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体制内群体的平庸化

2017-01-21 郭文欣 法律读库

文 》

郭文欣

1


鸡汤短语能广为流传,主要是它精炼的说出了某一个群体的某种情感。如果把体制内的中青年作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最有口碑的鸡汤便是“保证自己有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排名第二的可能是“在体制内,要么滚,要么忍”


这两句话隐含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和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体制内群体的平庸化。


即当下的时代,体制内生存的是一个平庸者不断涌入,精英加速流失的群体,体制内中青年的能力未来将普遍弱于体制之外。若想离开体制,你要非常努力,足够优秀。否则,既然没有能力“滚”出去,就在体制的安稳下忍受它的低收入、窄视野、没前途。


进入体制曾经是社会中重要的“social ladder”之一。在78年之后,经济会越来越活跃,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小,精英不再集中于体制中,而是大量分散到社会,成为了近四十年快速发展的动能。


于是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本身就不应该吸纳社会精英,因为体制内大多是机械的、重复的、文字性、简单的工作,是一种个人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将社会精英放到体制内,是一种浪费。


可是我认为虽然我们的政府在慢慢变小,可我们现在拥有的、将来需要的终究还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政府。


我们需要这个政府提供偏远山区的邮政和基础教育;

我们需要这个政府提供相对廉价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养老;

我们需要这个政府提供警察、监狱、法官维持社会的公平和秩序底线;

我们需要这个政府建造航母和卫星,维护国家的安全;

我们需要这个政府制定法律、规划未来。


这个政府对社会的公正、安定、繁荣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必须把一些最优秀人安排到体制内。


2


体制内群体平庸化的由来或许有以下几点因素:


体制内待遇低且职业发展缓慢


这一现象从两个层面“庸俗化”着体制内群体。


一则 —— 低待遇在飞奔的房价和物价之下,完全无法维持一个将要结婚生子年轻人的基本需求。


同时一个年轻人靠自己努力,体制内工作三五年工作还叫“年轻人”;而在企业中,某一方面三五年的工作经历大概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无论是从个人能力提升还是职务收入的提升上,体制内都很难与体制外竞争,何况这种低收入、慢发展还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督。有能力的年轻人自然选择生活在体制外。


二则 —— 已经进入体制的年轻人面对社会,将不得不时时刻刻为面里加不加鸡蛋、房租如何交付、给孩子的奶粉怎么省十块钱这样的问题。


贫穷无时无刻不在侵占一个人的大脑,塑造着一个人的气质。生活的重负很可能会让一个年轻人早早平庸而短视。


进入体制内,很可能陷入无意义的忙碌


体制内的中青年是很忙碌的,但这些忙碌更多是无意义的,甚至是代人忙碌,以法检为例,每个人都在说人少案多,可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多少精力是在办案外?又有多少是简单案件的不断重复,多少是能涨个人见识、能力的?兜兜转转、忙忙碌碌多年,却发现还在起跑线一米的地方。自己在银行、企业、律所中的同学早已将自己远远甩开。


这种平庸化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将来的政府官员、法官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无论多么优秀的选拔机制都无法选拔出社会需要的公共服务者,整个政府陷入平庸,拖社会后腿


二是政府官员更加世袭化、媚俗化,由于缺乏精英的有力竞争,讲究级别等级的体制内,从上一眼望去都是“灌木丛”,谁能往上走只能看能力之外的一些因素。


当然,平庸化的体制内群体,尤其是中下层群体有一个优点:这个群体很稳定。


    法 律 读 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