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柏拉图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柏拉图是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师承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三人是西方古典哲学代表,并称“希腊三贤”。柏拉图写作背景是后民主时代的弊端,他致力于改变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其哲学思想为理想论——认为理念世界是理性的,感觉世界是虚假的。柏拉图最为著名的《理想国》深刻且全面的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尽管最终理想国终成乌托邦,但这鼓励了人们打破樊笼,理性思考。
文 | 赵梓彤(华东政法大学2017级)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通过和别人的谈话逐渐构建出自己眼中的“理想国”,由国民到其思想,是一种递进式的理想化。理想国按智慧品德分工,智慧的人是护国者,勇敢的人是卫国者,节制的人是生产者。认为学习辩证法是唯一可以让人看到实在的途径。这个被构建的国家里人们各具其德、各司其职,国家和谐安乐。
我最喜爱的部分:
《雅典学派》柏拉图与学生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一书的对话形式让我联想到《论语》,二者都是老师与旁人对话,探讨高深的思想,而后将对话编纂成书。但《理想国》看似是苏格拉底与哲学家们、思想家们的辩论,实则是柏拉图借此道出自己对“理想国”的构想。全书从开篇“正义是什么”一直讨论到文末,中途从未有停顿,所以这很可能不是真实的贯穿始终的对话,只是表达观念的一种形式。
理想国,顾名思义,是理想中的国家。这个国家处处都是完美的,都是被构建好的。好比书中的国民人格品性、国民思想、国民人生规划、国家政治制度等等。
有关国民人格品性的是在此书开篇,苏格拉底之问:“正义是什么”,书中用很长的篇幅慢慢引出问题的答案。在了解对话中哲学家们的思想之后,我理解的行为正义是一种正向的输出,即所作所为对社会有好处,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定义过于准确,特指了某件事。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特指的言论必定会面对“过于片面”的问题。正义不能用一两个特定的行为来定义,它的表现为行为发出后的效应如何,是好的则为正义,恶的则非正义。正义有时是种苦事。的确像文中所说,正义的事有些做来勉强,因为有时候正义是要“舍己为人”的。
这种说法过分贬低了人性中好的品质,但也部分有理。我同意孟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恶”,因为在最初的最初,智人(现在的人类)作为四种“人类”之一,是可以互相残杀、用石头敲碎同胞头骨的。人类最原始的特征就是残忍。
现在的文明人,大都是因为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愈发完善的习惯法、法律条文教化。在最初勉强依法做正义的事,到如今正义之举已成为惯例,这是社会进步的优秀结果。利己心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但现下良知有时是可以顺理成章地战胜它的。正义者与不正义者有所区别,有些正义者并不是本心善良的百分百正义的人,而是是极其不正义者的完美伪装。
那么,如何区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正义?
我认为这种规划具有限制性,人生规划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把人群粗略地按大类划分实则是对个人个性的不尊重。但是,每个领域先有一个造诣高超的人,旁人模仿他、学习他、逐渐成为和他一样精通于该领域的人,甚至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一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在一个有秩序的城邦里尽符合自己天性的、自己能尽的职务。这样可以将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提高社会整体效率。
《理想国》将一个国家的种种要素理想化,体现出了柏拉图对美好国家的向往,但这种理想毕竟只是少数精英的期待,可以说“理想国”具有超前性,它道出了一些适合国家发展的方向,但过于理想化,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理想国”成为乌托邦的同义词。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