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边是诗词,右边是“大师”

2017-02-13 雕虫老纪 法律读库

文 | 雕虫老纪


在刚刚过去的新年里,有两件事情万众瞩目。


是的,诗词火了,“大师”死了。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狂飙,掀起全民诗词热。当人们还沉浸在唐诗宋词古典唯美的意境中时,一个新闻让人不免唏嘘中略感膈应:一年多前涉嫌犯罪被捕的王林“大师”,终于因病死了。


这位“大师”自称给很多人发功治好了各种疑难杂症,却治不好自己的病。


气没了,功破了,“气功大师”终于歇菜了。



既能空盆来蛇,又能气功治病,“气功大师”王林俨然是“特异功能大师”张宝胜和“养生大师”李一的复合体。


只是这种粗劣的街头卖艺把式,怎么就能登堂入室?引来一帮名人显贵纷纷为其站台捧脚?


有人说,王林是“信仰废墟上的一座神庙”。实际上,这样的神庙佛龛菩萨像屡见不鲜,各路“气功大师”“周易大师”层出不穷。还记得那位“国师”曹永正一度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吗?在一个奉行唯物主义的国度,在国学、宗教、科学等各色幌子下,神秘主义竟如此大行其道,不由让人细思极恐。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西游伏妖篇》里的“九宫真人”


我相信,王林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真相就像一位知情人说得那样,“有的人是真信他的功力,有的人其实是装傻,目的只是想进入这个非富即贵的圈子。”


一言以蔽之,“大师”的周围大抵有两种人:一种读书少,一种想法多。


读书少的人,“对未知的探索、欣赏和好奇”往往易于走向迷信,热衷偶像崇拜;想法多的人,则是希望跻身“大师”政商圈子,利用高端的人脉资源别有所图。


于是,一个个“大师”的骗局被揭穿后,一个个“大师”又陆续冒出来。王林走了,难保张林、李林不会再出现。


解决之道,应在以法律制度规范政商关系之外,大力提升人文修养,彻底铲除“大师”这种文化毒瘤所赖以生长的蒙昧与虚妄。



在这个灵魂有点跟不上脚步的时代,我们不妨看看清代著名文人李渔为家乡浙江兰溪“且停亭”所写的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停下来,阅读经典,亲近自然,舒展身心,体会一种有美感的人生方式。诗意地栖居,亲近高雅,远离低俗。


我们的内心也有文化思想阵地,也面临你死我活的争夺。对浮躁的社会,饥渴的心灵,用什么来滋润浇灌?是诗词的清泉还是“大师”的“真言”?是以诗为心,还是以糠为心?答案不言自明。


毫无疑问,《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明显不足,还要继续完善。譬如,背诵只是诗词的基础,还要真正理解、善于创作,最后身心交融。但不可否认的是,诗词大会在实腹空颅的当下,提升了全民的审美品味,宛如蛙鸣蝉噪中的笛声悠远,庸脂俗粉里的清水芙蓉,让人舒心不已。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跳探戈的赵丽蓉对儿子说,“你也玩点那深沉的,你也玩点那高层次的”。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郦波教授说,“诗词是一种塑造心灵救赎心灵的特别好的方式”。


一边是怪力乱神,一边是诗词歌赋。有限的人生里,你会怎么选择?依我看,即便是附庸风雅,总好过迷信鬼神。


只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怕就怕他们其实都懂,却一定要“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人有言“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清人张潮在后面续补了一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做人身”。


到了有些人那里,或许就变成了:


若无权色名利,不愿生此世界;若无怪力乱神,不必定做人身。



这就没办法了。对于这些“大师”及其拥趸,只好“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雕虫老纪”微信公众号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