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拜别霍金与李敖,请用正确的姿势

2018-03-20 孙建民 法律读库

文 | 孙建民

公众号 | 世间趣活


就在这几日,霍金、李敖先后离开人世,引起很多人的惋惜悼念。一时间各类纪念文章刷满了朋友圈,多是表达对逝者的赞许与怀念。

1

有人不以为然,“既然不熟,何必装熟”,认为很多人只是跟风,他们根本不懂霍金研究了什么、李敖写了什么,只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

诚然,在自发纪念的人群中,不是人人都熟知霍金的理论,他流传度最广的《时间简史》也不一定读过。

霍金曾客串《生活大爆炸》


也不是人人都看过李敖的著作,他犀利的杂文、通俗的小说可能只限于听说。


但这些不能剥夺人们悼念的权利,人们即便只是“跟风”,也是在表明态度,说明自己对科学家充满崇敬、对文学家不乏好感。

这个世界,既公平也不公平。有的科学家埋头科研,贡献度与知名度却不相匹配。有的艺术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但苦于推广不力,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不削弱出名的人被人崇敬的合理性,在一个人离世时,一场盛大的告别是对他努力的褒奖,也能鼓励其他的人努力奋斗。

人们悼念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我们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应当予以尊重。怀念的是逝者,尊重的是行业,激励的是来者。

2

无论如何,悲事都是悲事,任何试图从中获益的行为都会遭人不齿。

1月26日,前央视知名主持人、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发微博庆祝其公众号一篇评论茅侃侃离世的文章阅读量已经达到了十万+,并称“速度要比我想象中快很多,先高兴一下”。


该事件引起网友的一片嘘声,迫使王丽芬不得不出面道歉。


名人难免会被人消费,明星尤甚,一有风吹草动网上就会一片评论。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也会被人消费,有些自媒体心里想着的眼里看着的只有点击量,他们深谙读者心理,知道如何找到情绪触发点、引起公众关注,对于真相,对于当事人的利益,他们不会去想,即便打着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旗号,也只是追热度而已。

但一味消费逝者会严重伤害逝者亲人感情,触及道德底线,应予以谴责。

个人认为只要不是大是大非上存在原则性问题,应遵循“死者为大”的旧例,给逝者以最大尊重,让他们体面地离开,不要再有杂音出现。

3

池子在微博调侃霍金也引起一片嘘声。3月14号傍晚时分,池子更新微博“不想爬长城而全家非得爬长城的我”并配了一张霍金做轮椅的照片。霍金从21岁就换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他的后半生几乎一直躺在轮椅上,这对霍金而言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

池子在这个时候调侃霍金,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明显超出了“搞笑”的范畴。如果霍金健在,这只是一个不甚得体的玩笑,但在霍金刚刚离世的时候发这条微博,既不幽默又不礼貌。

至于某位相声演员在“对手”某台台长去世时在微博上发“喜”字并配诗嘲讽,只能暴露自身的无礼与无德。

当然,一个人的离世并不标明对他的所有言行“盖棺定论”,也不是说逝者为大就是不容质疑,只是批评、攻击应选择时间。个人私怨应让位于社会公德,批评、声讨不应在众人纪念的节点。

这个世界需要互相尊重。对逝者,请保持基本的尊重。对怀念者,请多份理解少份嘲笑指责。

▼ 长摁下方二维码,关注作者 ▼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转载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