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布施不为别人,只为放下贪爱与执着

2016-12-20 喜玛拉雅文库



 

布施,除了慈善捐赠或给予他人所需的物质,还包括对寻求精神帮助的人给予心灵上的指引,以慈悲心饶益所有需要的人。而布施的动机,与所施之物至少同等重要。

 

如何分辨布施动机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若因羞愧或受胁迫而行布施;为得恩惠而行布施;为令自己感觉良好而行布施,这些动机都是不清净的。

 

在行布施时不应期待回报,对所施之物和受施之人都不应有所执著。对布施的行持即是为了放下贪爱和我执。

 

一些人认为布施可以积累功德,能在未来带来善果。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动机是一种我执,也是在期待回报。很多时候我们鼓励将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众生的解脱。

 

接受的重要性

 

若没有受,就无所谓施,没有受者也就没了施者,铭记这一点很重要。因此,施与受是同时产生,缺一不可的。究竟来说,施与受,给予者和接受者是一不是二。如此理解施和受,才是真布施。无论如何,只要仍在区分施者和受者,我们就达不到真正的布施。

 

禅宗和尚奥村正博曾提到,有段时间他不愿接受别人的供养,他认为自己应该给予而不是获取。“以这种方式去理解教义,我们不过是创造了另一种衡量得失的标准,仍然没有走出得失的框架。”他这样写道。当布施圆满之时,便没有了得,也没有了失。

 

日本的僧侣在进行传统的化缘时,都会戴着一顶遮住大半个面部的巨大斗笠,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看不到施主的脸。没有施者,没有受者,这就是纯粹的布施。

 

 不执著的布施

 

我们总被劝导,在布施时,无论对所施物还是受施人都不应有所执著。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法中所说的不要执著,并不意味着我们连朋友也不能有。事实恰恰相反,执著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才会发生——执著者和可执著之物。但是,将世界划分为主体和客体,这本身就是妄想。

 

再者,执著来自于我们把世界分成“我”和“其他的”这一习气。它导致了占有欲,以及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控制倾向。要想不执著,就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又将我们带回到上述认识,施者和受者是一,所施之物亦复如是。因此,我们的布施不期待受者的任何回报——也包括一声“谢谢”——同时,我们也不对所施之物附加任何条件。

 

慷慨的习惯

 

慷慨的精神不仅仅是仁慈善良,也是一种回馈世界、给之所需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实修的重要基础。它在为这个世界减轻一些痛苦之时,也在帮助我们推倒自我的壁垒。这种精神中还包含对慷慨的感恩。如是,便是修行布施波罗密。



 作者:芭芭拉•奥布莱恩


往期精彩回顾

将六度波罗蜜融入生活

为什么不把钱布施给穷人,而去建寺院呢?

财布施

贫由吝啬起,富从布施来

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从一朵花里看六度的精神

没有智慧,连布施都做不好

做好事没有智慧是会出毛病的

宗萨仁波切谈“白痴似的虔诚心”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