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嘉兴养蚕人 数万条蚕只赚千元 | 中国人的一天

2016-12-03 中国人的一天
第2529期

图/文: 嘉报视觉《匠·心》全媒体报道组

 编辑:王漠沙

腾讯新闻出品 

《中国人的一天》栏目联合嘉报集团视觉中心推出《匠·心》系列故事,每周一期。今天推出第四期,为你呈现嘉兴人养蚕的全过程。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桐乡蚕桑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桑柘绿阴肥,千树翳夕霏。机声交轧轧,灯火竞辉辉。”这是江南水乡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丝织历史的真实写照。

富饶甲天下的江南水乡杭嘉湖平原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成为中国最大的蚕桑种养殖基地。以“丝绸之府、蚕桑之乡”著称的嘉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缫丝、织造技术。8月26日,在养蚕户张玉娥家里,一张半的中秋蚕刚到家,竹匾中火柴梗大小的蚕密密麻麻,不停吞食着切成丝的桑叶。 

张玉娥在采摘桑叶,为蚕宝宝准备食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纯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87%的构造和人类的皮肤一样,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是贴身衣被最好的材料。

张玉娥将桑叶剁碎,方便蚕宝宝食用。嘉兴的蚕桑生产、蚕茧加工、丝绸贸易领先于全国,闻名于世界。 

9月6日,张玉娥家蚕室里的数万条蚕宝宝一同吞噬桑叶,发出“唰唰唰”下雨般的声音。中秋蚕经过24小时的大眠,集体进入了老蚕期,蚕宝宝们狂吃桑叶,这意味着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要迎来蚕宝宝上山了。从饲养小蚕开始,采摘桑叶就是一门学问。每次采摘都必须是同一高度桑枝上的同一方位的桑叶,摆放桑叶必须得均匀,只有这样蚕宝宝才会长得匀称,不会出现生长期快慢不同的状况。 

养蚕不仅是个辛苦活,还是个精细活。张玉娥说,一龄、二龄的蚕宝宝对于温度最为敏感,控制蚕室的温度是关键,而蚕宝宝进入了三龄、四龄,蚕室通风就成了重点。对蚕宝宝的消毒工作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娇嫩的蚕宝宝对环境和桑叶的清洁度要求非常高。 

张玉娥用稻草“搭山”,好让蚕宝宝“上山”结茧。养蚕是个阶段性、高强度的活儿,短短25天,要付出比平常农活强度高几倍的辛苦和汗水,更需要蚕农细致入微的照顾;嘉兴民间就有“伺候舍母娘像饲养蚕宝宝一样”之说,“舍母娘”是嘉兴地区对尚在月子中的产妇的称呼。

蚕宝宝在搭建好的空间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蚕宝宝一生要蜕四次皮,每蜕一次皮叫“眠”。蚕在眠时不吃不动,表面就像睡眠一样,实际是在蜕掉旧皮,换上新皮后好继续生长。 

上山后的蚕宝宝吐丝把自己包裹,蚕茧晶莹剔透。蚕宝宝每次睡眠的时间大约需要一天,三眠之后再经过五六天的喂养,就是宝宝最后一次蜕皮,称为“大眠”。这时的蚕宝宝背脊亮晶晶,身体透明发黄,就表示它要吐丝结茧了,蚕农们要为蚕宝宝提供一个交叉的空间好让它结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上山”。上山大约两天后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茧,并在茧中蜕变成蛹。整个养蚕的过程大概需要25天左右的时间。张玉娥养的这季中秋蚕最终赚了1000块钱。 

收购茧子的日子里,茧站一片忙碌。结茧,仅是丝绸产业链的最前端,从蚕茧到丝到纺织印染环节,又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而现代企业流水线上,化纤布料会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成本之低与效率之高,让张玉娥难以想象。 

制作蚕丝棉兜这一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养蚕起早贪黑,赚钱又少,现在厂子多,村里的年轻人很容易找到工作,很少养蚕了。曾经家家养蚕,现在也只有我们几个和蚕有感情的老人还会不计较钱多少,继续养。”尽管这样说,张玉娥也会在家中接一些附近厂里的手工零活补贴家用。

手工加工的蚕丝被依然受到人们的钟情。在追求短平快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传统的工匠式生产行业日渐式微。在嘉兴丝绸博物馆,蚕农的一道道养蚕工序,分别用雕塑、图文以及影像资料保存下来,现实中的真丝制品虽销路可观,却难掩茧贱伤农、蚕农减少的隐忧。

从丝绸消费来看,嘉兴乃至全国出口量依然很大,“嘉兴有很多丝绸品牌,这些服装企业发展得都很好。”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嘉兴正在推行新型养蚕技术和培育新品种,做到一天只需喂养两次就行;同时推行社会化服务,建小蚕供应社,给予一定的补贴来降低蚕农的风险。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张老照片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兴农村蚕农种桑养蚕的场景。嘉报视觉图片库资料 摄影 方炳华 王友生) 

踏白船也称摇快船,是一项盛行于嘉兴的民间水上竞技,传说是为纪念蚕花娘娘而产生的一项民俗活动。如今,踏白船已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并列入浙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具蚕乡特色的“轧蚕花”巡游中,“蚕花娘娘”站在“船头”沿途向众人撒下粘着蚕花的糖果和花瓣,寓意送去风调雨顺和蚕茧丰收的祝福。千百年来,勤劳的嘉兴人民用碧绿的桑叶和洁白的蚕丝织成了嘉兴多彩的蚕桑文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点击视频,查看嘉兴人制作蚕丝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3508by6c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