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赵志刚:法律读库提供了怎样的新媒体体验?

2017-05-29 赵志刚 法律读库

原题:法律新媒体的“受众赋权”实践与思考 ——“法律读库”公众号收获一百万粉丝的六条经验。本文经删节后发表于今年5月2日法制日报文化周刊。

新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受众赋权”,受众不再是过去被动的“单向度”信息接受者,而逐步成为信息生成、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成为决定信息传播效果的裁判者。

在新媒体时代有一条铁律,谁忽视了受众,就必将被时代浪潮所淘汰。在这场革新中,辉煌历史已成昨日黄花,业界格局正在重新洗牌,大浪淘沙显英雄。

“法律读库”正是靠着受众的关注、参与,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到今天已有100余万粉丝,2016年全年总阅读量4059万人次日均阅读数11.12万人次

再次回顾与审视“法律读库”的成绩与不足,笔者切实感到,“法律读库”的媒介体验,只因或有意或无意顺应了受众需求和新媒体规律。有六条经验,与大家探讨。

新媒体的编辑策略首先是明确受众对象和需求,在这里必须做减法。一个媒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差异化竞争中不做减法就是作茧自缚。

如果针对的是小众,那么新媒体就要完全为了这个群体“呐喊”,想起所想,忧其所忧,不断增强用户黏性和归属感。如果针对的是大众,那么新媒体需要细分其垂直领域与功能,比如时政类、法治类、娱乐类。

作为大众法治类新媒体的“法律读库”,在明确定位时也就确立了对应的编辑策略。

经验1:中立性的“帕累托最优”追求

大众型新媒体追求的是“帕累托最优”,因为大众新媒体受众群体的同质性较弱,多样性较强。

比如,“法律读库”的受众群体中最年轻的有十几岁的学生,最年长的有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工作背景多元化特点十分显著,既有体制内的检察官,法官、警官,也有体制外的律师、媒体编辑记者、学者、学生。

“帕累托最优”追求的是在不损害部分群体利益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利益。因此,大众新媒体的立场必须是是相对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有一定程度的包容性。

如果编辑在某场舆论争论中过于偏向对立的一方,虽然可能会带来部分支持者的好评,但无疑会影响另一方的利益和观感,这时候就会出现受众“用脚投票”,文章发布后可能有数百数千,甚至有上万粉丝取消关注。

采编中,有一些文章写得很好,但是观点比较偏激,文锋十分犀利,这种文章如果在他所属的小众型新媒体发表会获得好评,但是在“法律读库”发表我们就得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编辑加工,弱化一些观点,让各职业的受众能够理性参与讨论,而非陷入行业与人身攻击中。

  • 确实,互联网社会“圈层化”趋势在不断加深,大众型新媒体有义务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进行不同圈层的交流与对话,以防止虚拟社会过度割裂和舆论场对峙。

经验2:原则性的自媒体权威培育

大众型新媒体很难获得像小众型新媒体的受众黏性,其主要的立足点在于权威性,而权威来源于原则的遵循和坚守。

“法律读库”自创办以来就采取编辑中心主义原则,由笔者一人把关,就是为了维系这个平台的编辑规则的完整性、连续性。我们对于信息真实准确程度的把关力度,不亚于传统主流媒体。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笔者会多方核实确保无误后再推送,任何因素都要让位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因为一旦几次刊发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那么权威性就荡然无存了,大众新媒体则失去其美誉度和影响力,最终陷入“塔西佗陷阱”。

此外,对于法律法规和自媒体平台上的规则也要高度重视,不打擦边球,否则可能会因小失大,最终一纸禁令被关停。有很多新加入自媒体的朋友向我讨教经验,我的肺腑之言是不仅要比创新,更要比坚持,“一炮而红”可遇不可求。

自媒体权威培育是一点一滴,久久为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时刻珍惜受众对这个平台的关注和信任。

新媒体也是媒体,部分新媒体从业者反而容易忽视了这一点。而作为媒体,理所应当在资讯价值上下真功夫,不能只做资讯的搬用工,任何时代,嚼过的馍都是不香的

  • 增加资讯价值的关键是增加传播内容的信息量,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中释放信息增量的传播效应。

经验3:及时性的重要信息推送

新闻具有时新性特征,在新闻行业中历来都有“抢新闻”一说。新媒体如何“抢新闻”呢?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重要信息的及时推送。新媒体的媒介优势在于它不受限于传统报刊的编排周期,视频广播的制作周期,可以实时编发。

“法律读库”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例如在今年1月1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中,“法律读库”作为唯一的自媒体代表受邀参会,连续数日原创首发《孟书记详解司法责任制改革八问题》《孟建柱10金句谈科技:提高政法工作预见性》(◀点击查看),分获中政委会议报道二、三等奖。

再如“天津气枪大妈”二审判决报道,为了实现及时推送,“法律读库”提前介入、周密筹备,对不同可能性分别备稿,并和相关机构合作获取权威信息。

可以说,法律读库是赶在审判者宣布判决、敲落法槌后的第一时间,刊发气枪大妈二审改判缓刑,今中午回家过年》(◀点击查看)一文的,该文访问量不到半天就超过十万+。即时性的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准备工作与付出。

经验4:原创性的热点事件解读

新闻同质化是当前制约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瓶颈,核心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原创

从2015年开始,“法律读库”推行原创策略,至今已逐步成为法律自媒体最大的IP之一。现在回想,如果当年没有下决心突破重重困难向原创转型,那么2016年10月突破100万粉丝是绝不可能的。

新闻报道除了追求速度外,广度、深度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吸取人民日报新媒体经验,原创文章第一波求,第二波求,第三波求

譬如,在一些热点网络舆情中,法律读库一方面刊发“读库君政法舆情系列”文章,如史上最强之雷洋案舆情分析》(◀点击查看)一文,通过信息流、噪音流、影响流三个维度,全面呈现舆论场各方声音;如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点击查看)一文,通过技术手段科学分析该舆情的传播路径。

另一方面,“法律读库”积极邀请法律圈的大咖小咖撰写原创文章,从法律人视角讨论舆情事件背后的法治因素;部分时候也会通过“争鸣”方式向读者同步推送差异化的观点,帮助受众全面理性思考。

在开放的信息生产传播市场中,谁能够给用户带来最佳体验,谁就能够获得成功和美誉。正如孟建柱书记所说“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时代在要求新媒体自我革新,呼唤一种“极客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特别是在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上,颠覆性创新给受众带来的不单是获取信息方式转变,更是一场盛大的感知革命和审美享受。

经验5:创新性的表达方式革新

新媒体的新,不仅在于媒介本身,更在于传播方式。时至今日,新媒体的阅读体验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文字表现上,新媒体的碎片化阅读,适应轻松活泼的行文风格。因此我们在推送信息时比较忌讳公文体、论文体。

笔者和编辑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对于投稿进行压缩、再压缩。压缩也是一个技术活,一篇上万字的投稿压缩成一两千字,非常考验编辑能力,压缩的好不伤骨肉,观点更加鲜明;压缩不好则显得有头无尾,头重脚轻或缺乏论证,使一篇好文章的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和色彩。

排版风格也非常重要,相对稳定的色调搭配,简单轻快的排版,可以让受众品味“熟悉的味道”,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在多媒体表现上,“法律读库”更是做了很多法律圈的第一次

2016年“法律读库”合作拍摄的《萌娃对话检察官》在各大视频网站总点击量就超过1000万人次,截至目前“法律读库”在搜狐、腾讯视频上共发布视频45条,累计点击量超过4000万人次

今年3月13日,“法律读库”推送的RAP神曲解读工作报告(首席大检察官原声版)◀点击查看)更是是两会上第一次使用RAP方式来解读工作报告。

经验6:交互性的读编互动探索

“法律读库”的发展目前也进入了瓶颈期,作为法律圈第一个100万粉丝的自媒体,“再出发”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受众,优化读编关系。

目前“法律读库”采取的是PGC(专业产生内容)模式,在交互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法律读库”将致力于打通PGC、UGC(用户产生内容)、OGC(职业产生内容)的壁垒,实现读编交互的内容生成闭环。

新媒体的用户体验不单单是阅读体验,像交互体验、参与体验、获益体验等都将是Web3.0时代自媒体竞争的新蓝海。

目前,在交互体验上,“法律读库”主要利用公众号文章的留言与评论功能,在小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读者留言进行回复;对于理性批评和指正评论优先公开。

我们相信通过线上匿名性、即时性的沟通,能够获得受众的真知、真想、真见,实现读编相长,共同提高。

在参与体验上,“法律读库”也在设计各种途径让受众参与与决策,赋予读者主人翁地位。

例如“法律读库”吉祥物的确定,就是在网络征集由读者投票产生的。

近年来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投票的环节,如今年年初我们投票选出十大法律书籍,然后联合出版社给读者赠书,让读者在参与中享受知识盛宴。

在获益体验上,“法律读库”增加了法律服务功能,我们合作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帮助读者快速查询法条;笔者开通了“分答”账户,为读者语音答疑解惑。

同时我们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公诉人、法官、律师撰写实务文章,交流实践经验和成长经历,帮助受众提升法律技能,也帮助读者心理调适,以更加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共同创造、共同维护好“法律读库”这个法律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作者:赵志刚,“法律读库”创办人。

法律读库 欢迎原创文章来稿

  175149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