力组织、扩大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可意说,国民党对民进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争夺青年人方面的失败。


由此可见,“惠民政策”饱受诟病,两岸立场进退失据,与青年人渐行渐远,是国民党“外斗外行”的主要原因,至于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国民党并没有致力于改善、优化整体“施政环境”,而总是追随民进党所设定的议题,就单一政策展开辩解、说明,被竞争对手不断牵着鼻子走,以至于不断地失分、减分。


三、内忧外患的国民党,将如何走出困境?


国民党要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境,切实解决当前内部分歧严重,外部被民进党不断追杀等问题,重新赢得各级选举的问题,既要立足于治标,又着眼于治本。从大的方面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根子上解决“重利轻义”的问题


如今,国民党已然沦为“在野党”,行政资源稀缺,民进党在“党产”问题上对国民党进行追杀,就是要进一步削弱其在各地的组织资源,彻底削弱、击溃国民党。在这样险恶的外部环境下,。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条就是要凝聚共识,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第二条就是改变其内部成员“趋利”的投机心理。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只有一个“义利兼顾”的国民党,才有可能重拾信心,重获民心。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国民党能够在压力之下,痛下决心,真诚反省,达成全党的一致认识,再辅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如果能够以此换来精诚团结,切实改变“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局面,坏事变好事也未必不可能。


2、广泛凝聚共识,重新认识两岸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可以先来看一则小故事,说是有一位男士,每天下班路过一位街头艺术家时,都会给他10元钱。后来不知因何而中断,有一天街头艺术家拦住他,问其原因,男士回答说最近太太刚生了一个小孩,手头有点紧,街头艺术家勃然大怒,质问道:“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孩子?”。


当前,两岸之间的敌对状态并未解除,“解放军”的“解放”使命尚未最终完成,台海两岸的“和平”,并不是台湾方面一厢情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两岸共同的认同。所以,国民党有责任告诉台湾民众,“和平”可以是台湾社会的愿景,但不是“最大公约数”。台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只能是“反独”!因为,不独,才是和平的基本保障。如果不改变台湾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在民进党的一再诠释和干扰下,无论国民党是两岸和平做出多少努力,也无论大陆对台湾释放多少善意,都将是徒劳的。因为习惯往往会给人形成错觉,习惯了“和平”的台湾民众,跟习惯于每天得到10元钱的街头艺术家一样,对此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只是,失去每天10元钱的后果,街头艺术家或许能够承受;但失去“和平”的后果,台湾人民承担得起吗?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与台湾“主流民意“不符,短期内断无可能实现。在此,可以提醒大家的是,陈水扁在担任“总统”及民进党主席时,就曾说过:“台湾独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除此之外,他还曾表示过“不排除统一是未来选项”;民进党另一位前主席谢长廷,也曾提出过“宪法一中”的表述。不管他们当时的本心如何,或者是否在玩文字游戏,但至少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是可以接受“不独”主张的。真正令人感叹的是,经历了国民党“执政“的八年,台湾社会对“不独”的认同度却大幅度往后退,这也可以说是国民党最失败的地方了。


因此,国民党只有理直气壮地拾起“反独”这把长矛,反守为攻,攻守结合,才能戳破民进党所谓的“不武”假盾牌,为海峡两岸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3、既要强调“大确定”也需持续提升“小确幸”?


蔡英文之所以能上台,很重要的一点就就是通过不断宣扬各种“小确幸”,来博得民众的支持率,而这,恰恰是喜欢大而化之、高谈阔论的国民党所欠缺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国民党才会在劳动、青年、弱势群体中声望大跌。


很多接触过台湾普通民众的人都有一个较为普遍的感受,就是台湾普通民众热情、礼貌、素质较高,缺点是视野不够开阔,因为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政策的蓝图描绘得再美好,如果不能跟自己的就业、涨薪、津贴等挂钩,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们所希望的,就是哪怕是小小的,但也是可以确定的好处。


如今,下台以后的国民党,应对此进行深刻地总结,两岸和平的“大确定”当然需要反复强调;但同时也要关注人民对于“小确幸”的需求,在真正改善民生、扶持弱势群体、为青年人提供舞台和上升空间方面努力有所表现,而不能总是把东山再起的希望,寄托于民进党的“执政”无能。


风雨飘摇中的“百年老店”,是就此沉沦,还是重新振作,有待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