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5年前在这里痛失双腿,71岁的他重回珠峰捡垃圾 | 为明天

《为明天》项目组 中国人的一天 2021-04-22

夏伯渝在珠峰捡垃圾。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71岁的夏伯渝,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8年5月,历经4次失败后,他终于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99公益日前夕,夏伯渝再次来到珠峰保护区,但不是为了登顶,而是另有目的。

夏伯渝的双腿。

1975年夏,中国国家登山队第二次向珠峰顶峰发起冲击,那也是夏伯渝第一次登顶尝试。

因遭遇暴风雪,登山队被困在海拔8600米处无法前进,“我们等了两天三夜,食品、燃料、氧气全部耗尽,只能下撤” ,夏伯渝回忆。

下撤当晚,同行一位队友丢了睡袋,夏伯渝将睡袋让给队友。他绰号“火神爷”,出了名的不怕冷。

没有睡袋,在帐篷里“凑合”一晚上的代价,是两只小腿被严重冻伤,最终截肢。

夏伯渝登顶。受访者供图

2014年,已年过花甲的夏伯渝,穿着假肢,连续4次向珠峰发起冲击。

1975年首次冲击顶峰,离目标只差248米,但夏伯渝失败了,还付出了一双腿的代价。时隔多年后,他对此依然耿耿于怀。

珠峰没有对这位老人表示出额外的仁慈,4次冲击均告失败。

夏伯渝不服,“只要我还活着,还能迈步,我就一定要登顶”。

2018年5月,69岁的夏伯渝,对珠峰开始了第5次冲击,他成功了。

他说,那一天他穿着一件鲜红的外套,站在山巅,像一朵逆风开放的雪莲花,又像一株滚烫的火苗。

“满腔热血,不悔来路”。

一群岩羊在珠峰大本营附近觅食。

也是这次攀顶之旅,让夏伯渝看到了珠峰的危机

来到珠峰的,不光有攀登者,也有大量游客。2018年珠峰景区接待游客约14万人次。一个与之对应的数据是,当年在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清理出垃圾约8.4吨。

2018年底,游客所能到达的位置,从原来的珠峰大本营,下撤到2公里外的绒布寺附近。


珠峰上的垃圾。资料图

除开珠峰脚下,318川藏线沿线,绵延的雪山与湖泊之间,一道由塑料瓶、塑料袋为主的“风景”正在形成

由于藏区运输成本高,旅游垃圾不能被回收循环利用,当地人只能把它们在生活区附近直接焚烧、填埋,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疫情期间,中尼珠峰南北段均暂停了所有探险活动。5月11日,珠峰大本营举行春季登山垃圾清理回收仪式,三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清理出登山垃圾3786公斤。

“珠峰上面还有几百具登山同行的遗体,不知何时才能送下来”,夏伯渝说,由此可见“清理”珠峰的难度之大。

疫情缓和后,进藏的游客骤增,318国道再现垃圾遍布的景象。

99公益日前夕,在美丽公约“擦亮天路”活动方的邀请下,夏伯渝重回珠峰保护区。这一次,他没有带专业登山设备,而是带了一些环保袋。


“每次来珠峰我很高兴,摸摸石头,看看山和云,内心就能平静下来”,在日喀则休整那晚,夏伯渝谈了自己与珠峰的过往。

长途徒步,对肢行走的夏伯渝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不同于登顶时的红外套,这一次,他穿着蓝色的志愿者服装,手提环保袋和垃圾夹——在珠峰大本营捡拾垃圾,是夏伯渝此行的目的

烟盒、烟头、饮料瓶……地上的垃圾让他深感痛心,“珠峰脆弱的生态,经不起这样的破坏”。

夏伯渝和志愿者们。

一次徒步捡垃圾的行程,需要花费约两个小时。

青藏高原氧气稀薄,习惯了平地生活的人,走得久了,就会喘不过气来。

在夏伯渝和志愿者的带东西,一些当地人、游客也参与到捡垃圾的队伍中来。

让夏伯渝感动的是,他新认识的藏族小朋友多吉,一路对他照顾有加,“我腿脚不方便,不能完全弯下腰,多吉跑前跑后,帮我捡了放到环保袋里”。

藏族男孩多吉。

在夏伯渝印象里,藏族朋友大多比较腼腆、怕生,不愿意被外人打扰,但在保护家园这件事上,他们主动和志愿者站在了一起。

在高原捡垃圾的两天时间里,超过百人加入到夏伯渝的队伍。

“夏老师的到来,让我们很受鼓舞”,长期驻守在西藏环保一线的美丽公约志愿者殷泽魁说,“有他在,会让更多的人理解我们,加入我们”。

捡垃圾的志愿者们

面对珠峰,面对广袤的西藏,夏伯渝依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夏伯渝说,光靠一次活动,没有办法做到彻底的改变,保护环境,建立文明旅游的氛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对地球来说都具有一样的重要性,“应该在环保的要求、文明的要求上,与南极公约一样,发起‘珠峰公约',这才是对世界第三极最好的保护”。

夏伯渝在珠峰保护区拾起一只废弃口罩。

包括夏伯渝在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场发生在高原的环保危机,并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2015年,美丽公约“擦亮天路”公益旅行应运而生,志愿者们相约去西藏“捡垃圾”。从大理到西藏然乌湖,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行进1500公里,沿途清运2000多袋垃圾,从出发时的二十几人,到终点时已有几千人加入。

2016年,被动员起来的志愿者和游客已经达到了10万人,这个数字在2017年翻了一番,达到20万。

2017年,夏伯渝成为美丽公约的公益大使。“选择加入美丽公约,是因为对于解决这里的垃圾问题,他们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捡垃圾的藏族小朋友。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

以拉萨为圆心,一场“环保风暴”正在掀起。拉萨市所有乡镇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启动产业化回收利用体系。

峰所在定日县开始限制游客前往大本营,并严格控制每年的登山人数。

鲁朗镇东巴才村160余人,除了学生和必须留下来忙农活的家属,其他人都被组织起来捡拾垃圾。

志愿者小鱼已是第三次参加“擦亮天路”公益活动了。她说,这里正在发生改变,不光是垃圾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这次再来,当地很多小朋友加入了我们,我觉得把环保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比什么都重要”。

美丽公约“生态文明驿站”效果图。

“难处也有的”,美丽公约创始人史宁坦言,随着队伍壮大,川藏线上的志愿服务站也越来越多,目前已达到了52个,“52个站点,跨越2000公里,组织和管理每一次活动都很困难”。

由于高原的气候、交通条件相对内陆较为恶劣,志愿者人数众多,“安全”显得更为重要。

和大多数公益组织一样,我们也面临资金压力,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做环保,覆盖面越广,压力就越大"。

一趟旅程下来,这些难处夏伯渝都看在眼里,“我们要改变的是世界屋脊,是世界第三极,靠一个人,一小波人,是做不到的,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活动,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提升游客们的环保意识,把环保这颗小种子从这片高原洒向华夏大地,才能守护好地球上亿万人类的‘雪域天堂’”。

如果您想与夏伯渝一起,为珠峰生态做贡献,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腾讯公益进行捐助。感谢您的大爱。


9月7日-9日,腾讯新闻、腾讯公益将联合发起《为明天》主题大型直播活动。届时我们将发布《夏伯渝的美丽公约》纪录短片,99场公益直播活动也将陆续和大家见面。今天的一点努力,乘以无限个美好的想象,构筑了明天的模样。欢迎关注。

99公益日特别策划

摄影 | 铁丐 撰文 | 李晓佳
 编辑 | 小为 匡匡
联合出品 | 腾讯公益 腾讯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