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别山7旬老人因茶脱贫 收入翻10倍舍不得住洋楼 | 中国人的一天

吴芳 中国人的一天 2019-08-26

随着当地茶叶的产业化发展,老人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一家的收入还翻了10番。

第3198期

摄影&视频/吴芳

编辑/彭举

69岁的陈泽申是大别山金寨县大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当地一家茶厂年龄最大的工人。老人原先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而随着当地茶叶的产业化发展,老人一家的收入翻了10倍。最让老人高兴的是,去年村里集中建了连片洋楼,他按规定掏了部分房款分到了一套。

视频 | 大别山7旬老人因茶脱贫 分洋楼舍不得住要留给孙子(时长:03:00)

从合武高速古碑出口出来,雨后的大别山格外青翠,沿着山道行驶16公里,就可抵达陈泽申的家——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这里是大别山深处,也曾经是最穷的地方。大湾村最典型的的标志就是村口的十二棵古檀树,年长的已经有一千多年。

在山坳的尽头距离古檀树不远处,有几栋新建的厂房,这就是陈泽申工作的茶厂。车间里,工人们坐成一排,拿着笤帚,在热腾腾的铁锅里不停地翻动着,几分钟后,青翠的茶叶变深变暗,被起出铁锅,然后他们将新的青叶放入锅中,翻炒,如此反复。这些工人原本都是大湾村的村民,69岁的陈泽申是厂里最年长的工人。他们加工的这种绿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大湾村以前是大别山的一个典型贫困村。村子里有多穷?正在休息的陈泽申边洗脸边说:“根本没有路通车,到县城去来回得整整两天,盖个小楼房就算是“大富豪”了。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知守着土地不能改变生活,开始外出打工。陈泽申的儿子和媳妇都去了上海打工,自己和老伴带着孙子留在家里守着3亩茶地。

然而,儿子的外出闯荡不仅没能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反而让这个家不再完整。2002年,在上海打工的儿子突然得了重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让陈泽申老两口很久都没有缓过来。不久后,儿媳妇也改嫁离家而去。八年前,老伴也去世了。亲人的离去,使得这个家庭跌落至谷底。

之后的日子,陈泽申和孙子相依为命,靠几亩田和低保救济过日子。后来孙子考上了大学,学费都是贷款凑齐的。

就在陈泽申以为晚年生活会这样继续下去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机。因为大湾村地处深山,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近年来茶客们喜爱的六安瓜片。

两年前,茶厂进驻了大湾村。随后,村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每天上午和傍晚,村民都将采来的鲜叶送到茶厂。茶厂对百姓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施肥,不打农药,一切靠天收。

茶厂的到来,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茶地扭转,一亩茶地一年扭转费600元,企业另付成本和材料费。在村里穷得“小有名气”的陈泽申,将家里的3亩茶地扭转给了企业,自己也成了厂里的员工。“一个月1200元固定工资,炒茶季节,工资另算。”陈泽申自己想到都没想过有这等好事。“莫不是山里太闭塞,外面都这样?”陈泽申说着,自己笑了。

陈泽申说,去年一年茶叶地扭转加卖茶、制茶工资收入有一万多,此外自己养了20多只羊,卖了16只。村里还安排自己当了保洁员,每月有500元收入,年终还有光伏发电的分红。前段时间陈泽申算了笔账:“2015年累了一年,收入才3000元。2016年茶地扭转后,收入一下子到2万多。去年更是不得了!收入3万多, ”陈泽坤笑着说,“今年应该有4万。”

还让陈泽申高兴的是,村子里去年建了一个集中安置点,将村里29个贫困户集中安置,老房子上交。乡里的贫困户安置救济补贴9万,另外自己的老房子被征收又补了9万。最后,陈泽申掏了12万分到了一套的小洋楼,之后花了两三万元进行了简单的装修。

自己的老房子虽然被征收,但还没有到搬的时候。陈泽申也舍不得住到新房子里,只是偶尔到新房打扫打扫卫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楼房。”陈泽申说,“但老房子里住习惯了,如果孙子大学毕业回来,就让他住新楼。”

茶厂到来,彻底改变了陈泽申的生活状态。如今陈泽申每天虽然很忙碌,但是他很开心,因为正是这种忙碌,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现在可以给孙子存点钱,未来还要娶孙媳妇。”说着,陈泽申又笑了。


投稿&分享你的故事至邮箱

chinaoneday@qq.com 

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

摄影师&主人公

 往期推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